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情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浅析

2017-05-30 10:48路遥
高教学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路遥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泉和思想源泉,对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在新媒体时代,文化的传播路径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选择。文章基于传统文化视角,对新媒体情境下如何用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1-0024-03

Abstract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cultural and thought sour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oster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ear of new media,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ultural transmission path and the methods, which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oices for carrying forward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discusses how to cultiva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by apply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Keywords: new media; socialist core values;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中华民族具有灿烂辉煌又源远流长的历史,其中积淀了许多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也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财富。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始终倡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1]。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2]。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3]。

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手机上网比例持续提升[4]。在这些网民当中,大学生群体又占了绝大多数。迅速发展的新媒体使人们的沟通、交流和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用好新媒体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帮助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它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为例,儒家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对指导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和行为准则提供了一种伦理道德的导向。儒家文化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表述一脉相承。

此外,道家“兴国爱民,普济群生”的爱国情怀、“贵和有度”的和谐愿景、“顺黔黎之心”的民主主张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遥相呼应。道家反对“人治”,主张“任法”,“智者所以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包含着诸多“平等、公正”的法治精神,与当代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吻合的。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血脉相连、文脉相承。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曾强调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5]。”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层面的倡导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无不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无不流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不断培育和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显得极端重要。一般来说,对一种价值观认同需要历经认知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行为认同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文化认同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一旦产生文化认同,就会在内心产生归属效应,从而产生行为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必须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营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通过熏陶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当这种熏陶达到一种程度时就会形成一种潜在的文化认同感,就会对大學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一种价值引领,有助于从内心激发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和向往,从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新媒体时代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机遇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化传播,创作适于新兴媒体传播、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1]。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为在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天地,必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新媒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载体

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依赖于纸质媒介,具有不易保存、不易复制、不易传播的特点。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近代以来,广播、报纸、电视的出现,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有所扩大,但仍存在着更新速度、传播渠道等方面的天然不足。随着新媒体工具的出现,信息传播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新媒体的快捷性、互动性、自媒体性使得信息传播出现了“核裂变式”的效应,其反应速度和传播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不看报纸,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但几乎不可能不看手机。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搭上“新媒体”的快车,必须把握“互联网+”的时代机遇,从而开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天地,为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二)新媒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形式

在古代,受制于传播媒介的局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媒介的传播受到了很大限制。在广播电视普及后,确实给传播形式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而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独领风骚的情况已有所改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截至 2017 年 6 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 6.25 亿。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 5.96 亿,占手机网民的 82.4%[4]。这一现象在国外也是如此,皮尤研究中心与奈特基金会发布了一份名为《2016年社交新闻阅读习惯》的调查报告,显示62%的美国人会通过社交媒体看新闻,而这一数字在2012年还是49%[6]。在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不再是静态的文字和图片,而可以变身为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超链接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媒体形式。同时,通过新媒体技术,还可以用“一图读懂”、“动画解说”等形式演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大提高了受众的阅读乐趣,激发受众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求知欲,从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三)新媒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方向

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向不具有明确的受众指向性,要向提高覆盖率只能通过循环播放等形式增加频次。而在新媒体时代,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系统,可以分析出目标受众的喜好程度和接受程度,并在此基础上以适当的形式向不同受众精确推送宣传内容。通过内容和受众的匹配,让受众主动点击阅读并引发受众共鸣,从而提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率和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评论互动、资源点播、转发分享等交互形式,收集目标受众的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为下次推送宣传提供重要参考。

三、新媒体情境下用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浅析

在新媒体时代,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高等教育工作者和宣传思想工作者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为此,必须突破思维桎梏,打开创新视野,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工具的优势,找到新媒体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点。

(一)主动出击,占领社交阵地

调查数据显示,各类移动社交媒体应用已占据新媒体使用的绝大部分。这些移动社交媒体基于用户关系进行信息生产与交换,具有口碑效应和裂变式的传播效果。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新媒体平台,离不开移动社交媒体应用。要主动占领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阵地,主动发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一个新的阵地。例如,在微博上要重点抓住重要实名认证用户和在学生中比较有影响力的网络大V,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对粉丝进行传播,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转变形式,做到以小见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也存在着一些经典原句晦涩难懂、较为枯燥等特点,不符合新媒体时代用户碎片化阅读的使用习惯。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必须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保留精髓和核心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包装和转化,可以在学校、学院的官微通过中华传统文化小故事、漫画等形式进行宣传,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向大学生征集身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事迹,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使大学生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我身边。

(三)注重仪式,用好直播平台

对于传统文化来说,风俗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仪式感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充分利用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日和纪念日,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相关的纪念仪式、庆祝活动。在仪式活动开展中,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直播功能,进行网络现场直播,迅速扩大仪式活动的影响力和传播速度。同时,在直播中开启弹幕功能,实时与观众进行在线交流,加强交流反馈。

(四)开发产品,丰富用户体验

优秀传统文化多是一种理念或价值,可以通过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形式,将它们以一定的形式体现和固定下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学、可感、可触。前段时间在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也在高校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共鸣,说明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巨大需求。为此,可组织学生拍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微电影,并将作品一定形式进行展播和评比;组织学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某一方面设计动画作品或卡通形象,既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意;还可以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专门的在线答题页面或手机应用,鼓励学生通过闯关答题的形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答题结果还可以分享到朋友圈,扩大传播效果。

(五)课堂延伸,加强互动交流

在高校,第一课堂仍然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要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找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渗透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发挥新媒体功能,在新媒体工具上开辟课程公众号、课程交流微信群,主动将第一课堂延伸到新媒体终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于学生的提问和疑惑,要及时给予回复。

(六)加强培训,培养意见领袖

利用新媒体平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一支兼具传统文化底蕴和新媒体技术的跨界人才队伍。高校有关部门应注重发掘和培训相关人才,使他们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的形式展现出来,并能在新媒体平台上融入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和生活方式。此外,高校还应在师生中留意网络意见领袖,通过引导和规范,使他们成为用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传播者和主动发声人,带动周围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s5147/201312/t20131224_161114.html.2013-12-24.

[2]新华网.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htm.2014-05-04.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25/c_1120383155.htm.2017-01-25.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t20170803_69444.htm.2017-08-04.

[5]光明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EB/OL].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07/22/nw.D110000gmrb_20140722_1-16.htm.2014-07-22.

[6]网易.皮尤发布《2016年美国社交新闻阅读习惯》报告[EB/OL]. http://news.163.com/college/16/0603/10/BOKMIR1G00015AE3.html.2016-06-03.

[7]張彩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高教学刊,2016(15):233-234.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