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良性就业路径探析

2017-04-15 08:25李从来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0期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高校

李从来

【摘要】贫困大学生在我国高校是备受关注的群体,该群体在校期间与家庭环境优越的学生群体相比,多方面具有一定差异。本文从大学生就业角度剖析贫困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贫困生良性就业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贫困生 就业 高校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186-02

贫困,广泛来说,包括精神贫困、经济贫困等概念。周钟铭认为,“所谓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是指由于经济贫而衍生出来的观念倾斜、精神扭曲而处于一种心理病态,主要表现在思想上、心理上发生的扭曲现象。” [1]

贫困生作为大学的特定人群,已经得到了教育部门的关注,各种政策文件的出台,倾向于帮扶贫困大学生解决生活费问题,让其没有过重的经济负担而投入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去,更加有利于这类学生成长成才。

我国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机制已完全转向市场配置,这顺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趋势,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和工作岗位的机会。[2]

而现实中,仍有一类贫困毕业生在就业上遇到很多问题。本文就贫困生就业面临的困难进行分析,总结解决办法,帮助贫困生尽量减少择业过程中出现的羁绊,从而实现良性就业。

一、贫困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贫困生的就业形势严峻,面临着如下问题。

1.追求工作单位单一化,就业情况不乐观。经济困难家庭,父辈往往把家族命运的改变寄托于孩子一代,十分注重毕业后孩子工作的经济效益。笔者所在学院于2016年暑期组建一支助学贷款宣传队伍在广东省阳春市永宁镇进行助学贷款政策宣传,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八成以上学生家长在子女工作上的期望是:第一要求稳定,第二要求待遇福利好。无疑把工作稳定摆在了首位。国企、学校等事业单位、公务员等行政单位成了经济困难家庭热烈追捧的香饽饽。正是如此,就业面被人为变窄,间接导致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2.经济负担重,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贫困生就业肩负着家庭的重托,甚至弟弟妹妹的生活费来源也依靠于贫困生本人。笔者所在学校岭南师范学院在广东省内考研人数近年雄踞全省前列。但不少贫困生望而却步,是跨越式提升学校考研人数的瓶颈。学费已经成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高门槛。更为重要的是,读研两至三年意味着没有正式工作,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家庭的经济压力没办法缓解。同时有相当数量贫困生属于国家助学贷款生。综合考虑后,不少成绩优异并怀揣着读研梦的贫困学生不得不放弃了深造的机会。

3.心理障碍调节困难。岭南师范学院面向全国15个省份(自治区)招生,但个别学院广东粤西地区生源占了主体,广东省内珠三角地区学生有一定数量,总体上学生贫富程度差异较大。如果一位家庭困难学生周围都是家庭环境优越的学生,心理调节能力较差者,往往产生心理不平衡情绪,严重者自怨自艾,把矛盾指向学校、社会,极端者甚至出现反社会、反人类的行为。这类同学不良情绪的出现常在大一的第二学期之后。在找工作上依然会体现出情绪控制不好的不良后果。离学校距离远的招聘会,由于考虑到往返车费、住宿费等问题,往往思量再三,自认为机会渺茫的招聘会最后也放弃,客观上减少了尝试的机会,无法获得相应经验,如此往复,最终导致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4.实践能力不强。贫困生在学业上不一定比家庭经济优越学生差,甚至比其他学生更刻苦,成绩更优秀。但应聘过程,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如岭南师范学院是以师范教育为主的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师范生存在较大比例。其中贫困生又占据师范生人数很大一部分。

二、成因分析

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缺失。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中,多数父辈外出打工或在家务农,知识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教育缺失。

2.入学教育不足。大一入学的第一学期教育十分重要,奠定了往后四年是否认同学校、成长成才的基础。如果第一学期只专注于专业学习,对自身的心理调节不关注,则很可能造成认同感缺乏。

3.能力素质缺乏。上文提到,就业强调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贫困生动手能力不够,平时不注重能力的锻炼,则会导致能力素质缺乏。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提供很多学生机构的平台,让能力素质尚欠缺但希望通过此类平台锻炼的学生改變自我,提升自我。通过这种方式,贫困生的能力素质得到提升。但作为师范院校,师范生技能才是真正就业的敲门砖。贫困生往往怯于锻炼,抗拒训练,导致最后不少毕业生在面试试讲环节被淘汰。

三、解决路径

本人综合众多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成功就业案例,认为从以下四方面出发,能有效帮助这类群体更加顺利走出校园,走上各行各业就业岗位,实现良性就业。

1.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以及成才观。大三第二学期开展就业指导课。除了讲解应聘技巧外,更要注重观念的转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落后的择业观仍占据一定地位。许多学生面对招聘单位首先关注的是该单位是否有编制,福利待遇如何,带薪假期多长等,很少涉及专业发展和自己长远发展问题,也不关心这家单位核心业务是什么,管理体制如何,有无发展前景,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关注自己的待遇和生活状况,而很少考虑用人单位未来的发展,从而失去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同时还有一小部分贫困生自暴自弃,认为找到理想单位的同学都是靠社会背景、靠雄厚家底支撑起来的,自认为先天不足,后天无法弥补,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贫困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要树立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要清楚认识就业形势和认识到自我价值,应当有自信,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就业创新意识,意味着不能抱着陈旧的就业观念,多方向、多渠道、多领域择业,努力为将来就业提高适应能力。

2.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提高大学生择业技能,给予更多提升的平台与机会。师范院校应该十分注重师范生技能锻炼。师范生技能包括基本的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技能、课堂教学(设计)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等。从大学早期注重师范生技能锻炼。

3.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大学生一般在异地上大学,离家较远,父母的教育仅限于短暂的寒暑假,甚至只在电话上,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上大学前,父母因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极为有限。对于家庭贫困,思想上有偏差的学生,辅导员应该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了解父母的期望,在双方的协作下,制订合适的就业计划,而非过高期望或过低期望。

4.强化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绝大部分活动、课程都是面向广大的大学生而设立的。但贫困生在大学生中占据约20%的群体,不能忽略这其中的20%的贫困生。他们作为大学里面特定的人群,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辅导。指导贫困大学生准确定位自身社会角色,实现个体社会化。

本文主要从贫困毕业生就业角度切入剖析问题,如果把毕业生就业看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其实是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大学生都倾向去大城市的国家编制单位,倾向于所谓的“铁饭碗”。这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择业取向。社会缺少真正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创新舆论,不利于本身具有优质思维的学生发挥。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效益,不愿为社会发展作长期投资,这些都带来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3]

参考文献:

[1]周钟铭.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5

[2]吕朋林.不对称信息下大学生择业问题的博弈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6,12

[3]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7(1)

猜你喜欢
贫困生就业高校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