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美的世界

2017-04-22 05:42陈燕旦
启迪·教育教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卷心菜线条美的

陈燕旦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但决定那颗美的种子能否生根发芽?关键在于老师、在于老师能否创设机会给予有效的指导。就如《指南》在幼儿艺术领域中说的那般:“幼儿的美术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确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不乏有一些美的事物,它们富有丰富的可塑性和想象性:比如卷心菜、莲藕的切面就像是一个各种线条和形状组成的美丽画卷;黄瓜、菜椒等的切面又能让幼儿在拓印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另外,小石头、枯树枝、贝壳等一些农村易见的材料,又能让幼儿感受到装饰与创作的快乐与美感。在这样的价值目标引领下,我们园积极开展“以乡情为特色的美术活动,表现乡情的美”。在学校大课题的探究中,我结合课题行进中期展示,组织执教了大班美术《卷心菜里的联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以这节课为例,来谈谈美术活动中如何运用解决策略去行进有效指导,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纲要》中指出:“幼儿美术活动是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因此,作为教师,在活动中应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让他们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但是教師的指导如何做到适时、适宜,是一个关键。

二、回放与解决策略

(一)案例一

1.幼儿操作中的指导

幼儿观察卷心菜后,第二次动手操作(是幼儿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线条形状,然后进行组合,通过想象和联想画出卷心菜剖面)。第一次试课,在幼儿开始作画后,我一直在幼儿身边游走,不说话,充当一个旁观者。第二次试课,有老师提出来,这次,我从幼儿刚开始画,就在在幼儿身边来回走动,并反复问同样一个问题:“你是用什么线条画的?什么形状画的?”,有许多幼儿在我问后反而停下来笔,不知如何是好。然后看到好的作品,我会马上表扬“你画的真好”。最后结果都不是很好。两次,不是太“闲”,就是太“忙”,我是不是该给幼儿适时适当适宜的指导,能启发幼儿又能给幼儿更多的创作灵感。第三次试课,我是这么做的:当我看到幼儿独立思考时,便在一旁仔细观察,默不作声。当判断出幼儿作画遇到困难时,我立即给予启发,如:“除了线条可以挤在一起,还可以怎样放呢?”“让你的这些线条朋友分开一会好吗?让他们去不同的地方”,不一会儿,幼儿就在我的引导下,画出了排列不同,方向不一样的各种线条。当看到有幼儿画面不够丰富时,我便指指空白的地方问:“旁边会有什么小动物来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案例分析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作画的时间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那教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做些什么呢?许多教师通常把重点放在前面的激发兴趣和幼儿观察讨论环节中。其实教师前面的一些环节,都是为幼儿作画所准备的,是推动作用,后面对幼儿操作环节的指导也是关键,因为每个幼儿对于画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只有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适时的指导,才能真正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就像我第三次试课一样,看到有些幼儿很会画,便放手让他们自由发挥,不作干涉;碰到幼儿一直不会画,或者完全模仿老师的范画,就作一些适时适当的引导。那教师应如何做到因材施教,给幼儿有效的指导呢?

3.策略应对

(1)根据目标指导。美术活动“卷心菜里的联想”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创造性的运用不同的线、形表现同一物体的形象,能够将线、形密密的排列在圆形空间”,那教师在巡回指导时就要看幼儿能否运用多种线条?是否将图形和线条密布在整个圆形画面中?用到了哪些图形?前面观察讨论的内容、方法有没有在幼儿的作画过程中体现和运用?教师就根据这些要求来有目的地指导,有利于幼儿创作技能的提高。前两次的磨课,之所以效果不是很好,关键在于我丢掉了目标,而只是注重了把环节去上完。而最后一次的展示中,在听课老师们的建议下,使我明白了目标是指导的依据,是保证活动有效的前提。

(2)根据层次指导。本次活动有两次操作活动,一次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卷心菜的切面,第二次操作是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线条形状组合成一个美丽卷心菜,两次操作的要求不一样,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第一次操作,应是老师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发现不同的线条,第二次操作,应是不同方向的线条和形状的组合,教师分层次的指导有利于幼儿不同程度的发展提高,帮助幼儿获得更大的成功。例如第二次操作时教师可以利用指导语“它还有哪些好朋友呢?你想让线条好朋友怎样在一起呢?线条能不能去不同的方向?”等,让幼儿在创作上有了一定的提升,同时在技巧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根据变化指导。教师的指导不是干涉幼儿,而是对于不同的幼儿作出不同的回应,重在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让他们形成自己的理解,创作出自己的图画。例如:你的卷心菜周围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呢?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卷心菜。操作活动中,老师就要注重对幼儿的观察与分析,对幼儿的作画适时的进行指导与语言暗示,以帮助幼儿提升感受美、表现美、创作美的能力。

(二)案例二

1.幼儿评价中的指导

评价幼儿作品环节中的指导。第一试课的时候,组织评价,将图画全部展示,请幼儿相互评价,由于画面上内容较为丰富,幼儿介绍的时间也长,他们在介绍的时候比较专注,但在听别人介绍的时候大多没什么兴趣。在第二次试课的时候,评价时我把所有作品也都贴到展板上,然后请举手幼儿来介绍自己喜欢的作品。这次评价环节只有少数幼儿在参与,其他没举手的幼儿根本没机会参与。 第三次试课的时候,我将不同类型的画分开摆放,即分为线条多的和形状多的,还有小动物多的几个类别。然后请一位孩子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幅作品。当孩子说到喜欢图画中的线条的时候,我马上问大家:“谁的画里也有哪些不同的线条?”其他幼儿立马去寻找了。同样有许多形状的作品也是这样。当几位幼儿都介绍到相同的作品内容时,我又引导幼儿观察:“除了大家说到的内容外,谁还画了不一样的东西吗?”

2.案例分析

教育评价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评价中幼儿通过交流分享,丰富知识,提升经验,还可以促进幼儿同伴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为下一阶段的活动打下基础,从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那教师该如何指导评价活动呢?

3.策略应对

(1)将作品分类排布。不管在哪种美术活动中,幼儿的作品都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即使表现同一种事物,幼儿的表现方式也会有不同。我们可以把内容同类的作品放在一起,当然在作品的背景或底板上进行一定的美化,这样集中在一起的展示,便于幼儿观察,又能提升幼儿美感,更能拓展幼儿视野。

(2)有指向性的指导。如果教师只是让幼儿说出喜欢什么,幼儿可能会不知道从何说起,那么教师可以明确地告诉幼儿介绍画面的什么内容,便于幼儿思维清晰、条理清楚的介绍。例如,当幼儿说完我喜欢时,我就说喜欢线条的什么地方,喜欢哪里的形状。评价时可以不用面面俱到,可以挑选活动的重点。像“卷心菜里的联想”主要是让幼儿看到不同的线条及形状,和他们的组合方式。那教师就有意识的引导幼儿从这两方面评价。并且可以在不同的角度引导幼儿大胆评价。如有人介绍到不一样的线条,我就调动所有幼儿的积极性,让大家一起找找“谁的卷心菜也用了不一样的线条”、“除了大家说的内容外,谁还画了不一样的东西”,使幼儿产生思维的碰撞,获得新的经验。

(3)给予正面的回应。评价应该面向全体幼儿,鼓励胆小不敢表现或不知道怎么表达的幼儿积极参与,多以正面为主、以表扬为主。因为一个活动如果没有让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那是失败的,所以在活动的评价环节我们要改变过去以教师评讲为主的现状,而是积极引导孩子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情景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采用多元评价提高审美能力和语言能力,为孩子提供一个交流、讨论的空间,使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体验绘画的乐趣和成功。比如,当面对滔滔不绝的幼儿时。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如“你讲的很好,现在听听其他小朋友讲好吗?”这样,既没打消他的积极性,又能引导他继续集中注意力,学会倾听别人。当然,对于并不是怎么回交流自己画面内容的幼儿,作为教师还要耐心倾听,用接纳支持的方式引导幼儿、帮助幼儿提升能力。

三、结语与感悟

活動中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同时指导应该在不同的环节中有效、适时、适宜的进行,帮助幼儿提升经验,获得发展,更是鼓励指导在每一个幼儿中都能在已有经验上有所提高。切实做到,以幼儿为中心,一切为了幼儿的发展。我想:只要教师抱着欣赏幼儿爱护幼儿的态度去组织美术活动,孩子们那颗美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卷心菜线条美的
会说话的卷心菜
好美的雾
卷心菜里的秘密
卷心菜就要这样种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