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写意·苏州”(人物篇)中国画双年展综述

2017-06-23 13:43
关键词:吴门画派双年展

华 彬

首届“写意·苏州”(人物篇)中国画双年展综述

华 彬

张明军《拉卜楞寺前广场》185×187cm

首届“写意·苏州”(人物篇)中国画双年展作为新吴门画派旗帜下打造全国性的、高层次的美术活动品牌,不仅是一次高水平的文化盛宴,也对新时期苏州中国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和积极作用,带来了新思潮、新人才、新画面。

写意 中国画 苏州 双年展

安佳《祈福路》180×100cm

郭洪《乡情•乡音•乡亲》377×176cm

“写意·苏州”中国画双年展(人物篇)在江南的菲菲细雨中开幕,契合了写意的情景和温润的姿态,在悠悠的人文故里用新时代的绘画语言,重温着写意的传承、写意的苏州。本次展览在规模、层次上都创造了苏州中国画展览的新高度,作为新吴门画派旗帜下打造全国性的、高层次的美术活动品牌,本次双年展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域文化特性的发展之路,成功打造了苏州的美术品牌,吸引了社会各界及艺术家的深度关注。

展览标题有两个关键词:“写意”“苏州”,但包含着三层意思:“写意”是相对于“工笔”而言的绘画语言,是中华文化在绘画上最具原创性、独特性的传统表现方式,是“以情写形”“寄情于物”的具体手段,是具有现代表现主义风格的早熟艺术,这一点是强大的中华文化超越和影响其他文明的精髓所在。“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余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诞生于此的“吴门画派”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画家群体和绘画流派,自明代中叶诞生之后,不断发展、演变,至今盛而不衰,影响深远。上面两层意思只是表述这次展览的形式和内容,而“写意”在苏州本地吴语中还有着另一层的意思,大致等于“好”“舒服”“妙不可言”,这是在观展后发自内心的赞叹,是一种久旱甘露的淋漓痛快,是寡淡无味后的酣畅抒发。

双年展的展览形式已有近百年历史,其影响力和扩散度趋于全球化,展览注重主题性,从局部的、专题性的策展理念开始介入,逐渐渗透至其它文化层面,以此不断提升展览的精神理念和影响力,以区别于其它传统展览的宽泛和表达狭隘,更具有学术探讨的专注度和深层艺术命题的社会化演绎,可看作对某个艺术文化力量的衡量标尺。近几十年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双年展层出不穷,但具有标志性的依然是那么几个精粹,著名的如:威尼斯双年展、古巴哈瓦那双年展、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双年展、里昂双年展、佛罗伦萨双年展、沙迦双年展、新加坡双年展等。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北京国际双年展自2003年起连续成功举办六届,被誉为“当代国际绘画雕塑的中国支点”,双年展这种展览形式开始具有跨越民族、意识形态、信仰等文化特征,甚至已经开始垮越艺术文化生物链,成为全球文化互鉴融合的一大交通枢纽,其影响力甚至开始左右国际艺术的走向。

黄骏 《挣扎中的男人》 180×97cm

李文绚《夏荷花》180×97cm

中国画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写意”本质是其最大特色,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对人类“主观意识”探索最久远深入的绘画形式。因此苏州双年展选择写意作为展览创作手法,并以中国画的三大分类——人物、山水、花鸟作为每两年一届的创作主题。“写意·苏州”双年展创作内容以表现苏州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当代思考为主旨,以创新为动力,创作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进一步提高苏州中国画创作高度和理论研究深度 。双年展自8月份征稿以来,得到了全国各地艺术家的热烈响应,展览评审委员会从全国2000余件投稿作品中评选出102件入选作品,并还特邀41件著名艺术家作品,以彰显中国人物画的探索高度。双年展入选的作品层次多样,既有当代中国画坛的中坚创作力量,作品风格成熟,具有典型的个人艺术风格;又有锋芒毕露的新锐艺术家作品,在表现手法、结构图式、笔墨语言等方面具有年轻一代全新的思考和突破。展览在多个技术层面和意识深度上充分体现当代中国人物画的整体创作状态和最高的作品表现宽度,参展艺术家结合自身创作风格特点,对主题深入挖掘,在立意、题材、构思、突破、创新、再认识等方面不断锤炼精化,重点凸显苏州地区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彰显人民群众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愿景,表现新时代美好的“写意”特征。

李亚光《黑伞系列》180×97cm

苏州历来即为我国书画重镇,开始于宋代,成熟于元代的文人水墨绘画,主要便集中于以苏州为核心的江浙太湖流域,集大成的明代“吴门画派”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画家群体和绘画流派,“明四家”沈周、唐伯虎、文徵明、仇英,都是可以彪炳后世画坛的大家。“吴门画派”自明代中叶诞生之后,不断发展、演变,至今盛而不衰,影响深远。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吴门画派”继承了吴门画派重笔墨、尚意趣的创作手法,同时对传统加以进一步延伸、发展,一方面立足于传统“吴门”精髓的坚守和锤炼,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在一大批新人才新思维的助力下开始产生风格面貌的继承转变,一大批年轻艺术家积极探索全新的表现手法和绘画精神,以适应新时期的审美要求以及新生活的表现领域。

新时期的苏州美术可谓新老交替,精彩纷呈。一系列“走出去”、“引进来”的美术交流活动,不仅扩大了“新吴门画派”在国内外的影响和美誉度,也激励着“新吴门画派”推陈出新。一个时代的文艺创作需要有一个时代的气质风骨,当代画坛正在呼唤富有崇高理想、正能量与精神信仰的精品力作。双年展的成功举办至少在三方面对苏州美术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一、从创作主体人群来看,双年展的举行在艺术家之间会产生交流学习的热潮,来自于全国范围的优秀艺术家用作品和苏州美术界对话,无论是绘画语言还是绘画思想、题材,都会对彼此产生不小的震荡。交流融合历来是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只有不断地交流和吸收才能不断促使新生事物为我所用,展览的举办进一步促进了苏州本地艺术和全国其他绘画流派的交流、碰撞、借鉴、提升,从而促使艺术家们再上层楼。

二、明代“吴门”兴起的一大主因是当时江浙地区的民间“收藏热”,以项元汴、过云楼等为代表的巨贾极力支持艺术创作,其作用类似于文艺复兴时期“美迪奇家族”对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等的艺术赞助一样,产生了震惊后世的功德。双年展的持续发酵必将引领苏州本地艺术收藏赞助的再度兴起,并在全国高水准创作的激励下对当前苏州新一代艺术家的培育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双年展盛事与苏州辉煌的经济成就形成了相映成辉的“合璧”,苏州历来就以文为傲,无论是新苏州人还是老苏州人,必将在这次盛宴中得到美的洗礼,进一步提升文化素养。双年展也推动了苏州艺术事业迈上新台阶,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谱写好中国梦苏州篇章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南齐谢赫的《画品》说绘画是“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种认识放到当代依然不为过,“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是立足于民族自信的开放胸怀,是着眼未来的发展思维。这次双年展的许多作品,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勾勒填色” “逸笔草草”的传统,而是不断求变求新,以更加开放、创新和吸收的姿态尝试着新时代的新笔墨,是一种有生命力的艺术创造。“写意·苏州”中国画双年展无异于一场传统与创新的对话盛宴,在平静的苏州艺坛激荡起涟漪,对新时期苏州中国画创作思维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迈出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坚实脚步。

(华彬,苏州市国画院专职画家、理论研究员)

刘国辉 《花腰傣》 180×97cm

刘佳《吞力屯的老阿妈》180×97cm

马国强《灼阳》180×97cm

刘美霞《花城剪影》144×156cm

张明军《拉卜楞寺前广场》185×187cm

王晓辉《微水墨-善家沟的老人》19.5×9.5cm×12

任惠中《岁月》180×97cm

谭乃麟《西行阿里》180×97cm

马书林《三兄图》136×68cm

宫丽《清茶》180×97cm

周京新《角色系列》226×53cm

周矩敏《柳塘童戏图》180×97cm

谢志高《新嫁娘》180×97cm

姚新峰《柳荫》180×97cm

邹立颖《人像》180×97cm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丝绸研发工作室

曾玉蓉

1973年生,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任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服装工程系纺织品设计方向负责人、民族美术专业负责人。中国流行色协会会员,中国纤维艺术协会会员,2010年入围“全国十佳纺织面料设计师”。2015年,成立苏州ZYR丝绸工作室,创立丝巾品牌“蓉设计”,其产品在北京、苏州和深圳多家实体店有售。

猜你喜欢
吴门画派双年展
古物晨列所:吴门画派的创始人
吴门画院师生书画作品联展开幕
威尼斯画派——文艺复兴最后的辉煌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学诗3
第三届CAFAM 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