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治国学教育实践的当代启示

2017-05-30 09:15王燕芳
高教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

摘 要: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唐文治作为学贯东西的一代国学大家,在国学遭到欧风美雨的颠覆性冲击之际,不为社会风气所移,躬身实践国学教育。以图启发公民气节,保存国性民族性。研究唐文治国学教育实践,明晰其当代启示,不仅有助于国学教育实践的改善,也能助力于文化的自觉自信。

关键词:唐文治;国学教育实践;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0-0108-02

Abstract: The headmaster is the soul of a school.Tang Wenzhi as the great master who had the thorough knowledge of both Wester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as not influenced by general mood of society under the occasion that Western culture did great damage to the practice of Sinology education. He practiced edu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order to inspire citizens to preserve integrity and country nationality. The study on Tang Wenzhi's practice of Sinology educa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can not only help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of Sinology education, but also facilitate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Keywords: Tang Wenzhi; practice of Sinology education; the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唐文治(1865-1954),字穎侯,号蔚芝,晚号茹经,江苏太仓人,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国学家、大学校长。早年求经学于名师黄以周和王先谦,国学根底深厚。清末进士,官至尚书,从政期间面对国家民族的内忧外患,意识到教育乃振国之本。晚晴以来,国门洞口,中西学之间的博弈愈演愈烈。新文化运动期间,国学遭到西学的颠覆性冲击,民族的文化根基趋于消亡。在此社会文化背景下,唐文治愈发认识到国学教育对于保存国粹、延续文脉、增强民族自信、挽救国家危亡的独特价值,并以己之力,躬身实践国学教育。

唐文治的国学教育实践兴起于上海实业学堂,鼎盛于无锡国专期间。1907年,唐文治监督主持上海实业学堂,兴办实业与保存国粹并举,增设国文一科,以国文熏染学生性情。在注重科技教育的同时,加强道德教育,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之人。1920年,唐文治以“吾父老病,目疾日深”为由,辞去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并于同年12月份应邀,出任无锡国学专修馆校长。在时局动荡、战乱频仍的30余年办学历程中,唐文治始终坚持专修国学的办学定位,以国学经典为主要课程内容,维持弦歌不辍,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国学人才[1],为唤醒国民种性,承继、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

马一浮先生认为:新式学校教育之弊端主要在于以追求知识技能为主,只注重培养分科的专业人才,却不注重人的德性的培养和人格气质的养成。他说:“方今学子务求多闻,则义理非所尚。急于世用,则心性非所先。”[2]时至今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昔日新式学校之弊端仍未消除。经济全球化背景加剧了西方价值体系的渗透,中国社会的转型也面临着急功近利、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一系列严峻问题。保持文化自觉,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成为了时代的共同呼吁。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如何对待国学教育,关系到我们能否做到文化自觉自信。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唐文治的国学教育实践给予了我们答案。

一、重视国文,完善人格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德行的习得、人格的健全。唐文治是国学的坚守者,儒家文化深入骨髓,儒家传统的德才兼备观也根深蒂固。他年少求学,即深受先生读书先为人的耳濡目染。主持学校教育,更是笃行此信条。任教上海实业学校时,在兴办实业与保存国粹并举、工科与国文并行、培养专业人才与塑造高尚人品并重的同时,极其注意阐发国文所蕴含的文化品格,创建儒雅校园风气,以此达到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教育目标;主持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时,因时而立地实施不同的国学课程内容,致力于使学生在浸润国学文化之中提升自身修养,完善人格,达到“正人心,救民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格的完善。小原国芳认为:“教育的内容必须包含人类文化的所有方面。因此,教育必须是不折不扣的‘完人教育。”顾名思义,完人教育意指完善人格的教育。缺乏人类文化修养的人是功能残缺的人。而国学教育重在使人通过国文经典的研习,领悟文化精髓,得到人格的完善,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有才更有德,德才兼备才是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审视目前的教育现状,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唯分是重、功利倾向屡见不鲜。世风源于文化,文化寄予教育,教育承载了改良世风的希冀。因此,国文应该被还原到“文以治世”“文以明德”的本真位置。在认识其丰富内涵的基础上,熏陶性情,健全人格。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语文的德育功能,丰富语文课程内容。通过各种途径营造校园国学氛围,引导学生走进经典,亲近经典。触碰经典,用国学经典的温情来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品德兼修之人。

二、建构体系,鲜活国学

学校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支撑。对于身体力行实践国学教育的唐文治来说,在上海实业学堂时,学生国文程度普遍较低。他根据学生实际学业情况和时局发展需要,开设国文一科。以国学经典为基础,自编讲义,深入浅出地讲解国学内容。在上海实业学校的附属中小学,唐文治要求必须开设一定课时的国学课程,教材多为国学原典。主持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之际,他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国学基础的不同而采用不同教材,创设不同学制。国学课程的设置从旧时书院日益向一般大学文科靠拢,并始终保持自己专修国学的鲜明特色。整个课程体系内容,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由宽泛到精深,由概论常识到专著研究,由密集必修到充分选修,体现了重基础、宽视野、求精研、尚自学的课程逻辑。唐文治还在抗战时期根据时局发展需要,鲜活国学,将国学爱国部分的课堂讲解与组织宣传抗战相结合。既增强了学生对国学中爱国内容的切身体会、激发爱国热情,又调动了广大群众的抗战积极性,为民族抗战做出了很大贡献。

知识经济时代,面对信息洪流,选择和批判能力成为公民的核心素养,而文化的自觉、自信是进行合理选择、批判的价值尺度。亲近经典、鲜活经典、经典融入生活了成为了时代发展的题中之义。借鉴唐文治的国学教育实践之法,对于我们思考如何使国学实现创造性再生具有现实意义。唐文治曾专文阐释了自己的国学课程设置构想:初级小学三四年级應读《孝经》,高级小学两学年应读《大学》及上半部《论语》,初级中学三学年应读下半部《论语》及《诗经》选本,高级中学三学年应读《孟子》及《左传》选本,专科以上各大学及研究院应治专经之学[4]。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把国学定义在六艺的范畴内,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赞同并发展了马一浮先生的国学范畴划分,并认为“需要将国学和国民教育结合起来,需要小学、中学、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国学课,使之成为青少年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同时把它推到全体民众,使之成为公民修身课的主要内容。”[5]这与唐文治的构想有异曲同工之妙。目的是结合社会发展,立足教育现状,依据学生特点,选编国学原典,鲜活国学,建构系统的国学课程,培养具备历史积淀和文化自信的中国公民。

三、教学有法,贵在情真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效果的直接手段。唐文治国学教育实践的成功得益于其贯彻实施的国学经典教学方法。而国学经典教学方法的探索源于唐文治自身独特的教育历程:书院教育的熏染和西方现代教育制度的考察学习,上海实业学堂的文理并重和无锡国专的国学专修,传统与现代,工科与国学,学贯中西,融古汇今。中西合璧、个性独具和知行合一的特点渗透于唐文治实践国学经典的教育机理之中。

国学经典的教学方法总结来看,主要有重视诵读原著重视学问研修、重视实践训练等三个方面。国学经典研习之法不仅指出了通往国学经典精髓的便捷路径,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之道提供了有益启示。值得重申强调的是,方法之中蕴含的无限情真。唐文治坚持以德育人,以身作则,立师表,终身授教。国专学生陈详耀陈述道:“眼力正常的教师,看试卷一般都只评定分数,不加修改;先生是失明之人,看试卷不但记分,还要加眉批、总批,修改文辞,并在卷上盖印……每当我看到先生发下的试卷,都感动得要流泪,不禁要再三细读先生的批改文字……先生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辞辛苦,‘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大大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使我们这些学生自己当了教师之后,增加了精神力量,减少了懈怠、疏忽了之病。”[6]他本人在82岁时说:“须知传嬗鄙人学说,实系传嬗鄙人精神。自古圣贤所以承继而不绝者,惟在精神而已。”[7]教育是以人育人、以情育人的事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心用情方可薪火相传。“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大师作为大学的灵魂,是一座精神丰碑,是学生求学悟道效仿的楷模。因此,国学教育的实践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一批痴情于国学、肩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贤能之士,引领当代文化秩序的重建。

四、重构国学,文脉相承

唐文治的国学教育实践因时而立,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侧重点及价值追求,这根源于唐文治一直用发展辩证的观点看待国学。唐文治早期接受蒙学和书院教育;从政后,研究西学;主持无锡国专时,探索了书院教育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相融模式,实现了无锡国专的现代化转型。在时代的变迁下,唐文治对于国学并不是抱残守缺,而是适时地批判继承。他在上海实业学堂时,针对世风不良的现状,排除万难增设国文,讲授人文道义,用以提升学生内在修为和外在德行;在无锡国专初期,面对军阀混战,制定“正人心,救民命”的课程目标,重在发挥国学凝聚人心,以挽救民族危亡;在抗战时期,大力开设爱国教育为主的国学课程,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国专后期,立足世界视野,以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国际。国专在短暂三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输出了大批文史哲人才。在国家多灾多难、政局动荡之际,保存了国学文脉,承继了民族文化。

在国学复兴热浪高起之时,研究唐文治因时而立、批判地继承国学教育的实践,对于我们当下重构国学,实现文脉相传、改良世风、构建和谐社会益处颇多。国学、经典是蕴含大智大慧的“般若文”。重构国学,重在处理好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国学与西学的关系。重构是一种文明的对接,智慧的创造性生成。重构的是富国强民的精神宝库,是五千年的文化信仰体系;批判的是带有阶级局限性的封建腐朽思想。纵观浩浩荡荡的中华文明长河,其基本理路就是在批判中继承,在续借创造中弘扬。抓住文明的主线,与时俱进地创新与发扬国学,文脉的相承才能推陈出新。中国才能以足够的文化自信走向民族复兴,阐释中国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良臣,王燕芳.无锡国专国学经典教学方法探微[J].高等教育研究,2015(9):84.

[2]朱晓鹏.马一浮的国学教育思想[N].光明日报,2008-10-27.

[3]瞿葆奎,丁证霖.教育目的(教育学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02.

[4]唐文治,陆远.大家国学——唐文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23.

[5]刘梦溪:国学与民众相关才有生命力[EB/OL].[2016-05-19].http://guoxue.ifeng.com/a/20160519/48804132_0.shtml.

[6]陈祥耀.对唐茹经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精神的几点体会[A].唐文治先生学术思想讨论会论文集[C].苏州:苏州大学校长办公室,1985:34-35.

[7]陈国安,等.无锡国专史料选辑[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84.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
毛泽东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语录体”著作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启示
毛泽东的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爱泼斯坦对新中国外宣工作的贡献及当代启示
曾国藩的树人育才之道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