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就业竞争力不足的表现及对就业的影响
——以中职聋人毕业生为例

2017-05-02 06:35娄星明
职教通讯 2017年8期
关键词:聋人聋生残疾人

娄星明

聋人就业竞争力不足的表现及对就业的影响
——以中职聋人毕业生为例

娄星明

中职聋生是处在初中与大专阶段的一类学生,如何提升中职聋生的就业竞争力非常重要。以湖南某特殊教育职业中专的聋生为样本,对当前中职聋人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就中职聋生普遍存在就业竞争力不足的表现及对就业的影响加以分析,从个人、学校、社会融合几个层面对提高中职聋生的就业竞争力问题提供策略参考。

中职聋生;就业竞争力;就业质量;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社会支持

一、问题的提出

聋人毕业生就业其实是一个逐渐进入社会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化,一个缺乏社会化的人是与社会处于隔离状态的,这种人是很难很好的就业。[1]聋人毕业生想要顺利就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就必须接受社会化的磨砺。[2]由于聋人毕业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注定了其与一般人就业有不同之处,他们就业过程将更加艰难。聋人毕业生就业难不是一个偶然,而是诸多客观、主观因素造成的。

二、中职聋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具体表现

(一)综合素质较低

1.中职聋生招生政策使中职聋人毕业生的生源素质普遍较低。当前,中职聋生招生门槛低。通常来讲,聋生只要参加了中考,毕业考试成绩合格就可以录取,大部分被录取的学生都是未考取高中,这样的招生录取政策使得中职聋生生源素质偏低,特别是文化学习成绩较差。[3]进入中职后,有相当一部分中职聋生不能很快适应中职生活,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主学习能力差,文化课学习基础差,也不感兴趣,综合人文素质不高。

2.现行的中职聋人教育体制造成中职聋人毕业生文化素养不高。考入中职学校的聋生文化分数相对较低,文化知识薄弱,进入中职学校后,受专业教师的影响,他们将学习精力几乎全部投入到专业技能掌握方面,对文化课、专业理论课重视不够,造成文化素养普遍欠缺,专业理论储备不足。

3.专业教学的特殊性,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聋人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中职聋生主攻专业课程,专业教师过分提倡情感体验与审美体验,让学生过分轻松自由地表现、展示自我。这样导致的后果是,激发了中职聋生性格中懒散的成分,如集体观念和纪律约束意识缺乏等,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4-6]由于自主学习能力差,中职聋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受到很大影响。笔者对湖南省特殊教育中专的在校聋人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显示,有将近50%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公共课程与自己专业不相干,学与不学都可,在许多时候会找各种理由去逃课,在专业课与公共课冲突时,有将近80%的学生宁愿选择上专业课程。诸如此类,重专业技能课程、轻文化理论课程的错误认知和做法,让一部分中职聋生在求学期间对自身综合素养提升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中职聋生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定位出现偏差,在就业竞争力方面就显得水平较弱,并在毕业求职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另外,有些中职聋生缺乏正确与人相处的经验,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比较欠缺,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感不强、艰苦创业精神缺乏等问题。有些中职聋生,专业知识和技能都非常优秀,在各种专业技能竞赛和文艺展演活动中经常亮相,获得了各种奖励,但在与他人沟通、合作方面却能力欠缺,常常将自身得失放在首位,很少考虑团队利益,甚至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不考虑学校声誉和用人单位的利益。例如,有些聋人毕业生在毕业前夕,通过制造虚假的履历来充实自己的实力,骗取用人单位的信任;还有学生心高气傲,不懂如何正确与人相处,顶岗实习期间,不会处理与单位领导、同事关系,影响了自己的顺利就业。

(二)专业能力不适应社会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在此条件下,中职聋人毕业生就业往往存在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盲目追求自身素质达不到的高端职业,对工作环境、待遇等方面的期望值很高。与过高的就业期望相比,中职聋人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却与岗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一方面,一些中职聋校课程设置脱离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另一方面,中职聋生从初中准入,没有升学的压力,相对普高学生而言,中职聋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专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都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另外,中职聋人毕业生的专业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在举行的招聘会上,有些中职聋人毕业生专业技能突出,但将专业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弱,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上岗后需要用人单位花较大精力进行岗后培训,不能很快胜任岗位要求。

(三)人才培养数量、质量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在职业教育扩招背景下,中职聋生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近五年来,中职聋生数量增加了将近一倍。中职聋生数量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市场对中职聋人毕业生的岗位需求量却显不足。[7]例如,有些福利企业、事业单位,引入市场机制,用人政策更加灵活,用人方式更加多样,中职聋人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这使中职聋人毕业生供求矛盾不断凸显。目前,有些中职聋人学校还存在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单一,只有传统的计算机运用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装潢艺术设计老三门,专业适应社会面窄的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职聋人学校必须培养一专多能、应用能力强、适应范围广的学生,学校应在专业设置上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特别是专业设置适应面要广,将来在众多的中职聋人毕业生求职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在学校举办的一年一届的毕业生双选会上,用人单位虽然多达30多家,但有些传统专业如计算机运用技术专业的学生,专业对口的单位寥寥无几。

近年来,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为中职毕业生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正常的中职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与中职聋人毕业生就业差别比较大,表现出“水火两重天”。[8]以湖南省某特殊教育学校中职聋人学生求职经历为例,在每年的招聘会上,寥寥无几的福利企业来招募名额极少的中职聋人毕业生,学生为了抓住这难得的就业机会,费尽周折,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就业之路相当艰难。

(四)求职能力欠缺

当前,有部分中职聋人毕业生存在职业意识薄弱、缺乏理性的择业思考、职业成熟度低等不足,导致求职能力欠缺,直接影响顺利就业。在调查中,近六成聋人毕业生希望得到国家、学校、家长等的安排,其中,34.6%的人认为,国家、社会应安排聋人毕业生就业;13.1%的人认为,学校应该负责为聋人毕业生推荐工作;12.1%的人认为,如果学校没有推荐,家长要帮助找好工作,这说明聋人毕业生在就业安置上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见表1)。

一些中职聋人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学校统一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未能得到有效的职业指导。因此,有些中职聋人毕业生不能及时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不了解当前就业形势,自我定位不准,就业观念陈旧,盲目从众,择业期望值过高,过分看重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条件,体现在就业准备不充分,缺乏提高完善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意识。求职前缺乏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现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求职时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较差,应聘时不能运用相应的应聘技巧和策略,心理素质不佳,在求职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怨天尤人、萎靡不振。求职能力欠缺还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对职业的理性思考,对于应聘岗位及社会知识缺乏相应的了解,在职业岗位的选择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左右摇摆不定、盲目遵从等现象,不能正确把握自己的职业角色,不善于平衡家庭、社会、单位中的各种关系,敬业精神不足,职业道德水平低下。这部分学生上岗后缺乏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等基本职业素质,意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欠缺、工作懈怠,缺乏恒心和意志力,工作情绪化严重,不能很好进行自我调节,与领导同事关系处理不佳,在工作过程中缺乏稳定性,以上种种都是中职聋人毕业生求职能力欠缺的表现。

表1 聋人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倾向

(五)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中职聋人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机制初步形成,但某些中职聋人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在运行过程中,即使发现某一专业设置不当或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存在问题,也不能按照社会需求及时进行调整,这就必然会影响到中职聋人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规格不符合市场需求。一方面,社会急需的中职聋人毕业生人才无法满足需要;另一方面,一些中职聋人毕业生因学科结构、知识结构不适应社会需要而难以顺利就业。许多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往往是一专多能,不单单只会一种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公共管理、组织协调等相关知识与能力,如果毕业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就不能马上就职。具体分析其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1)某些中职聋校专业设置上存在窄口径、薄基础的缺陷,导致社会对其认识度不够。传统的中职聋校在专业设置上,讲究专业内容独立,培养人才专一,特别是绘画专业、设计专业,更是讲究画种明确的特点,而不重视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加上对专业缺乏宣传,社会对其不认可;(2)中职聋生在校学习期间,一心扑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上,而忽视其他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知识能力结构比较单一,毕业时专业对口单位不是很多,转行又不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就业路上处处碰壁。

(六)灵活就业配套制度不够完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职聋人毕业生就业问题。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近年来,国家部委、湖南省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还专门针对残疾人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支持、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享受培训补贴等,一定程度上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施展才华创造了条件。随着中职聋人毕业生就业观念、就业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自由职业”比例逐年上升,也受到中职聋人学生的青睐。中职聋生在地处大城市的职业中专学习三年,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方式,且在大城市进行自主创业渠道广、门路多,因此,中职聋人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或者自主创业的大有人在。但创业路上障碍较多,如传统的户籍档案制度、“五险一金”保险福利制度等在不同用人单位、不同地域的执行也会有所不同。国家在宏观政策上是好的,积极鼓励中职聋人毕业生自主创业,但缺乏专门针对残疾人求职的比较细致、相对系统、充分调研的配套保障制度。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当初自愿选择创业或自主择业的中职聋人毕业生迫于现实压力最终放弃最初选择的案例时有发生。

三、中职聋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对就业的影响

(一)就业率低

我国一直存在着聋人毕业生就业率低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就有钱鹏江、许琳等专家学者指出了残疾人就业率较低的问题。近10年,有十几篇研究文献比较一致地确认了该问题。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城镇不在业的残疾人比例较高,占到60%以上。张建伟在调查数据中推算出,我国目前尚有858万达到就业年龄、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没有就业,而且每年还将新增残疾人劳动力2万人左右。即使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省,残疾人就业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很不适应,与广大残疾人的需求和期望还有较大差距。

目前,在健听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聋人毕业生就业就更加难上加难。据调查、访谈了解,目前全国残疾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率普遍只有45%左右,做得稍好的的残疾人大中专院校也只有65%的就业率,中职聋人毕业生由于学历层次较低,就业率也仅维持在50%左右。

(二)就业岗位层次低

中职聋人毕业生毕业后,大多难以从事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据调查,许多中职聋人毕业生毕业后就被送到工厂流水线上,和那些没有接受过大中专教育的流水线工人一起从事简单重复的劳动。岗位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但薪资水平低。而且由于听力残疾,沟通不便,在与健全人进行岗位竞争时,常处于劣势,岗位晋级、调薪的机会少,职业发展空间窄、职业发展前途渺茫。

(三)就业风险大

一些企业、事业单位接纳聋人毕业生工作是因为要应对国家政策(政策规定,企事业单位要按照一定比例接收残疾员工,否则,要缴纳一定数量的就业保证金),或是要享受国家给接收残疾人的企业的相关税收减免政策,并非从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角度来接收残疾员工。因此,中职聋人毕业生到岗后的工作稳定性并不强;其次,聋人毕业生在企业的发展是受制于聋人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被接纳程度,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对残疾人(包括聋人毕业生)还是抱有职业歧视的,职业偏见就会导致聋人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不顺利、前景渺茫;最后,聋人毕业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包括对工作的胜任度也会增加就业的风险性。已经就业的中职聋人毕业生随时都可能失业,中职聋人毕业生隐性失业现象较多。用人单位因为聋人生理上的缺陷,即便是招聘进去工作,依然在心理上很难真正接受或重用他们。

(四)就业薪酬、待遇低

聋人毕业生的工资收入总体水平较低。一般来说,一个企业家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他们最看重的是员工能为企业创造多少效益,聋人毕业生由于先天的缺陷与自身的不足,一些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对聋人毕业生怀有歧视和偏见,心理上会认为他们身有残疾,岗位工作能力不如健全人,对他们的工作能力信任度不高,因此,在工作岗位和任务分配时常常安排聋人毕业生做一些最简单最低级的工作,所以每月聋人毕业生拿到的薪资也比健全人少。

总之,要提高中职聋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一方面,要求中职聋生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中职聋人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注重聋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此外,国家和社会对残疾人就业要持包容接纳的态度,并且逐步完善残疾人就业支持服务政策,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朴永馨.特殊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张宁生.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

[4]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6]邓朴方.文明与进步的呼唤[J].求是,1992(4):17-21.

[7]肖阳梅.聋生的社会认知及其培养[J].中国特殊教育, 2001(3):21-24.

[8]卿石松.残疾人就业促进与反歧视措施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4):90-92.

[责任编辑秦涛]

长沙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新形势下聋人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湖南省职业教育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特殊教育示范性特色专业群”(项目编号:湘教通〔2015〕433号)

娄星明,男,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特教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

G715

A

1674-7747(2017)08-0052-04

猜你喜欢
聋人聋生残疾人
中日聋人大学生体育参与比较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比较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我骄傲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特殊教育期刊在聋人文化建设中的关系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