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7-05-25 08:29邓宝瑚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职院校互联网+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重“创业”轻“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提出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建立实践平台,在创业实践中开展教育;完善与专业结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专业化、多元化的创业指导师资队伍;树立“互联网+”思维,拓宽信息渠道。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22-03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我国对“互联网+”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当前“互联网+”概念已经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带来了强劲的创业春风。经济社会各领域迎来了一场深度革命,教育行业也不例外。现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全新的实施阶段,很多高职院校主动出击,在各种创业项目培养、创业精神提升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也进行了一些实践研究与探索。然而,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其创业教育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应如何评判、如何定位、如何改进创业教育,仍然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重“创业”轻“教育”

当前,各地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人才培养方向不明,人才培养方案大多千篇一律。据有多年创业指导经验的教育专家介绍,现在创业教育取得成效主要有以下三个标准:成立公司并取得相应的营业执照、发明专利并能直接转化为成果、能研发新产品并推广销售。但在企业看来,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标准却是能获得投资。对创业标准的不同评判恰恰验证了创业与教育的不同。

目前商业繁荣、万众创业的背景下,许多高职院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创业教育上,调配各种优质资源,不仅为大学生建立各種创业园,还专门到企业为学生高薪聘请创业导师,创建了很多的创客空间、创客实验室或创业苗圃。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开公司、创业,而创业学生大多没有资金、技术与经营技巧,完全听从指导老师的安排,使得大部分创业园没有真正发挥它的功能,大多都是空架子或是微店。甚至有很多入驻项目学生只是扮演代言人而已,大多成果都是来自企业或指导教师。可见,现在的创业教育更倾向于“创业”而非“教育”。

(二)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脱离学科建设

创业教育是一种学习过程。教育并不是为了当下的项目,而是为了孵化中国将来的创业人才,提升创业学生的创业思维与能力,开发他们的创业潜力。因此,创业融入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也是就业阶段的高级过程。但是,高职院校开设的创业课以选修课为主。据调查,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只是作为选修课,而且很多学校设置的只是创业指导性课程,将创业教育作为入门基础教育,只有少部分学校开设了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创业教师使用的教学方式花样繁多,如纸牌推演、软件孵化、沙盘模拟、创客空间等,学生熟练把握各流程,玩得很开心,但是却让人感觉是在表演,并不是在上课,这样直接导致在一线实施创业教育指导的教师失去方向,把握不了创业教育的教学重点,让原来具有活力的创业教育变成“僵尸实验”。

据调查发现,现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创业项目与学科建设联系不够紧密,具备首创性、不能复制性的高层次、高技术含量的创业项目还很少,大部分还停留在服务层面上。而很多高校却将最佳的创业资源闲置起来,如高职院校历年所产出的数量庞大的专利、科研论文等成果。很多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评审专家也深有体会,历年的创业大赛上,高职院校孵化的项目大部分是低端行业的简单复制,部分荣获特等奖的项目都是因为紧紧依托着学科生长。未与专业教育及人才培训目标相融合的不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似乎演变成了一场创业技能培训,提倡支持创业学生脱离学业而在本校开办小服装店或奶茶店,脱离了教育主轴,使得创业教育失去活力。

(三)师资力量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问,而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还不长,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都是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兼任,这些老师一方面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积累与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由于是兼任两份工作且对此并不熟悉,难以真正投入大量精力去学习、研究。这些指导教师的教学往往以讲授为主,纸上谈兵多,实际操作少,他们即使可以成为所谓的“经师”,也不一定能成为“能师”。据笔者在对多所高职院校的调查中发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以教辅行政人员为主,多为硕士研究生学历,缺乏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86.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工作,91%的被调查者表示应该引进专业人才对大学生进行教育,85.3%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仅要开展理论教学,还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习实训,以增强实效性。正所谓“学高为师”,创业指导教师只有在创新创业上具备丰富实践经验,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与说服力。

此外,部分成为所谓“老板”的教师,也不愿意花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来教导学生创业。有的创业教育老师带领学生创业成功,却遭人非议,认为其在借助学生开企业赚钱。他人的不理解,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是专业教师不愿从事创业教育的重要原因。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实践平台,在创业实践中开展教育

高职院校应整合全社会、各中小企业、学校等多方资源建立起多元化、开放式的创业实践基地,积极与政府、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构建校内与校外良性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立种类繁多、类型多样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创业工作室。可以与当地的高新技术园区联合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基地中接受与通识教育进度相一致的实践教学,体验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通过此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在校内建立实验室、实验中心以及大学生创业园,通过不同形式的校内实践平台为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练习提供便利条件,利用校内资源集中这一优势进行创新项目研究、举办各类特色创业大赛以及创业实践训练。通过模拟竞争和合作的比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提升创业体验,培养创业学生团队交流与协作精神。

(二)完善与专业结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已不是传统的线性模式,而是非线性、模块化、可定制的,学生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学生掌握全面的创业知识十分关键,需要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主导,并积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有效利用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将一些名校和企业的合适的慕课纳入课程体系,作为对已有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增加优秀资源辐射范围,向全体学生传授创业基本知识,实现普及型创业教育。

此外,创业教育课程要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构建以创业教育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课程结构体系。针对不同的创业领域与学生需求,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专业教育引入互联网创业知识,与企业联合开发模块化的创业课程,结合优秀的创业案例制作微课程或慕课,融入专业教育,对创业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训练,方便学生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学习。在进行创业课程设置时,可以针对不同对象设置不同的创业课程,如对大三的学生可以设置针对性强的专业与技术课—— 项目运作与管理、IPO管理等;而对于大一、大二学生可以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创业基础等常识类启蒙课程。同时将实践体验、案例探究、实践模拟和创业实践课程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三)建立专业化、多元化的创业指导师资队伍

专业化、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生力军。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就需要打造一支具有实践创业经验的专业化、多元化师资队伍。创业教育既高度依赖传统学科体系,又与传统学科教育有所差别。创业并不是传统中哪一门学科可以全部覆盖的,而是需要创业者掌握多学科知识,如財务、营销、管理等。所以,对于从事创业教育指导的很多教师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目前国外很多公立大学开设创业课程时,更多选聘那些自己创办有公司且具有良好高等教育背景的企业家作为创业教育的兼职老师。

特别是对于很多跨学科知识融合又专业性很强的创业指导,创业教育指导教师显得非常重要。应积极推进高校教师、创业学生、各企业商会的联动机制,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师资团队,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咨询与诊断服务,提高创业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允许创业教师与企业建立密切的产学关系,以获得企业委托研究的项目和资金,并带领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和开发。通过现实中的生产进行学习,开拓学生创新创业视野。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作为全美创新创业教育典范的高校,为激励教师亲身参与创新创业,更好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规定教授负担学生的部分学费。为了筹措学费,教授就要凭着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吸引许多像英特尔公司那样的知名大企业每年向该大学注入大量资金,委托教授带领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和开发。

(四)树立“互联网+”思维,拓宽信息渠道

“互联网+”思维是当代中小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强大与发展的基本法则,同时也是创业者应当具备的商业思维,它已变成了日常大家不能缺少的习惯与思维方式。“互联网+”就是要让互联网为传统行业服务,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升级改造,使生产方式互联网化。创业者应具备良好的互联网创新能力与思维,因为创新是创业者创业制胜的关键。要想持续不断推进“互联网+”创业教育工作,就必须增强创业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意识,让他们的创业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并将互联网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将“互联网+”运用到创业教育中,并不是让大学生简单地开网店、做微商,而是鼓励他们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进行创业,提高创业内容的创新性。各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对高职学生开展以“互联网+”为主题的创业培训,特别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专业方面,要运用具体创业案例,使创业学生尽早了解专业知识,快捷使用互联网等工具进行相关的创业。 (下转第30页)

(上接第23页)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给城市经济结构带了来根本性变化,在这一轮“互联网+”发展中,主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业态模式创新等,关键是发挥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渗透和集成等整合效应。对此,高职院校可争取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助,积极拓宽信息渠道,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及资源,为学生创业及时高效地提供市场供需信息,使“互联网+”为创业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沈国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构式”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4)

[2]郭瑞霞.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

[3]李政.以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路径[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1)

[4]刘振亚.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2)

[5]钟汝能.转型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学术探索,2015(4)

[6]詹筱茹.自我效能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认知决策培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2(5)

[7]景宏军.以学生社会实践促进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4)

[8]王善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0)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基于全真环境学生创业园的高职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邓宝瑚(1981— ),女,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会计系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高职院校互联网+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