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童·真”课堂的思与行

2017-05-15 10:40张秀花
教育界·中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本真数学课堂构建

张秀花

【摘要】顺应儿童心理,借助儿童视角,站在儿童立场,让儿童的数学学习真实发生。以儿童的视角和立场审视小学数学教学,构建问题探索的课堂,拓展儿童思维的生成空间;构建自主合作的课堂,搭建儿童思维碰撞的舞台;构建互动生成的课堂,放飞儿童思维飞翔的翅膀。基于儿童,回归儿童,发展儿童,追求真实问题、真实过程、真实收获,构建凸显儿童本位的真实课堂。

【关键词】儿童;构建;本真;数学课堂

明代的李贽在《童心说》中这样写道:“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所谓童真是“最初一念”的绝假纯真。去伪存真,去除人为的东西,抓住学科的本质,追求数学课堂的至高境界。我们的课堂教学,需顺应儿童心理,找准认知切入口,让数学学习与他们自身的发展相一致,努力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童·真”课堂。

一、构建问题探索的课堂,拓展儿童思维的生成空间

“问题”是思维的基点,抓住问题,尤其是抓住核心问题,就抓住了思维发展的引擎。《新课标(2011年版)》在课程總目标中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儿童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儿童思维受到阻碍时,教师应及时帮助他们启开思维的通道;当儿童在探究中迷茫时,教师应适时点拨、引领,使之茅塞顿开;当知识和技能需要转化提升时,教师要归纳、总结,引领思维爬坡。

(一)构建问题探索的课堂,要关注三性

第一,问题要有开放性。

“问”是“思”之始。“问”要有启发性,要打开思的路径。一位老师执教“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学生围绕“用3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展开探索。教者拿了四组不同的小棒,每组有三种不同颜色:蓝色、黄色和红色。首先,每组蓝色的小棒都为8cm,剩下红黄两棒的长度分别为5cm和4cm,5cm和9cm,5cm和2cm,5cm和3cm,让学生思考“红色与黄色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与蓝色小棒长度满足什么样的关系时,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通过猜想与实践,学生发现,只有当红加黄的小棒长度和大于蓝色小棒长度时,才能围成三角形。其次教者采用同样的方式让学生对“红加蓝的和与黄的关系对围成三角形产生的影响”以及“黄加蓝与红满足什么样的关系能够围成三角形”进行了实践操作,最后发现只有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即在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条边。

第二,问题要有灵活性。

数学基础知识的打牢夯实,不是单靠机械记忆,而是要关注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纵向梳理,横向对接,启开知识点之间的链条,由此及彼引发思维活动,开展思维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知识点多变性,提问要注意灵活性。一位老师执教“认识小数”,让学生先后测量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测量第二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时,发现长、宽不足1分米。教者引导学生比较:测量的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用分米做单位,为什么第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用整数表示,而第二个长方形的长度却要用分数来表示?这里整数不好用了,怎么办?自然引出小数的学习探究。

第三,问题要有思考性。

《新课标(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孩子的数学思考,鼓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要求教师预设课堂教学过程要把视野放得更开阔一些,要把问引向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教学一年级“统计”时,出示统计表:参加音乐小组的有8人,参加美术小组的有9人,学生计算得出参加的是8+9=17(人),而数数得出参加的人数是14人。为什么算出的总人数比实际人数多出了3人呢?合作小组针对多出的3人进行探究,分享不同的思考,发现统计有时会有交叉,这里有3人既参加了音乐组,又参加了艺术组。

(二)构建问题探索的课堂,要关注整体性

教学中,精当的问题可以点燃儿童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但问题的设计要通盘考虑,要关注整体,通观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发挥各自角色的主观能动作用。

第一,问题导入,铺垫孕伏。

在情趣、熟知的基础上生发问题;以问题为起点,孕育思维生长点。比较两个数量的方法一种是差比,即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用减法,求出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多少或少多少;一种是倍比,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用除法。差比是学生熟知的,倍比是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求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这就需要创设问题情境,由此及彼地铺垫孕育。贴近儿童认知背景,设计形象直观而又蕴涵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情境,激活孩子的思维火花,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孩子思考的积极性。

第二,问题探究,引向深入。

问题探究要先“放”后“收”,要从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引入。探索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应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如“认识比”的教学,例子由“牛奶杯数是果汁的3÷2=倍,果汁杯数是牛奶的2÷3=”让学生知道,

可以说成“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已经熟知的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并按课本要求用除法来解释。还可以问:“比较牛奶和果汁的杯数,为什么得到的结果一个是3比2,一个是2比3呢”,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首先要弄清楚是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前后顺序不能颠倒”,这个知识点虽然不难,可是学生却往往容易出错,这里加以比较辨别,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第三,多层设问,多层发展。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坡度与层次。二年级上册中“认识乘法”时,教材出示了以下情境图: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看图列出加法算式。这时,教者在教材的基础上又出现增加了几组兔和鸡,问:“如果兔有20组,鸡有30组,该怎样列式求总数呢?”课堂一片哗然,这时,建立乘法概念就水到渠成。教者对教材的加工,把3组兔和4组鸡增加到20组兔和30组鸡,使孩子产生更为强烈的认知冲突,感悟到乘法的简便。

二、构建自主合作的课堂,搭建儿童思维碰撞的舞台

《新课标(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课前安排预习,收集资料,提出问题;课堂留有充分的自学时间,根据相关学习任务组织相应的合作小组,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研讨,操作实践。

(一)自学先行,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与之相对立的是“被动思考”“机械思考” 。独立思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自觉地开动脑筋。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的数学,“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并给学生以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年月日”时,老师让学生找一找各自手头的年历,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可能有哪些天?学生汇报可能有31天、30天、28天、29天。教者提出自学要求:到底哪几个月有31天?哪几个月有30天?28、29天又是哪些月?在2016年的年历上一起找一找、填一填,学生进入新知的学习思考,根据天数的不同,一年的12个月被分成了三个部分,有办法将他们准确地记住吗?自然引入“拳头记忆法”和“儿歌记忆法”。

(二)合作共研,集思广益

合作学习打造团队精神, 集思广益催生思维发展;合作共研,更便于孩子们交流沟通。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个体认识过程,更是一个思维互促、互生、共进的过程。苏教版“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学,先不直接告诉学生钉子板上围成的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而是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的面积和钉子数有没有关系?多边形的面积和它内部的钉子数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办法很快算出钉子板上围成的多边形的面积?”通过观察多边形内部没有钉子、有1枚钉子、有2枚钉子等情况,让孩子分组探究,合作共研,再通过动手画一画,验证自己的猜想,发现多边形的面积和边上的钉子数有关,还和多边形内部的钉子数有关,进而得出钉子板上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智慧碰撞,引发火花

思维火花是在碰撞中迸发的,在学习过程中要适时拓展探究空间,引发探究话题,让每个孩子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思维特点,切合孩子的思维能力,问题要有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可操作性;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畅所欲言。如教学“扇形统计图”,为了让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让学生学会观察扇形统计图,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体会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教者首先复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设计了“六(2)班竞选中队长活动”,让学生明确用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四名同学的得票数。但竞选出的“当选者”的票数需超过总票数的30%,用条形统计图是无法表示出来的(如图)。巧妙地让学生去设计,引出扇形统计图。接下来就通过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等研究,学习相关的知识。

三、构建互动生成的课堂,放飞儿童思维飞翔的翅膀

思维火花是在相互碰撞中产生的。互动生成型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共享,在互动中相互唤醒,相互引发,相互点燃,共创思维飞扬,精彩纷呈的课堂。

(一)巧于设计,放飞有时空

思维训练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充满活力、智慧飞扬的多彩活动。这样的课堂设计要突破固有的模式,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充分估计课堂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要留有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孩子敞开心扉,打开思路,畅思,畅想。

(1)训练目标顺应发展变化

课堂教学目标预设当然要瞄准“四基”,但在实施过程中更要关注思维训练的动态设计,关注孩子的学习情趣和情绪变化,关注孩子对问题思考的不同走向,根据课堂教学实况,及时调控,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当孩子够不着目标时,要现场因情降低坡度,对教学过程进行再展开;尤其是思维的发展更加难以预测,要善于观察课堂上发生的细微而独特的变化,进行差别性引导;要善于捕捉思维浪花,敏锐机智并能高效便捷地推波助澜;要直面实际,精心操作,既富独创性、针对性,又具实效性,让目标适时达成。

(2)环节设计从单线到多维

传统课堂教学追求环环相扣,一条主线贯到底。实际上思维训练不能模式化,对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即使是同一个人的想法也在不断变化,发散式思维更是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找答案。激活孩子思维,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从单线到多维,既要关注纵向的衔接,又要关注横向的沟通。一个教学环节不仅要考虑如何过渡到下一环节,更要考虑课堂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要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作好预案,设计多种应对之策,如何时采用合作学习,何时采用操作演练,什么情况下组织分层习练,何时让差生展示成功,一切皆要顺应课堂发展。

(3)预留足够自主思考的时空

“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叶澜语)数学问题要让学生打开思路,不只从一个方向去思考,要从多个方面去探究,为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思考空间。《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笔算除法(商一位数)》教学中,学生已知6÷2=3,根据题意学生列式60÷20,小组讨论后有学生回答,因为6÷2=3,所以60÷20=3。教师追问为什么60÷20可以看作6÷2,此时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学生的思维已经全部活跃起来,再次讨论后借助小棒图,有学生说出6÷2表示每2根小棒是1份,6根里面有3个2根,如图;60÷20表示每2捆小棒是1份,6捆里面有3个2捆,如图。它们都表示有3份,因此口算60÷20可以看作6÷2,还有学生说可以像这样600÷200=3,6000÷2000=3。

(二)精练优习,放飞有宽度

精练优习,就是习练要精当,难易要适度,思维发展有坡度,在一个宽阔的空间里提升技能,发展思维,激励孩子不断爬坡攀登。

(1)难易适度,注意练习的开放性

习练的题目要精选,要有发散性思维的含量,既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又有宽阔的思考空间,能够举一反三。如连乘应用题:一个商店运进5箱饮料,每箱12瓶。每瓶饮料卖3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方法一:先求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再求一共卖多少元。算式是12×5×3=180(元)。方法二:先求每箱饮料卖多少元,再求一共卖多少元。算式是3×12×5=180(元)。方法三:先求5瓶饮料卖多少元,再求一共卖多少元。算式是3×5×12=180(元)。

练习过程学生充分调动原有知识积累、运算技能,更新思维方式,突破单向思考,数形结合,变通构思,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有了新的提升。

(2)结合生活,注意练习的实践性

数学来自生活,服务生活,创新生活。数学练习要结合生活实际,既注意知识的巩固、熟练、生新,又要结合生活设计练习题。

学习“比例和比例尺”,教者出示我们扬州市地图,提出了计算扬州市实际面积的实践活动要求。这对每一个孩子而言,既有感召力又有知识应用的驱动,更有综合性的合作探究。这样的练习把数学学习引入生活,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发展了思维,有效提高了孩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捕捉创意,放飞有高度

数学课堂是师生原汁原味生活情景的再现,与预设不一致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教师要善于利用它们为教学服务,作为新的资源进行开发,把思维训练引向新的高度。

(1)熟知中生新

新与旧是相互转化的,旧知是新知生发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过程我们充分利用已有知识技能,让孩子的思维在新的认知起点上深化发展。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对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空间几何体的认识,基于学生似乎熟悉的物体,又不是真正认识这些几何体,教者可以给出直观模型,在此基础上,再配合使用图片、画出黑板上的直观图,让学生经历观察、概括、归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生成新认知。

(2)捕捉新生点

思维的新生点是在相互碰撞中闪现的,教师则要凭着一双慧眼及时捕捉思维的新生点。要让每个孩子的头脑动起来,相互发问,相互研讨,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各自表达自己的想法、见解和创意。

教学“9的乘法口诀”,从复习的知识入手,让学生温习1—8的乘法口诀,在此基础上迁移运用,开展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总结自编口诀的经验,自主生成。儿童中蕴藏着极大的智慧,让全班所有的小脑袋启动起来,所有的嘴巴发出各自的心声,交流各自的经验、见解,让乘法口诀在群体智慧的交匯中生成。由孩子自编9的乘法口诀,引导他们伸开双手十指,从左往右依次弯曲一指的手语方法。在这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来表达和帮助记忆9的乘法口诀,使得课内的生成十分流畅、高效。在创编口诀的过程中,让孩子发散的思维点有生成发展的机会,让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闪光。

总之,构建小学数学“童·真”课堂,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总结。有赖于教师的教育智慧,有赖于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丰厚的积淀;有赖于儿童主体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儿童群体智慧的碰撞。面对各种教学情境,我们都应以开放的心态,积极进取的精神,奋发向前,有所开拓,有所创新。

猜你喜欢
本真数学课堂构建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