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传统制笛工艺考

2017-06-23 13:43
关键词:音孔竹笛孔壁

程 颖

苏州传统制笛工艺考

程 颖

“苏笛”属江南曲笛,主要用于昆曲伴奏,是独具苏州地方特色的乐器品类,以其悠久的制作历史、精湛的制作工艺享誉中外。本文结合对当代“苏派”制笛大师的采访调研,从制作材料、专用工具、制作工序三个方面展现“苏笛”制作的工艺与设计。它的设计与演变与昆曲的兴起有密切关系,本文从手工艺设计的角度,分析“苏笛”作为中国传统手工乐器器具的工艺与设计要素,探寻乐器器具设计中的优良设计传统。

苏州竹笛 工艺材料 手工工具 工艺设计

图1、贾湖骨笛

图2、河姆渡“骨哨”

图3、邹叙生与徒弟

图1、贾湖骨笛

笛在古代称为“篴”。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笛,七孔,竹筩也”。笛子是中国民族乐器的重要一员,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考古学上最早的笛见于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的竖吹“骨笛”(图1),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稍晚的河姆渡遗址也发现“骨哨”(图2)。从考古资料来看原始人类最初是选用动物的肢骨制笛,后来渐渐改为天然植物材料——竹子制笛,至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唐代的七星管、蒙膜助声等制笛技术的发展,开创了制笛贴膜的新技术。宋至清时期,中国竹笛的形制已趋于稳定,至元开始大量广泛运用于昆曲等剧种的伴奏。作为常用的民族乐器,笛子有曲笛和梆笛两种,“苏笛”属江南曲笛,主要用于昆曲伴奏,演奏悠扬委婉,极富江南韵味,是独具苏州地方特色的乐器品类,以其悠久的制作历史、精湛的制作工艺享誉中外。

但近年来传统手工制作乐器日渐萧条,老一辈竹笛艺人多已年逾古稀,“苏笛”手艺面临枯萎,传统手工艺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在大力提倡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今天,传承手工艺,靠的是技艺的传承,保护好传统手工艺,根本在于记录和传承传统手工技艺,传统“苏笛”的制作技艺当在其中。关于“苏笛”的制作工艺,作者走访了当代“苏派”制笛大师——邹叙生(图3),他18岁进苏州民族乐器当学徒,拥有50多年的制笛经验,传统竹笛制作工艺相当复杂,据老艺人讲制作一把笛子要90多道工序。根据采访记录,从制作材料、专用工具、制作工序三个方面展现“苏笛”制作的工艺与设计。“苏笛”(图4)的主要结构就是笛身,笛身自上到下分布一系列音孔,各音孔之间排布一道道线圈,笛首尾各镶固牛角骨。它的设计与演变与昆曲的兴起有密切关系,本文从器具设计的角度,分析“苏笛”作为中国传统手工乐器器具的工艺与设计因素,寻找乐器器具设计中的优良设计传统。

图4、邹叙生制作的“苏笛”

图5、内径尺

图6、修孔刀

图4、邹叙生制作的“苏笛”

一、工艺材料选择

中国传统器具的工艺设计从工艺材料的选择开始,《考工记》开篇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1]传统器具制作一般选择极易获得的自然材料,而一定的物质材料决定特定的制作工艺,“材有美”是材料选择的原则,所谓“材有美”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材料的选择对于器具功能效用的发挥是最佳的选择,即从所制器具的使用功能出发选择最佳材料。其次在制作工程中充分发挥展现所选材料的肌理美、自然美。“苏笛”的工艺材料选择,坚持“材有美”的选材原则。竹子腹空的管状结构原理是制笛的首选材料,制作精良的竹笛能满足笛器的最佳发音功效。制作苏笛的主要材料有:苦竹、芦苇衣、白芨胶、牛角骨。

(一)苦竹

苦竹,又称“笛竹”,因其笋苦,不能食用,故称苦竹。苦竹分类有“柚苦”“青苦”“毛苦”,主要产于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尤其以浙江余杭铜岭桥镇所产苦竹为做笛的上等好竹,竹质以结构紧密、纤维粗壮、管壁厚实为佳,苦竹之所以用于做笛,是因其节长,中间无节疤,一般选用一根苦竹的第三节、第四节(从下数)做笛,如果再往上竹壁太薄,管径太大,高音上不去,再往下节太短,管径太小,低音不饱满,都不利于制作。

(二)芦苇衣

笛膜,即芦苇衣。产于安徽、江苏、四川、浙江,以安徽五河县所产笛膜最为上乘。笛膜薄如蝉翼,且韧性极好,也许现代科技可以制造比芦苇衣性能更好的材料做笛膜,但是在长期的农耕社会里,竹笛制作艺人智慧地选择芦苇衣做笛膜,这本身就是材料设计中的创造。笛膜采摘有节气限定,一般于小满节气前采摘最好,因为太早纤维嫩,容易吹破,太晚则纤维老,影响竹笛震动的音质。

(三)膜胶

贴笛膜时一般使用白芨或阿胶。

(四)牛角骨

牛角骨用于竹笛两端的装饰,当然也有使用功能,一是防止竹身开裂,具有紧固作用;二是防止竹端粗糙、不光滑,而牛角骨质地光滑,便于使用。

二、专用工具设计

中国传统工艺精深细致,在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制作工具的局限下,不可能每一项工艺都能有完全配套的工具,艺人独创或自制工具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的必备能力,因此不同的工艺美术品类往往有独有的工具,这些手工制作的工具本身就是独特的器具创造性设计,体现了传统工艺的造物智慧,有些工具的创造性思维,对今天的器具设计仍有借鉴意义。竹笛工艺有很多工具,这里重点介绍竹笛专用的特色工具,如内径尺和修孔刀。

(一)内径尺

内径尺,尺长12厘米,宽2厘米,图5这把内径尺据邹叙生讲,是他在游标卡尺的基础上改造自制而成。自制工具是传统手艺的特色,游标卡尺一般可以解决竹管两端的内径测量,而对于竹腔中间无法测量其内径,尤其是各音孔处需要精确的尺寸,而该尺恰恰弥补了这个不足,与游标卡尺比较,内径尺最大的改进在于尺首的弯钩设计,钩呈“L”型,测量时,将“L”钩插入已挖好的音孔,钩住内壁,移动游标尺至底壁,然后读出标数就是该孔的内径尺寸。

(二)修孔刀(绞刀)

修孔刀(绞刀)也属自制工具,整体结构分为柄部和刃部,两部分的材料不同,柄部为白铜,刃部为锋钢(图6)。其柄部的斜弧设计,便于使用时大拇指的着力,造型独特,刃部为尖刀型,且刃部较长,使用中便于深入竹管内腔。由此可见任何一件工具都是为完成特定的工艺而设计的,工具是实现工艺的物质手段,它是传统工艺美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三)校竹板

竹子采割下来后要放置一段时间晾干,晾干的竹子因水分蒸发容易弯曲,故而制笛前,竹段要经过较直,校直使用工具为校竹板(图7),校竹板采用普通木料,一般厚度要求4-5厘米,斜挖孔洞若干,孔洞直径略大于竹竿直径。

图7、校竹板

三、制作工艺设计

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的文化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手工制作,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机器产品或许能比手工制品精致百倍,但手工艺品的价值不同于机器产品,“手与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则是无心的。所以手工艺作业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手在劳动,背后有心的控制,使手制造物品,给予劳动的快乐,使人遵守道德,这才是赋予物品美之性质的因素。”[2]尽管收入微薄,但手工制笛艺人乐此不疲,或许他们获得的不是我们想象的物质收入,而是心手一体的快乐。根据制作竹笛的老师傅讲,制作一把竹笛需要九十几道工序,中国传统制器在制作上体现其工序的繁复与精细。

音孔是笛身的关键,各音孔的开孔位置严格根据笛调而定,器具设计中既有视觉艺术的设计,也有科学理性的设计,笛孔的设计体现器具设计要遵循一定的音乐科学原理,其一,以图4的六孔苏笛为例,笛身总长65.8厘米,吹孔距笛首20厘米,膜孔距笛首28.3厘米,指孔6个,出音孔4个,上部两个,竖排;下部两个,横排(图8 竹笛音孔排列示意图)。其二,音孔除了严格按照乐理设计外,各音孔的间距离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要求,如六个指孔间每两个之间的距离在1-2厘米左右,因为吹笛时一般用右手的无名指、中指、食指的第一节指肚分别按住笛子的第一、二、三孔,大拇指托住笛身下方,小指轻轻按在笛身上;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的第一节指肚分别按住笛子的四、五、六孔,大拇指也托在笛身下端,小指也轻轻按在笛身上,这样用左右两手的小指和大指就能将笛身紧紧握住。按孔指为无名指、中指、食指三指,这三指间叉开时的舒适距离为1-2厘米左右,根据手指的人体工学原理,六个音孔的距离非常合理,便于持笛吹奏。其三,各孔壁结构设计合理,以六孔笛为例,整个笛子共有音孔12个,各音孔呈圆形,孔径为1厘米左右,孔壁向内倾斜,圆形音孔便于气流进出通畅,孔壁内斜也是便于气流进出通畅,因为笛子发音原理为当吹奏笛子时,气体从吹孔边缘进入笛子内部,倾斜的孔壁,使空气形成涡旋运动,笛尾的气体就向吹孔运动,口风再把气体推向笛尾,如此循环,振动发出声音。所以音孔的圆形及孔壁的倾斜均是符合发音原理的结构设计。

图8、竹笛音孔排列示意图

(一)备竹料

江浙地区制竹以“苦竹”为主,竹子生长的地方,最好是阴面的山坡丘陵地带,一般砍竹冬季为好,一则竹子质地硬,二则虫不易蛀。竹生长期3年以上,以生长5-8年的竹材质最好,以靠竹根部分为佳,采截后放在阴暗、通风处2年左右,当它的温度不超过16摄氏度时才好加工制作,根据节点,将一根长竹,截成几段,备用。

(二)校竹身

竹子制笛前都要经过较直,先上炉烘,然后用插入校竹板(图7)校直,校竹板也是自制的,选厚度约5厘米的木板,根据竹管的直径大小,在板上挖5-6个大小不等的孔,孔呈椭圆形,孔壁呈60度倾斜(图7),经过第一遍校直后,放置一段时间,竹子会“醒”过来,要经过第二遍校直,才能进入下一工序。

(三)通内膛

竹子校直后,先刨皮,将竹子的青皮外衣刨掉,再打磨光滑,之后用专用通膛机,把竹结处的内膛打通,并用细砂纸将内壁通刷干净,使气流振动统一,以便发音畅通。

(四)定笛调

根据材料的粗细,用专用内径尺量出内径的长度,从而确定此材料做什么调性的笛子。竹笛内径的粗细对频率影响较大,通常管径细,管内空气柱振动比较快,频率就高,管径粗,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就较慢,频率就低。定调后, 画定吹孔位置,然后开孔,在吹孔后面塞入软木针(笛塞)。

(五)做接头

传统竹笛没有接头,只有两个调子,但后来竹笛需要定调,就有了接头,通过接头来调节吹孔与膜孔之间的距离(图9),根据笛子的调,找准接头处的位置,将竹子截成两段。在车床上接上铜圈和铜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接好铜管后,要把接头处打磨光滑、平整。

(六)挖音孔

打孔前,先要根据竹笛的调,避开竹结,定膜孔、音孔的位置,定孔的准确直接影响竹笛的制作,孔位定好后,在打孔机上打出各孔,然后用修孔刀修整孔口大小和孔壁。

(六)较笛音

笛子的音准直接影响竹笛的质量,因此较音是制笛的关键,需要技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通过修改孔壁的大小及孔壁倾斜角度,调整音准,一边较音,一边调整孔壁,开好各孔以后,用绞刀再进一步修正,孔位内壁呈圆形,孔位外表则呈椭圆形。

(七)饰牛角

“苏笛”的两端加饰牛角骨,将牛角骨加工成榫头结构,直接插入竹腔,然后打磨、抛光牛角骨及接头处,使其光滑紧固。

(八)刻字画

竹刻要求刀功熟练、字体粗深有力,竹刻刀为三刃凹槽刀,竹笛的第一节刻“题词”,一般为唐诗宋词,音调刻在第三个音孔边,出音孔处的尾部刻制作者姓名。

(九)刷青漆

要使用专用漆将笛身刷两遍漆,然后手工打磨光亮,再上第三遍漆, 三遍漆后在进行打磨、抛光。

(十)扎笛线

为防止竹身开裂,“苏笛”的全身扎数道紧固线,先将竹笛两端固定在扎线机上,用手摇动转轴,用尼龙线一圈一圈扎紧笛身,扎好线再用毛笔沾红漆,在扎线机上,把线圈漆好。

图9、竹笛接头

四、小结

综观以上苏笛的制作工艺,从材料到制作工具再到工序的选择,体现了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精良与独特,中国传统器具设计与工艺是不可分割的一体,“手工艺、艺术与设计是相互重叠、难分难舍的创造性活动,必须作为一个连续统一体来认识。”[3]当代社会机器制造充斥着器具(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每一个角落,机器制造是否可以完全取代手工艺的制作?答案是否定的。有些制作是机器不能代替的,如苏笛的工艺与设计。

[1] 戴吾三 编著.考工记图说.济南:山东书报出版社,2003: 20.

[2] (日)柳宗悦.日本手工艺.张鲁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6: 3.

[3] 袁熙旸.冲出“围城”——后工业社会中手工艺的处境与出路.美术与设计,2007(01) .

(程颖,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音孔竹笛孔壁
论阮音孔的改制与变迁(下)
My Mother
基于矿用钻孔成像仪的孔壁模拟实验装置研制
砂土地区钻孔桩孔壁稳定性与评价方法研究
我的坚守
溶(土)洞地区冲孔桩孔壁声波探测施工技术研究
探究陶笛发音频率与开放音孔组合总面积的关系
竹笛
竹笛
浅谈红河州哈尼巴乌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