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7-04-22 20:03沈莉芳
启迪·教育教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初中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兴趣

沈莉芳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本文试从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等几个方面联系自己教学实践谈一下在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初中学生 英语 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

随着苏州市中考历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已经从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转变到情境设置的有效教学模式上来了。在这样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从以往的填鸭式被动接受转变到主动汲取知识的途径上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自学能力呢?在这里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由于受到中考的影响,初中生面临着极大的课业负担,而且很多教师往往采用灌输的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吸收,消化大量知识,以至于学生失去了对知识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摒弃为考而教的观念,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充分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比如讲到“岳飞抗金”的时候,我问:“谁到过杭州西湖?”学生答:“没有!”“那我们现在就去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游览一番!”接着我放录像,当屏幕上出现“岳王庙”和岳飞墓前的四个铁铸跪像时,定格画面,指着岳飞墓前的两个跪像问:“这一男一女是谁?”“是秦桧夫妇!”接着我饱含深情地说:“后人每当来到这里,总是感慨万千。‘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表达了对岳飞的怀念和对秦桧的唾骂。后人为什么要怀念岳飞而痛恨秦桧呢?学习这一课后,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二、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历史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多彩,学生非常感兴趣,但由于初中学生学习科目繁多,学习压力大,精力有限,经常把它当作“副”学科来学习。为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情绪的主导者,积极饱满的情绪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情。教师亲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会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要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要使他们在离开学校后,能够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提倡课前预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就学习过程而言,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想清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所以,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具体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核心。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具体要求。以初中《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经济大危机》一课教学为例:导入新课后,揭示教学目标,我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哪些危机?(2)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和特点。(3)羅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新政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影响?而且在预习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有什么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我则根据教材内容,在上课时用提问或学生讨论的方法检查预习情况,并完成该课教学,通过授课后与学生预习笔记比较的方法查找学生预习不到位或不足的地方,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自主自学能力。

2.帮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条件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疑问。而解决问题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思维和行为过程。课堂上,在创设问题情景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所必须的知识背景,明确解决问题具体目标,分析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教师要唤起学生对同类知识的记忆,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相似块,确定解决的目标,找出问题的本质、核心,从而帮助学生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讲到五四运动爆发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学生回答:“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我再追问:“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了哪些正当要求?”当学生兴奋地回答“中国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要求把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侵略权益归还中国”后,我用沉重地语气说:“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参会提出的这些的正当要求为什么遭到无理拒绝?”同学们一片愕然,我再提示到“日本曾经以退出巴黎和会迫使西方列强答应就德国在中国的侵略权益转交给日本,最终西方列强答应了日本的要求,为什么中国的正当要求他们却不予理睬?”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最后大家通过相互讨论后认识到“是因为中国太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落后是中国在外交上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而巧妙地质疑设问,引起他们的思维的积极性,碰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

3.开放自主学习环境

如果学生经过了以上的两个阶段,学生已经基本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并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此时,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例如,教师可让学生先通过查阅有的参考资料自学,然后让其带着问题与同学或教师探讨。因此,在此阶段不再为学生安排具体的预习目标,而改为学习新课前对学生进行目标达成检测。这样既可督促学生自学,而且还可以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此时教师的任务,一是检查其学习效果,二是对学生的学习不断提高要求,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同时施与不断的鼓励,让其始终有一种成就感。

4.运用巩固评价

课后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通过课后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手段运用是否得当,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讲清,也可以反馈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发现造成学生自主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调整自主学习的策略,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自主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笔者在讲解秦朝的皇权与中央官制时,让三位学生上台表演一个短剧,分别扮演秦始皇、丞相、御史大夫。短剧的主题是讨论赢政统一六国以后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与权力问题。在短剧表演前,先提出2个要求:皇帝的由来、皇帝制度的内容不能有错误,学生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短剧,一边认真地寻找同学表演过程中的错误。这样,既避免了教师枯燥地讲解,调节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含量,使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流淌着浓浓的情意,学生积极投入,产生了智慧和情感的火花。

总之,在实施历史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活动,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机会和条件,彻底放手让学生去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得到真正发展,素质教育的理想和价值才能得以现实。

参考文献:

[1]董燕.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Z].洛阳市洛龙区第六实验中学.2013(1)

[2]孙爱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J].少智报(文综).12(2)

猜你喜欢
初中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兴趣
培养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