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山东省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兼与全国其他省份对比

2017-05-02 08:59姚兴华高爱霞
关键词:物流业山东省能源

□姚兴华 高爱霞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山东省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兼与全国其他省份对比

□姚兴华 高爱霞

低碳背景下,低碳发展是物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前人的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创建了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在模型中,三个主成分按权重由大到小分别是物流业能源结构与产业效率、物流业能源效率和森林碳汇能力。根据该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山东省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相较于其它省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山东省政府通过采取如下措施提高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借助低碳科技建立低碳能源系统,改善物流业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提高碳汇能力,间接提高山东省物流业低碳水平。

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

2009年12月7日-18日,来自全球192个国家在丹麦首度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气候会议,各个国家立场坚定,纷纷表态要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不懈努力,我国更是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14年11月1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重申加强气候变化双边合作的重要性,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在《声明》中,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目标并将努力减排28%,中国计划于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1]。2015年11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强调,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可见,“低碳发展”是必然趋势,各行业都应予以重视,尤其是物流业,作为支柱产业,其能源消耗大,尾气排放多,加重了雾霾等环境污染。

山东省物流业作为山东省支柱产业,自“十二五”以来,平稳较快发展,从《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山东省物流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获知,2014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18.55万亿元,同比增长8.16%;物流业增加值385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5%,占第三产业产值的14.9%,预计到2017年,社会物流总额年均递增7%;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6.5%[3]。但在“低碳发展”的背景下,山东省物流业要想平稳健康发展,就要顺应趋势,走低碳发展之路,因此,对山东省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进行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关于低碳物流的国内外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低碳物流概念的研究;二是发展低碳物流的对策的研究;三是低碳物流定量模型的研究。

(一)低碳物流概念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对低碳物流的概念作出统一的标准,国外学者在低碳物流概念方面的研究较少,影响力较大的是学者Wu等[4]的绿色物流,认为绿色物流是认识物流活动对环境影响并建立最大程度保护环境的物流体系。其他一些学者更多的是认为在物流活动中需要加入低碳理念,在对企业物流过程实际研究中要进行模型优化。国内学者对低碳物流的定义大多是从低碳经济的概念延伸而来的。如王艳等[5]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分析认为:低碳物流的本质内涵是在整个低碳经济系统的运行中,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来优化管理,提升物流管理水平,从而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徐旭[6]认为低碳物流主要包括物流作业环节的低碳化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的低碳化,是指在物流过程中以“三低”为目标,利用各种技术减少物流碳排放,保护环境同时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宋宸等[7]认为低碳物流是低碳经济的派生概念,是在“三低”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物流业与生态环境共生的持续发展的道路;张大军[8]认为低碳物流是以低碳经济为基础,将“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物流各活动中,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手段,以达到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对环境影响最小和系统效益的最优化;吴卫[9]认为低碳物流是为实现低污染、低能耗和低排放的“三低”目标,采用多种节能减排技术,最大程度地降低物流活动各个环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发展低碳物流的对策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低碳物流的发展对策研究,主要是从微观层面展开的。对低碳的物流布局和仓库数量的研究:Cachon[10]研究了企业的物流设施布局怎样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差异的问题;Mckinnon[11]研究出了一个成本曲线,用来表示仓库数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趋势关系,得到了二氧化碳排放最小时的仓库数量。通过多式联运来降低碳排放的研究:Kim等[12]研究了不同运输方式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同,认为可选择多式联运的方式;Mendiluce等[13]认为客货运量的增加,西班牙交通业碳排放也会随之增加,建议西班牙政府建立高速公路与铁路相结合的运输方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铁路运输方式最节省能源的研究:IFEU等[14]在对中西欧19个物流路线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铁路运输方式最能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碳排放;Dijkstra[15]对不同运输方式产生二氧化碳进行了论证,结果发现:铁路、公路及航空等运输方式中碳排放量最少的是铁路运输。供应链管理减少碳排放的研究: Sundamkani等[16]从供应链整体角度,提出找到碳排放的存在方位,并根据不同方位采取相应的低碳解决办法。

国内学者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都有研究。钟新周[17]认为影响低碳物流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意识、政策法规、相关人才等因素,并提供了相应对策;范学谦[18]从与低碳相关的政策层面、低碳物流运作方法、低碳型逆向物流、物流合理化等方面提出了措施;翟勇洪[19]从涉及微观、宏观的九个方面研究了低碳视角下的现代物流发展策略;王华强等[20]认为我国低碳物流的发展不能仅依靠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和企业内部设备的改良就能实现,要从企业、技术和政府三个角度分析并提出发展低碳物流的对策;罗凌妍[21]认为在低碳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政府应完善低碳物流相关法规、物流行业应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及推广、低碳物流教育应逐步有效开展。

(三)低碳物流定量模型的研究

国外学者在碳足迹、碳税和碳交易等方面研究成果比较突出。Sundarakan[16]等研究了整个供应链中的碳足迹,并建立了分析模型,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Schoenberg等[22]研究出了一种新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测算区域物流的碳排放。

国内学者对低碳物流设计定量模型也有不少研究。夏文汇[23]总结了钢铁企业生产物流流程的典型特征,在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有时间窗约束顾客可被多次访问的物流配送模型;成舸等[24]应用了 EKC模型分别对江苏省及我国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段向云[25]对物流企业碳排放量与增长时序数据进行拟合,并运用EKC模型、迪氏对数指标(LMDI)分解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分析;李亚杰运[26]用鱼骨图分析法对公路物流低碳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应用 AHP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顾丽琴针[27]对江西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应用环境库兹涅茨模型进行了分析;李永林[28]基于DEA模型对我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低碳物流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秦新生[29]构建物流企业碳足迹管理模型,选取物流企业案例进行研究,指出其碳足迹管理改善方向。

在低碳物流方面,国内外学者从内涵、影响因素及定量模型方面做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的测度方面没有体现,而针对山东省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考察和评价的研究更是没有,因此,在对文献的梳理及借鉴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二、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是一种降维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多变量的课题。其原理是:当课题变量个数太多时势必增加课题的复杂性,而在很多情形下,多数变量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也就是变量在反映课题信息时有重叠,人们自然希望减少信息的重叠,在尽可能保持原有信息的情况下用一组个数较少的两两不相关的新变量来代替原有变量。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的步骤是:选取指标;指标数据标准化(spss软件自动执行);指标间相关性判定;确定主成分;主成分Fi命名;主成分Fi表达式。下面根据其步骤来构建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

(一)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在中国知网根据主题对“物流低碳”进行检索,共有1103条结果;对“物流低碳评价”进行检索,共有97条结果;对“物流低碳评价指标”进行检索,共有67条结果。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是一项系统工作,为使本文的研究成果更为准确可靠,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及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本文的评价指标,更具科学性及说服力。

一些学者在指标的选取上多以定性描述指标为主,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如李碧珍,叶琪[30]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对福建省低碳物流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评价,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构建评价体系,体系包括15个评价指标,如低碳物流法律法规、低碳物流财税政策、低碳物流金融支持等;李玉民等[31]采用投影寻踪法对区域物流低碳竞争力进行评价,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准则层有3个指标:低碳物流发展水平、低碳物流服务能力、低碳物流竞争环境。在评价中一定程度上有失客观性。

一些学者在指标的建立上偏向于物流能力的实现。如李丽[32]利用模糊物元法对京津冀地区的低碳物流能力进行了评价,从物流低碳水平、低碳物流潜力、低碳物流实力、低碳物流环境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

还有一些学者在指标的选取上偏向于考察物流业效率问题。如张诚等[33]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我国低碳环境下物流业效率进行评价,构建了物流业效率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分设指标。

另外一些学者在选取指标时从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方面综合考察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而且指标较客观,如段向云,张英华[34]用10个指标来反映我国物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别是运输路线长度、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我国森林面积、单位物流增加值的能耗、物流油料能源消耗、单位GDP的物流需求系数、森林覆盖率、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值、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论是:第一主成分主要包括物流油料能耗占物流能源消耗量的比重、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值、运输路线长度和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张年,朱王海[35]对我国12个代表性省区的物流业低碳化发展进行了评价,从技术、结构和规模三大方面提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同样选取10个指标展开分析,有物流油料能源消耗量、单位信息化能耗指数、运输线路长度、森林覆盖率、公路营运载货汽车拥有量、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物流业增加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论证,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固定资产、运输线路长度、物流油料能源消耗、公路营运载货汽车拥有量是影响一个地区物流业低碳发展的主要方面。这对本文中指标的选取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在指标选取中综合借鉴了段向云博士与张年学者的研究。甘慧春[36]在采用段向云博士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能源效率、能源结构、物流需求的增长四个方面对江苏省物流业碳排放进行了分析,量化方面采用的是段向云博士对指标的定义。可见段向云博士在物流低碳指标选取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对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实际,根据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及遵循指标选取的原则,决定选用10项指标来反映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这10项指标分别为: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χ1)、公路货物运输量比重(χ2)、公路里程(χ3)、运输线路长度(χ4)、物流业油料能源消耗比重(χ5)、单位货物运输量能耗(χ6)、单位物流业增加值能耗(χ7)、物流从业人员人均实现物流业增加值(χ8)、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值(χ9)、森林覆盖率(χ10)。其中,公路货物运输量比重=公路货物运输量/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物流业油料能源消耗比重=物流业油料能源消耗量/物流业能源消耗总量,由于物流油料能源消耗量的统计数据缺乏,而其能源消耗主要来自于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故用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的油料能源消耗量来代替,下同;单位货物运输量能耗=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物流业能源消耗总量;单位物流业增加值能耗=物流业增加值/物流业能源消耗总量;物流从业人员人均实现物流业增加值=物流业增加值/物流从业人员数,物流从业人员数用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的从业人员数代替;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值=物流业增加值/GDP。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的具体指标数据均取2013年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37]、《中国物流年鉴》[38]、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各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13年各省市物流运行情况》中的数据整理所得。

(二)公因子方差分析

为了反映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文中选取了10个评价指标,但是在应用中显得过于冗杂,变量信息有一定的重复性,为方便研究,我们采取降维的方式,利用SPSS19.0进行主成分分析,用几大主成分(一般用Fi表示)代表10个评价指标反射的综合信息,既可以使变量减少又可以最大限度反映所有指标的信息,最后几大主成分可以集成一个综合变量(一般用F表示),用来评价物流业低碳发展综合水平,得到各省区低碳发展的综合排名。

表1是利用spss19.0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的公因子方差,代表的是本次分析从每个原始变量中提取的信息。表1显示本次分析提取的公因子方差均在96%以上,而一般情况下当公因子方差达到85%以上时被认为符合要求,说明在本次分析中主成分将原始变量的信息很好地提取了出来,可信度比较高。

表1 公因子方差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三)主成分的确定

在主成分分析中,主成分的选取一般可以用特征值大于1或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作为纳入标准。表2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输出的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各指标变量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从表2输出的数据可以看到,10个变量中第一个变量特征值为5.764,其方差贡献率达到57.638%,第三个变量的特征值为1.002,其方差贡献率也有10.018%,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1.775%,根据主成分选取标准,我们可选取3个主成分,这个结果与spss19.0输出的结果是一致的。从表2可以看出,前3个变量特征值变化十分显著,之后到第10个变量,特征值变化则很小,这说明所提取的3个主成分反映了原变量的绝大部分,对原变量信息的反射有显著作用。我们用F1表示第一主成分、F2表示第二主成分、F3表示第三主成分,用F代表综合主成分。

表2 解释的总方差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四)主成分命名

经过主成分分析,从表3成份矩阵可以得出各初始变量的荷载系数。在第一主成分中,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公路货物运输量比重、公路里程、运输线路长度、物流业油料能源消耗比重、物流从业人员人均实现物流业增加值、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值的荷载系数均在0.9以上。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公路货物运输量比重、公路里程、运输线路长度、物流业油料能源消耗比重指标评价了物流业能源结构;物流从业人员人均实现物流业增加值、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值指标评价了物流产业效率,因此第一主成分较显著地描述了物流业能源结构与产业效率对物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将其命名为“物流业能源结构与产业效率”,其权重最大,为57.638%,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

在第二主成分中,单位货物运输量能耗、单位物流业增加值能耗指标的荷载系数较大。单位货物运输量能耗、单位物流业增加值能耗指标评价的是物流业能源效率,因此第二主成分较好地描述了物流业能源效率对物流业低碳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将其命名为“物流业能源效率”,其权重次之,为24.119%,是次重要的影响因子。

在第三主成分中,仅有森林覆盖率指标的荷载系数较大,森林覆盖率指标评价的是一个地区的碳汇能力,因此第三主成分较好地描述了一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对物流业低碳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将其命名为“森林碳汇能力”,其权重为10.018%。

孩子的个性不同,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对父母的需求不同,良好亲子关系的格式也会有所不同。良好的亲子关系表现为依恋不依赖,理性不冷漠。父母需要很好地回应并引导孩子,使亲子之间和而不同,保持一种有弹性的融洽关系。

综上,我们将三个主成分F1、F2、F3分别命名为“物流业能源结构与产业效率”、“物流业能源效率”、“森林碳汇能力”。

表3 旋转成份矩阵a

提取方法:主成份。

旋转法:具有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a. 旋转在3 次迭代后收敛。

(五)主成分表达式

由表4可知成分得分系数矩阵A=αmn,(m=1,2,3;n=1,2,…,10;),即

3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可以表示为Fi=αilχ1+αi2χ2+…+αi10χ10,i=1,2,3.

将系数矩阵A中具体数值代入Fi即可分别得出F1、F2、F3的表达式,这里不再一一列出。

通过F1、F2、F3的表达式可以得出地区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分别在这三个主成分上的得分,若想对地区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做出综合评价,还要在主成分分析法的基础上对各成分进行加权平均,才可得到综合分数。所以,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为:

表4 成份得分系数矩阵

提取方法:主成份。

旋转法:具有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三、山东省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及分析

则F1=0.193χ1+0.199χ2+0.202χ3+0.200χ4+0.201χ5-0.079χ6+0.008χ7+0.196χ8+0.198χ9-0.053χ10同理可得出F2及F3。

最后,由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 F=0.57638F2+0.24119F2+0.10018F3,得出全国各省区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的得分及排名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各省区主成分得分、综合得分、排序

从表5可以看出:在物流业能源结构与产业效率方面,山东排名第14位,中等偏上水平。排在其前面的省区有广东、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福建、内蒙古、辽宁、海南、重庆、吉林、宁夏,这些省区尤其是排名前几名的省区普遍呈现出的特点是,在产业结构中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所占比率较高,这有利于促进物流业低碳化发展。近年来,虽然山东省产业结构在积极调整,也有了一定突破性转变,但上升空间还很大。

在物流业能源效率方面,山东排名第11位。排名1-10位的省区分别是福建、河北、广东、河南、天津、江苏、北京、浙江、安徽、江西,说明这些省区在物流业能源技术方面及节能政策上做得比较到位。山东省在物流业能源技术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具体能源效率方面不同地区还要制定不同的节能目标及行之有效的策略。

在森林碳汇能力方面,山东省排名第19位,中等偏下。源于其森林覆盖率较低,据山东省林业厅副厅长吴庆刚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止到2013年底,山东省森林资源面积为4402.3万亩,实际林木绿化率为22.78%,林森覆盖率仅为16.73%[39]。而排名第一位的江西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1%,排名2-4位的福建、浙江、广西的森林覆盖率也处于较高的水平,为其物流业低碳化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山东省在此方面还要加快脚步,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碳汇能力,从外部机制提高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

从综合排名结果可以看到,山东省在全国省区中排名第13位,中等偏上水平,总体来看,山东省低碳发展水平尚可,但山东省作为GDP大省,地理位置优越,科技实力雄厚,其低碳化水平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在能源结构与能源效率方面,较之于排位前三名的广东、江苏、福建省份,山东省水平尚低,分列14位和11位,广东省与江苏省在能源结构上分列一、二名,福建省虽在能源结构上位列第七,但在能源效率方面占位第一,优势突出,另外,纵观综合排位4-10名的省份,其能源结构与能源效率排名大多是在十位以内的,因此在能源结构与效率方面,山东省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在森林碳汇能力方面,综合排名靠前的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依然在前几位,当然也有一些省份,综合排名较靠前,但森林碳汇能力较弱,如上海、天津、江苏、内蒙、北京等,山东排位19,也较靠后。所以山东省不仅要从内部调结构、提效率,还要从外部提高碳汇能力,从总体上提高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

四、提高山东省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借助低碳科技建立低碳能源系统,改善物流业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根据前面的物流业低碳发展水平综合分析,在物流业能源结构与产业效率方面,山东省排名第14位;在物流业能源效率方面,山东省排名第11位。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山东省低碳发展依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当前,在物流业能源消耗中,主要还是以油料等非再生能源为主,因此,若想从根本上做到低排放,就必须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建立低碳能源系统。当然这要依赖科技进步,加快推进风力、水力、太阳能、核电等清洁型能源的使用,让可再生、清洁型能源代替高污染能源以推进我省物流业低碳化发展。另外,低碳物流能源系统要完善,应包含运输、仓储、包装、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低碳物流人才建设等方面。

运输方面是能源消耗最突出的环节。在运输工具的使用上,要使用环保、低能耗的清洁能源工具,陆运可加大天然气汽车、叉车的使用比例集,加大内燃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力度,水运可以借鉴国外“生态船”经验,加速投资研发并使用。在运输方式上,要优化组合,发挥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管道等运输方式的整体功能,加快实现公铁联运、海铁联运、陆空联运等多式联运,运输线路要合理,适当增加铁路运输比例,有效使用滚装、甩挂等运输方式,充分利用资源。在运输装备上,要利用低碳技术实现能源利用效率,比如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低滚动阻力轮胎等。

在仓储方面,一要靠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无纸化运作,降低资源消耗;二要合理布局仓库点,减少运输成本;三要注意存储物品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防止环境破坏。

在包装方面,尽量做到:包装材料节约利用,避免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包装尽量标准化,不论材质、使用方法尽量考虑到能够重复使用,这样可以大量节约资源且减少环境污染;将旧包装回收进行处理,获取新价值。

在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一是政府要建设全省性物流网络,建立集线上交易、物资采购、信息发布、数据分析、数据交换等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信息服务中心,完善标准化体系,从术语、技术、管理、计量、数据传输等方面全面核查现行标准,及时删减或修订不合实际情况的标准、弥补缺欠的标准,这样可实现信息的有效对接,尤其是针对我省的一些需求量大、民生价值突出的重点生产资料,像钢铁、石化、煤炭、医药等,实现供应链一体化交易可大幅度降低人力和资源的耗费。二是政府要鼓励引导物流企业加大物流信息化投入,完善物流信息系统,优化物流流程,实施供应链管理,实现信息共享,提高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条形码、GPS、智能标签、商品智能辨识等,使货物信息、运输配载、库存监控、追溯跟踪等方面有效匹配,加强合理化运输,优化运输路径,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尽量减少空载运、无效载运和重复载运;提升仓储设施利用率,节约物流成本,从而促进节能减排。

物流人才建设方面,首先,政府要鼓励高校开设低碳类物流专业,开展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鼓励物流专业的老师在熟悉目前低碳物流各项法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专业优势积极探索新理论新方法,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逐步普及物流相关专业学生的低碳理念,掌握一定的低碳物流知识及能力;其次,高校与企业要联合推进,鼓励高校教师多做低碳物流相关方面的课题项目,企业要多利用一些研究成果,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次,要定期对从事物流工作的职工进行低碳物流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低碳意识、推广相关低碳物流技术。

(二)提高碳汇能力,间接提高山东省物流业低碳水平

上面的提到的对策都是针对直接降低山东省物流业碳化的,直接减碳是最理想的也是最快速的降碳方式,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碳汇的作用。碳汇主要依赖于森林生态系统,将碳进行贮量和吸收,以此达到间接减碳的目的。到2013年底,我省森林覆盖率仅为16.73%,低于全国森林覆盖率水平,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林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补助或碳汇税专项专用的方式增加碳汇林面积,提高碳汇能力。另外,森林碳汇不但可以有效地吸收CO2,而且相对于工业减排其成本较低,还具备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大气、保护土壤等功能,综合效益好,所以山东省相关部门要重视碳汇林的培育与利用。

[1] 新华网.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4-11/13/c_127204771.html, 2014.11.3.

[2] 新华网.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全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2/01/c_1117309642.html, 2015.12.1 .

[3] 中国政府网.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山东省物流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15/11/5/art_285_8025.html,2015.11.5.

[4] WU H J, DUNNS.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Logistics System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1995(02):20.

[5] 王艳,李作聚.浅谈低碳物流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商业时代,2010,(14):156-157.

[6] 徐旭.低碳物流的内涵、特征及发展模式[J].商业研究,2011,(04):184.

[7] 宋宸,刘玲丽.我国低碳物流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市场,2012,(10):3-5.

[8] 张大军.低碳物流的内涵、特征及发展模式[J].经营管理者,2013,(25):161.

[9] 吴卫.中国物流经济低碳发展水平剖析及策略研究[J].物流技术,2014,(11):192-194.

[10] CACHONG. Carbon Footprint and the Management of Supply Chains [M].The INFORMS Annual Meeting, San Diego, CA, 2009.

[11] MCKINNON K. Green logistics: The Carbon Agenda [J].ElectronicScientific Journal of Logistics,2010,(06):6-7.

[12] KIM N S, WEEM. Trade-Off betwee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Logistics Costs Based on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2009,(12):107-116.

[13] MENDILUCEM, SCHIPPERL. Trends in PassengerTransport and Freight Energy Use in Spain [J].Energy Policy, 2010,(12):6466-6475.

[14] IFEU, SGKV.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02Emissions of Road Transport and Combined Transport Road/Rail [J].Institute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2,(16):335-341.

[15] DIJKSTRAW J. Specific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mission of Freight: A Comparision between Road, Water Rail and Air [R].Centre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 Technology Delft,2001.

[16] SUNDARAKANI B. Carbon Footprints in the Supply Chain [J].Production Economics,2011(13):33-35.

[17] 钟新周.发展低碳物流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2,(01):21-25.

[18] 范学谦.全球化下低碳物流发展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2,(02):1-5.

[19] 翟勇洪.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现代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06):87-89.

[20] 王华强,周中林.发展低碳物流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物流技术,2014,(19):25-27.

[21] 罗凌妍.低碳物流发展研究——基于国外低碳物流发展经验的借鉴[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07):1-5.

[22] SCHOENBERG T, KOBERSTEIN A. An Optimization Model for Automated Selection of Economic and Ecologic Delivery Profiles in Area Forwarding Based Inbound Logistics Networks[J].Flexible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Journal,2011,(34):179-181.

[23] 夏文汇.基于低碳经济的钢铁生产物流配送模项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10):47-53.

[24] 成舸,岳贤平.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关性研究:以江苏为例[J].区域经济,2011,(02):92-94.

[25]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1.

[26] 李亚杰.公路物流低碳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及推进策略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27] 顾丽琴.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模型的江西省物流业碳排放分析[J].物流技术,2012,(09):262-265.

[28] 李永林.基于DEA的我国低碳物流效率研究[J].中国市场,2014,(27):23-25.

[29] 秦新生.物流企业碳排放指标计算方法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4,(07):60-65.

[30] 李碧珍,叶琪.福建省低碳物流发展的影响因子评价——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4-20.

[31] 李玉民,刘旻哲,郭利利.基于投影寻踪法的区域物流低碳竞争力评价及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2):28-33.

[32] 李丽.京津冀低碳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模糊物元法的研究[J].现代财经, 2013,(2):72-81.

[33] 张诚,喻琴,张志坚.低碳环境下中国物流业效率评价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4,(1):72-79.

[34] 段向云,张英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物流业低碳化发展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96-99.

[35] 张年,朱王海.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物流业低碳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4,(6):54-60.

[36] 甘慧春.江苏省物流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9.

[37]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8]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年鉴(2013)[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

[39] 中国山东网.山东2013年底森林资源面积4402.3万亩 森林覆盖率16.73%[EB/OL].http://news.sdchina.com/show/ 292_5500.html,2014.3.11.

2016-12-30

山东省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物流企业低碳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15WB73);校级人文社科项目“物流企业低碳发展水平评价研究”(2015014);泰安市社会科学项目“泰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16-ZD-037);校级人文社科项目“供应链环境下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2016016)。

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山东泰安,271000

姚兴华(1984- ),女,山东蒙阴人,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项目管理;高爱霞(1980- ),女,山东菏泽人,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副教授,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F252.2

A

1008-8091(2017)01-0017-10

猜你喜欢
物流业山东省能源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物 流 业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山东省即墨市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