“读”占鳌头,语文课会更精彩

2017-04-15 08:25钟丽玲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0期
关键词:以读为本精彩朗读

钟丽玲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针对存在的现象及时采取措施,重视学生的朗读,让“读”占鳌头,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关键词】以读为本 朗读 精彩 兴趣 方法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47-02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强调了“读”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让“读”占鳌头,语文课堂会变得更加精彩。下面我就谈谈在语文课上如何引导学生“读”的一些做法。

一、激趣,让学生想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不变的真理,而兴趣对于朗读训练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只有想读、乐读,才会用心去读,才能读得入文、入情。而教师就要营造一种氛围,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类型,采用配乐、对话、表演、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配乐朗读。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小语课文类型不一,若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伯牙绝弦》一文时,我配上一首以古筝为基调的《高山流水》,让学生有一种抒发内心的感觉,读起来简直把自己当成了伯牙,抒发了对钟子期的怀念。

角色朗读。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陶罐和铁罐》一文中有两个角色:陶罐和铁罐。因为学生愿意学童话,更愿意分角色朗读。所以在指导朗读时,我让学生根据人物的个性揣摩出读两者的话应用的语气语调,并自己选择好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表演朗读。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模仿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教学《小动物过冬》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融入故事的情境中,我让学生戴上小青蛙、小燕子、小蜜蜂头饰,边朗读边体会这些小动物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表情,再把它们表演出来。这样,学生越读越有动力,越表演越有劲头。

比赛朗读。比赛朗读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进入最佳读书状态,展示朗读的最高水平。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竞赛的心理特点,我常在班级中进行各种朗读比赛,如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前后排赛读、个人赛读、挑战读等,或者比谁的声音好听、谁读得美,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想象,表达所悟出的情感。

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的朗读情感。学生的朗读情绪不断高涨,他们的思维驰骋在自由想象的空间,文章的情感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达到了课文教学的高潮。

二、授法,让学生会读

达尔文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方法就是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也就集中在学法的指导上,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方法的指导,尤其是朗读的方法指导。

范读渲染。范读,就是给予学生示范,供学生学习的朗读。一般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范读、录音范读。学生范读具有榜样的力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勇于实践的勇气。当然,在学生理解有难度、朗读不到位的时候,教师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从教师成功的范读中感受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受到熏陶感染的同时加深体会。

精读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精读课文。“精读课文”就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展开想象地读,动情地读。特别是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更要精读品味,才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秋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我抓住了文中的重点句进行精读品味。在指导学生朗读“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个句子时,首先让学生找出表示颜色的词,然后判断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品味了句子,再让学生配上动作美美地读这个句子。文中像这样的句子很多,出示让学生美美地读,学生在读中自然就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悟读明理。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读。如《穷人》一文,这篇课文通篇除了题目外,再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字里行间处处反映穷人的贫穷和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而文章通篇赞美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文章没有直接描述当时黑暗社会制度,而通篇卻无情地按照揭露了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对穷人的残酷剥削。学生要理解体会出这些思想内容,只凭故事内容是不会捕捉到的,是要透过对课文的认真朗读,才能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

三、妙引,让学生美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这种带着感情、读出感情的朗读,叶圣陶称之为“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文章中字里行间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感情完全融入文章当中,心境随着文章跌宕起伏。在教学中,学生要达到这种学习状态,教师的巧妙引导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引导:

以情激情示范读 。于漪老师指出:“语文教学中要着力‘移情,在学生心中激起最强音。以情激情,聚意点睛,站在学生之中交流真切的感受,叩击心弦,熏陶感染。”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十里长街送总理》写灵车开来的一段文字时,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读。教师范读时吐气缓慢,声音低而深沉,教师情感的投入很快感染了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失去总理的悲痛之情。真正起到了以情激情的示范作用。这不就是教师以自己胸中之情点燃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使学生在深沉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的结果吗?

创设情境唤情读。既然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教学中的最普遍的读书方式,就应该把功夫扎扎实实地花在朗读上,着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创设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情感,提高朗读水平。创设情景式朗读可以通过图片、影像、场景、音乐、对话、语言、想象等方式,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二段中“人们回忆总理”那几句话时,教师可用这样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看着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人们的心情十分悲痛,抚今思昔,人们又仿佛看到了总理那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看到总理正冒着大雨给站岗的士兵送雨衣,来到教室和我们一起听课,然而今天,敬爱的周总理却和我们永别了。这怎不叫人伤心?怎不叫人悲痛欲绝?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悲伤,带着思念读这一自然段。”教师的激情描述,情境创设,拨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透过情感积淀,很快进入了课文的氛围,从而产生共鸣。

换位引导体验读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描述的情境,进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朗读教学不要在朗读的技巧上徘徊,要把重点放在情感体验和情感投入上。而假设引导法就是通过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空间,再现真实情景,产生角色换位,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感情朗读”。如在指导朗读《再见了,亲人》一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教師可以这样引读:

师:“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生读:“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想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读:“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生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地采用了“假如你们就是志愿军战士”的假设法,进行角色变换,把学生带入了情境,这样在学生内心深处就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就是志愿军战士,虽然我们和朝鲜人民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但胜似亲人。”于是,朗读就走进了情感世界,真感情自然流露出来,实现了“感情朗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语文教学如果能让“读”占鳌头,并将其进行到底,就能还语文课堂一片朗朗读书声,也会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05:108-112.

[2]邱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巢宗祺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刘汉青.让语文课堂出现朗朗读书之美[J].豆丁网,2012,(8).

猜你喜欢
以读为本精彩朗读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
物理课“精彩”的要素徐文超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以读为本 关注生成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