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发展应关注两大重点

2017-05-25 18:14赵昌文
中国工业评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新兴产业深圳上海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全球正在步入一个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兴产业发展孕育着重要机遇,主要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国家纷纷加强新兴产业领域战略布局,我国未来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集聚优势资源和力量,开创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建立创新导向型经济结构

在推进中国新兴产业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做两件事情,一是要建立创新导向型的经济结构。要从过去的发展模式转向创新驱动的轨道上,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核心其实是创新,什么是一个创新导向型经济结构,如何建立一个创新导向型的经济结构,其实创新导向型的经济结构就是新兴产业的发展。

创新导向型的经济结构是有利于创新要素向生产性活动而不是非生产性活动配置的经济结构或社会报酬结构。生产性活动和非生产性活动是美国一个经济学家提出来的,生产性活动往往是与技术进步和财富创造、创新相关的,非生产性活动更多的是与分配相关的,如果简单套用现在经常说的两个词,其实有点像我们常说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这两个词。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经济体,如果更多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源源不断地进入到生产性活动,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会是一个创新主导的创新驱动的发展。毫无疑问,新兴产业的发展就会有非常强大的动力。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创新要素因为各种各样的内部的外部的原因,源源不断从实体经济从创新活动里面流出来而进入到了非生产性活动,那发展新兴产业其实将变得异常的艰难。

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创新要素从生产性活动流入到非生产性活动,从而导致我们的创新、我们的新兴产业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

金融与实体经济明显失衡

一是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远超预期目标。金融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8.5%,过去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不高,难以支撑产业的发展,难以支撑创新,但是我们今天在这个指标上看到的是另外一番情景。二是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主要经济体之最。近几年来全球主要的经济体这个指标中国是最高的,这是一个问题。三是金融与实体经济利润报酬结构发生逆转。比如金融业企业所得税和工业企业所得税,分别是7634亿元和5843亿元,我国有1000多万家工业企业,数万家金融企业。四是金融类上市公司利润比重居于较高水平。现在16家上市银行的利润占到了全部另外3000家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也就是3000家非金融企业占了50%的利润,而16家银行占了50%的利润,这就是现状。五是银行业ROE显著高于非银行业。六是金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居所有行业第一。

行业结构的失衡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创新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企业家不愿意做创新,不愿意做实验,而做投资活动,为什么现在大量都是投资人而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很大程度上背后根本性原因在于行业之间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失衡。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2014年、2015年就业比例,有1/4甚至更高比例的人是在金融行业就业的,那么越来越多优秀人才不愿意从事创新,不愿意从事新兴产业,这个国家很难转到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的。德国工业联合会的主席说,在德国不存在行业之间的失衡问题,除了高管之外,并没有出现像中国这样金融业、房地产明显高于其他实体经济行业的情况。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去学自然科学,不愿意学理工科,会导致整个全球技术进步速度的下降,而技术进步速度的下降会导致全球增长的下降,最终会导致财富创造的速度变慢,这其实是系统性的影响。如何让创新要素,让越来越多好的资本、优秀的人才、企业家精神能源源不断配置到新兴产业中,恐怕是我们都要去想清楚的事情。

房价快速上涨,扭曲了生产性——非生产性报酬结构

房地产的资产泡沫,其实也会影响到创新要素进入到创新领域或进入到实体经济领域,更会影响进入新兴产业的发展的领域。已经有研究表明,很多上市公司每年的利润要低于北京市一两套房子的价格,这些年其实我们也看到有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对城市的创新创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带来很大影响,包括像深圳这种地方,房价上升构成了商务成本很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的商务成本快速上升的时候,往往也是这个城市竞争力开始下降的时候。

所以我们在观察和思考新兴产业发展的时候,要特别解决好商务成本,包括房地产价格投资上升的问题,这不是一个局部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的问题。其实房价也好,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失衡的问题也好,影响的不仅仅是局部的人、局部的地区、少数的行业,而是整个国家创新创业的环境,并且最终会对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是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企业纵向流动性是新兴产业发展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流动性往往是一个社会充满活力的前提和基础,当一个经济体内部的流动性比较差,甚至没有流动性的时候,那么这个经济体的活力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里关注的流动性自然也包括横向的流动性,比如说一个人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的便利程度,如果社保体系足够完善,那么我们迁徙就很方便,只要找到工作就可以在另外一个城市创新创业,开拓视野,这指的横向流动性。纵向流动性指的是一个人从底层逐步向上奋斗努力,并且最终成功的这么一种概率。一个企业的流动性就是小企业从创新创业开始最后长成大企业。全世界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基本上背后都是这样一个逻辑,首先从创新创业开始,最后成长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企业。

企业流动性对企业发展要平衡好几个关系,第一就是旧技术和老企业代表的利益集团对创新的阻碍。毫无疑问,大企业代表一个国家的实力,代表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以及在全球的影响力。但是有时候过大过强问题的另外一面也会显现出来,其实这是符合辩证法的,因为它过大过强所以它有时候不见得都是创新的动力,可能在某些条件下会变成创新的阻力,很多大企业也很努力,也愿意创新,他们有时候可能会有不好的一面,就是對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阻力。二战以后日本钢铁的技术其实在一段时间的进步速度是很快的,那个时代的技术也是很先进的,但是美国的钢铁业采用他们的所谓的先进的技术其实整整花了30多年的时间,而原因在哪里,就是他原本有一个非常成熟的技术路线工艺以及他们多年来所形成的这样一套文化和管理。

红杉资本的沈南鹏认为,对小企业来说,怎么才能最终成为一个有创新能力的大企业,要做好两件事,第一你的技术要足够好,而且非常好,好到很多大企业现在还没有,甚至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出来。第二个你要跑得足够快,快到大企业想抓住你都抓不住,最后没有办法把你并购,你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小企业变成大企业,但是无论企业发展的是好还是快,其实都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我们除了关注大企业创新之外,要特别关注小企业的纵向的流动性,否则我们可能会失去相当一部分创新创业的群体。

怎样解决这个企业的纵向流动性,首先,要反垄断,其次,要提高创业创新的便利度,最后,构建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现在,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

建立良好生态环境

在推进中国新兴产业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建立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生态其实是至关重要的,谈经济有经济生态,谈自然有自然生态,谈创新有创新的生态,所以新兴产业的发展其实也需要一个好的生态,营造一个好的创新环境,使市场机制在激励创新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下面通过两个城市具体的比较来告诉大家,创新的生态有多么重要,新兴产业发展的生态有多么重要,为什么经济基础和科技基础更好,资本和人力资源更丰富的城市,比如说上海,没有能达到深圳这样一个创新创业的高度。

首先从创新的基础上来说,深圳是比不过上海的,有四个指标,一、上海的全社会研发资金投入量更大。2013年和2014年,上海投入资金分别为737亿元和831亿元,分别比深圳高152亿元和188亿元,深圳的投入只占上海的80%左右。二、上海的教育科研资源更丰裕。上海有普通高等学校68所(4所985,9所211),深圳有普通高等学校9所(无985、211)。还有院士的数量、科研机构的数量,更是不可比的。三、上海金融资源总量更大,2014年,上海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3882.45亿元,贷款余额47915.81亿元,而深圳仅分别为32497.75亿元和22671.10亿元 。四、上海经济总量更大,2014年上海GDP达23560.94亿元。深圳GDP总量为16001.98亿元。

但是创新绩效方面,深圳优于上海。一、深圳的专利产出绩效优于上海。我们看看几个指标,一个就是专利的产出,PCT国际专利方面深圳遥遥领先。从2009年到2014年,深圳的专利产出速度差不多占全国的一半,为48.5%,连续11年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在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方面,上海不如深圳。2013年和2014年,深圳获得的发明专利授权分别为10987件和12032件,分别比上海多343件和418件。2013年和2014年,深圳市累计获得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64807件和76839件,分别比上海多3913件和4331件。在专利含金量方面,上海可能也不如深圳,2013年和2014年,深圳市在第十五届和第十六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每年均获得中国专利金奖4项,比同期的上海分别多2项和3项 。二、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优于上海。无论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看,还是从增速及占比看,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绩和发展势头都优于上海。2014年,深圳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5695.24亿元,比2013年增长13.5%,增速比深圳GDP增速高4.7个百分点,占深圳市GDP的比重达到35.6%。2014年,上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3453.23亿元,比2013年增长7.4%,比同期上海市GDP增速低0.3个百分点,占上海市GDP比重为14.7%。三、深圳的创新型企业发展绩效优于上海。十多年来,深圳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如华为、中兴通讯、腾讯、比亚迪、大疆科技等。 截至2014年底,深圳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700家,其中销售额超千亿元的3家,超百亿元的17家。从创新能力较强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看,上海也不如深圳。截至2015年6月底,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深圳企业分别为79家和46家,比上海分别多72家和11家。

创新生态方面,深圳优于上海。创新资源上海那么好,而创新迹象又比不过深圳,实际就是创新生态的问题,

创新主体的差异

深圳的企业主体地位更强。在深圳,有“4个90%”的说法,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發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 2013年,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73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额405亿元,低于深圳企业的投入额,占比为54.5% 。2013年在企业的创新投入中,深圳的外资投入比重相对低而上海的外资投入比重相对高。

产业配套体系差异

深圳产业配套体系更加完善。深圳的创新与深圳及珠三角周边快速、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支撑密切相关,好的创意转化为产品,实现规模生产的速度较快。深圳的创新最活跃的IT产业目前已形成了几乎无所不包的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包括芯片、存储器、加速度计、陀螺仪、WiFi、蓝牙、GPS、显示屏、摄像模组、触控模组、电池、电声、结构件、代工、品牌厂商等。

金融体系差异

深圳的金融体系更具创新友好性。上海是传统型金融中心,以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和交易型金融市场为主。深圳是科技金融中心,投资活跃,有专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这种金融结构使得其金融中心是创新友好型金融中心,而非创新抑制型金融中心

文化环境差异

深圳的文化环境与创新创业更匹配。 深圳的冒险性、包容性都更强,具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而上海的文化则相对保守;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更低(2013年,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为33岁);深圳外来人口更多;深圳的创新创业人才结构已经发生新变化(近些年的新生力量主要是从海外带着技术、项目,并有创业想法的团队); 深圳经济结构中,民营、内资、中小企业占比较高,而在上海,国有、外资、大企业比重相对较高。

几点启示

如果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想让新兴产业发展得更好,想让创新创业做得更好,与其去做一件具体的事情,不如把生态做得更好。有了好土壤,好的生态,自然会努力发展新产业,创新新技术,最终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和企业的发展目标。

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根本在于创新,关键在于发挥市场机制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能力内生于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取决于创新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一个更优的经济结构,需要营造一个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坚持需求导向。与传统的体制内创新路径需要克服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种种困难不同,需求导向的创新路径很少有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而是依靠市场化主体,从市场需求出发,去开发或整合利用技术成果

完备产业配套体系。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是支撑创新创业的重要条件,并且能够成为一个地区或城市独特的创新优势。

发展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金融发展并不必然有利于创新,只有发展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只有金融资本的风险收益结构与创新企业的风险收益结构相匹配,金融才能真正成为创新的力量之源。

(本文根据赵昌文在新兴产业百人会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深圳上海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当下深圳,魅力何在?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感应电机的直接速度控制
欢乐上海迪士尼
第二届深圳时装周永不止步的时尚舞台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三只猴子与新兴产业
避开新兴产业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