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视域下“村改社”社区居民体育参与实证研究
——以成渝试验区为例

2017-07-01 17:02李雪梅
山东体育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信任因子资本

唐 刚,李雪梅,彭 英

(西华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 637009)

社会资本视域下“村改社”社区居民体育参与实证研究
——以成渝试验区为例

唐 刚,李雪梅,彭 英

(西华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 637009)

为促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新型社区——“村改社”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以“村改社”社区居民体育参与为研究对象,从社会资本的视角,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研究了“村改社”社区居民社会资本对体育参与的制约机制。运用因子分析法,抽取社会资本的社区关系、社团参与、社会互惠、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因子;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发现:社区关系因子和社团参与因子对居民的体育参与有显著影响;社会互惠因子、社会信任因子和社会规范因子对居民的体育参与影响不显著;社区关系因子对体育参与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体育资源获得机制和体育参与内部动力机制,社团参与因子对体育参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育参与外部动力机制和体育信息交换机制。因此,需要发展“村改社”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体育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从而提高居民社会资本,促进居民体育参与。

“村改社”社区;社区居民;社会资本;体育参与

“村改社”社区是不同于原始村落,也不同于城市社区的一种新型社区类型。它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在政府主导下,以“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为核心,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由一个村或多个村合并形成的新型社区。“村改社”社区既不是村庄简单组合,也不是人口简单聚居,而是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

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村改社”社区建设是政府自上而下推进新农村建设而形成的独特的社区类型,是从农村社会中脱胎的新生活体,既继承了原有村落的某些特征,又与原有村落有着巨大的区别。从村落到社区,农村社会经历了包括居住环境、物质条件、生活方式及社区治理等内容的一系列社会变迁,乡土中国原有的社会结构被破环,血缘、地缘等关系纽带被摧毁,体育等社区事务的治理面临着新的困境。一些领域的学者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的基础就是社会资本。

1 社会资本与体育参与

社会资本类似于汤姆·沃尔夫《空虚的篝火》中的“恩惠银行”,密集的社会联系产生公共舆论,是复杂社会产生信任的基础,一个依赖于普遍性互惠的社会比一个没有信任的社会更有效率。社会资本已经成为社会科学领域内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概念。那么,什么是社会资本?如何测量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与体育参与有何关系?在“村改社”社区体育治理过程中,如何培植相应的社会资本?一系列问题是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社会资本的内涵和测量

社会资本是行动主体与社会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 (边燕杰,2000)[1]。社会资本具有社会组织的特征,包括社会网络、信任、互惠和规范(普特南,2011)[2]。借鉴普特南的社会资本内涵和维度,根据“村改社”社区具体情况,重新梳理出“村改社”社区社会资本维度的具体指标:

维度一:“村改社”社区居民社会网络。设计了调查者分别与亲戚、社区居民、亲戚、村干部的交往情况,参与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事务决策六个指标。按里克特量表的格式设计,分为经常、有时、较少、很少、从不五个等级,根据受访者的不同回答分别计5至1分。

维度二:“村改社”社区居民互惠程度。帕特南把互惠分为均衡的互惠和普遍的互惠,前者指人们同时交换价值相等的东西,后者则指在特定时间的无报酬和不均衡的交换。这种互惠的规范在“村改社”社区表现为相互帮忙、互相借东西两个指标。因此,设计了是否经常帮助亲戚或邻居和是否经常为社区事务捐款。按里克特量表的格式设计,分为经常、有时、较少、很少、从不五个等级,根据受访者的不同回答分别计5至1分。

维度三:“村改社”社区居民信任。福山2001[3]的研究认为中国社会是一种低信任度的社会,中国人很少对亲缘以外的人信任,但进一步的研究(李伟民和梁玉成,2002)[4]发现对除亲缘关系以外的亲密朋友也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因此,本研究设计了被调查者亲戚、邻居和村干部的信任程度三个指标,测量居民的信任程度,即“非常信任”“比较信任”“一般”“不太信任”和“很不信任”五个等级,根据受访者的不同回答分别计5至1分。

维度四:“村改社”社区规范。社会规范是一种不成文的非正式社会控制,是社区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区提供了一种道德资源。设计了社区邻里是否经常吵架和家中是否经常被盗两个指标测量社区规范。按里克特量表的格式设计,分为经常、有时、较少、很少、从不五个等级,根据受访者的不同回答分别计5至1分。

1.2 社会资本与体育参与的关系研究

在体育与社会资本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关注体育参与对社会资本生成的作用,认为休闲体育和大众体育参与能够增加社会资本(Loy J,2001)[5],其基本的途径是通过体育参与提供社交平台(Tonts,2005)[6]、发展社会网络、较少社会隔阂(Bailey R,2005)[7]。体育参与促进社会资本生成的三种方式:身份确认、建立联结和形成网络(Delaney L,Keaney E,2005)[8]。

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体育参与必定是社会动员的结果”[9],个体社会资本的存量直接影响其体育参与度。在社会资本对体育参与的影响研究中,从宏观层面,部分学者(刘红存,2005)[10]关注到社区社会资本,特别是社会信任和社会关系对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微观层面,部分学者(董宏伟,2010)[11]关注到家庭社会资本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显著意义,家庭文化层次、体育态度、经济收入影响青少年直接参与,为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与行为的形成,需要构建和优化家庭社会资。

因此,作为转型期的“村改社”社区,体育参与是发展社会资本、促进社区融合的手段,但社会资本是体育参与的前置影响因素,因此“村改社”社区体育治理中,居民的社会资本如何影响体育参与、如何培育“村改社”社区社会资本、促进居民体育参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研究方法

2.1 田野调查

分别走访了成都市温江区友庆社区、龙泉驿祥和小区、青白江杏花新村和重庆市万州区白羊镇石龙社区、涪陵区石沱镇太和新村等社区乡镇领导、社区负责人、文化站点、文体活动室管理人员45人,就社区居民体育参与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半结构访谈,并深入上述社区,实地观察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参与情况,力图对“村改社”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有切身的体会,为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思路。

2.2 问卷调查

2.2.1 问卷设计

通过以下途径:第一,借鉴现有成熟的体育参与量表;第二,通过访谈途径搜集条目;第三,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捕捉测量条目,整理居民体育参与情况的测量条目。设计出以下问卷:

问卷一:《“村改社”社区居民体育参与情况问卷调查表》,包括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和体育参与情况。居民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和是否拥有体育技能,并作为控制变量。体育参与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按照内容不同,体育参与可以分为认知、情感、行为参与;按照方式,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参与。本研究在内容上关注体育行为参与,在方式上关注体育直接参与。从一定意义上讲,参与频率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参与时间和强度是质变的过程,根据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鉴于目前“村改社”社区体育相对落后的状况,研究体育参与时,优先研究参与频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在体育参与的标准制定上更加宽泛,即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 1 次及以上者为体育参与。

问卷二:《“村改社”社区居民社会资本量表》,包括“村改社”社区居民社会网络、互惠程度、社区居民信任、社区规范四个维度13个指标,通过量表调查“村改社 ”社区居民的社会资本基本情况。

2.2.2 抽样及数据采集

采用分层多阶不等概率抽样方式,所用数据来源于 2014 年 10月、11 月对重庆市、成都市已抽样的12个“村改社”社区及其居民的调查,具体抽样情况如下:

2006年11月,重庆市提出了“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因此,重庆市以一圈两翼三个类别,在一小时经济圈21个区县、渝东北翼11个区县和渝东南翼6个区县中分别抽取一个区,在已抽取的区中抽取两个“村改社”社区,共抽取了6个村改社社区,再根据社区居民规模确定抽样人数,共计469人。

2012年9月,成都市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域成都“三圈一体”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三圈一体”发展战略。成都市以三个圈层为类别,按照每一类别抽取一个区,每个区抽取两个“村改社”社区的原则,共抽取了6个“村改社”社区,再根据社区居民规模确定抽样人数,共计531人。

小规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问卷322 份,有效问卷为 301份,占收回问卷的86.3%,从问卷统计的覆盖面来看,能反映所调查地区的基本面。

正式问卷调查:2014年10月、11月,通过课题组成员实地深入调研的方式,对成都、重庆已抽样的社区及居民1 0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回收问卷953份,回收率95.3%,其中有效问卷897份,有效率为94.1%,符合统计学要求。

2.2.3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效度检验:第一轮专家咨询:聘请了 8位体育管理学和体育社会学专家对问卷的内容和效度进行了咨询,社会资本量表删除了庄稼被偷情况指标,并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指标顺序进行了校正。第二轮专家咨询:聘请了8位体育管理学和体育社会学专家对保留的13项指标进行了咨询,其中 6位专家表示很满意,2位专家表示满意。

信度检验:采用再测信度法检验问卷信度,课题组成员隔月进行了两次调查(2014年 10 月、11 月),前后两次结果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 r=0.85,表明问卷表的信度较高。

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9.0 的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力求找出社会资本影响体育参与的强相关变量,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与讨论。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社会资本的因子分析

在确定了社会资本的测量量表后,为了考察不同的社会资本指标是否具有强的相关性、指标间的相关性如何,本研究选择了因子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分析。因子分析法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众多的原有变量指标综合而成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较大的信息的目的,其核心是提取关键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对调查的12个社区居民社会资本的13个指标进行分析,其因子分析的结果(见表1):

表1 “村改社”社区居民社会资本量表KMO和Bartlett的检验表

KMO取值范围为(0,1),一般来说,KMO的值越接近1,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Kaiser给出了常用的KMO度量标准: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0.8表示适合;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适合;0.5以下表示极不适合。从表1可以看出,KMO检验值为0.833,并且Bartlett的检验的近似卡方分布为89.954,自由度为15,显著性概率为0.000<0.05,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表明调查数据可以用于因子分析。

进一步分析公因子方差。公因子方差也叫初始变量的共同度,“提取”列的数值表示原始变量的共同度数值。共同度数值取值范围为(0,1),越接近1,共同度越高,即提取的公因子能够很好地解释原始社会资本的指标大于0.4即可接受,大于0.5比较好,大于0.7为非常好。分析结果表明,原始13个社会资本指标中,全部大于0.7,说明提取公因子的效果非常好,见表2:

表2 “村改社”社区居民社会资本量表共同度分析表

确定共同度状况良好后,本研究运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对“村改社”社会资本测量的13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以特征值l为抽取标准,共抽取5个因子。具体数值见表3:

表3 “村改社”社区社会资本调查经提取公因子后所获得公因子载荷及贡献率统计表

注: M1:与邻居的交往情况;M2:与朋友的交往情况;M 3与亲戚的交往情况;M 4与村干部的交往情况;M5:参与社区组织;M6参与社区事务决策;M7相互帮忙的情况;M8相互借东西情况;M9对亲戚的信任;M10对邻居的信任;M11对社区干部的信任;M12社区邻里吵架的情况;M13社区居民家中被偷的情况。

通过因子分析法,“村改社”社会资本量表能抽取5个因子,其共同因素的累积解释变异量为 89.553%。其中第一个共性因子(F1)贡献率最高28.463%,内容主要涉及与邻居的交往情况、与朋友的交往情况、与亲戚的交往情况和与村干部的交往情况,因此被命名为社会关系因子;第二共性因子(F2)的贡献率为18.125%,内容主要涉及参与社区组织和社区事务决策,因此被命名为团体参与因子;第三共性因子(F3)贡献率为12.211%,内容主要涉及到相互帮忙的情况和相互借东西情况,因此被命名为社会互惠因子; 第四共性因子(F4)贡献率为11.306%,内容主要涉及到对亲戚、邻居和社区干部的信任,因此被命名为社会信任因子; 第五共性因子(F4)贡献率为10.233%,内容主要涉及社区邻里吵架的情况和社区居民家中被偷的情况,因此被命名为社会规范因子。

3.2 “村改社”社区社会资本影响体育参与的结果与分析

以“村改社”社区居民是否参与体育及参与程度为因变量,以居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和是否拥有体育技能等5个因素作为控制变量,以“村改社”社区社会资本的5个公共因子,即社会关系因子、团体参与因子、社会互惠因子、社会信任因子和社会规范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村改社”社区居民社会资本影响体育参与程度的回归分析表

注:a的参考类别为“男性”;b的参考类别为不掌握体育技能;显著性为P值,**和*表示估计结果在1%、5%的水平上显著。

“村改社”社区社会资本的5个公因子中, 社区关系因子和社团参与因子对体育参与影响的标准回归系数是0.094和0.114,显著性水平为0.007和 0.001,说明社区关系因子和社团参与因子对居民的体育参与程度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而社会互惠因子、社会信任因子和社会规范因子对居民体育参与程度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是0.016,0.021和-0.027,其显著性水平为0.432,0.578和0.513,说明社会互惠因子、社会信任因子和社会规范因子对居民的体育参与程度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3.3 社会资本对体育参与的影响机制

3.3.1 社区关系因子对体育参与的影响机制

居民的人际交往网络越广,体育参与的程度越大,这正是体育参与的集体行为性特征。边燕杰教授认为“人际关系的非正式规范是调节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关键机制”,但“人际关系的调节机制是复杂的”[1]。“村改社”社区关系对体育参与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体育资源获得机制和体育参与内部动力机制上。

体育资源获得机制:中国素有关系社会的传统,特别是在转型中的“村改社”社区,人们更加需要通过社会关系得到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的研究者把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联系起来,认为社会关系是人们所处环境和结构的描述,而社会支持则是人们从所处的环境和结构中获取的资源,社会支持大都来自于社会关系,个人的社会关系情况代表了获得支持的数量和质量。在“村改社”社区中,居民的社会关系是居民行动的结构性背景,通过社区关系互动,居民可以拓宽体育资源获取渠道,增加体育资源的可得性,这种资源的可得性直接影响人们的体育参与行为。

体育参与内部动力机制:居民体育参与的心理前因是人渴望通过体育参与改善其人际关系,作为基层居民社区参与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居民个人素质提升、社区社会地位获得的重要途径。“理性选择理论将参与主体视为一个经济人,经济人是从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决定参与的行动的”[12]。体育参与融入社区居民的社会活动中,转化为居民个人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相对优势,对居民的向上社会流动具有积极的作用。社会交互理论认为体育参与对社区居民的关系改善、社区居民内聚力加强具有积极的作用。反之,体育参与作为集体行动,强关系密度和关系网络对体育参与意识的唤醒具有重要的作用,激发了居民的体育参与动机,同时较强的社区居民内聚力对居民体育参与行为的坚持具有约束作用。

3.3.2 社团参与因子对体育参与的影响机制

社团参与因子对体育参与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体育参与外部动力机制和体育信息交换机制上。

体育参与外部动力机制:概括起来,从传统村落到“村改社”社区的转变过程中,体育治理的主体经历了由 “有国家、无社会”到“有国家、有社会”转变,“村改社”社区治理主体既有国家政权的影子,也有体育社会组织的力量。一方面,农村体育事业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部分乡镇为了推进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开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等地方特色农民体育项目的创建工作[13]。另一方面,“自发性的体育组织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并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14]。行为科学认为,群体一致性是群体动力的来源,一致性是由群体内部成员共同目标、观点和共同兴趣、爱好构成的。群体一致性才能产生动力。居民对社区组织特别体育组织的参与营造了健身氛围,为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提供了外在动力。

体育信息交换机制:社区居民由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体育技能的掌握等方面的差异,获得的体育信息在质和量上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拥有较大体育信息量的居民具有较大的体育信息势。“信息势是人才成长、组织创新及社会发展的动力资源。势的逻辑定义:势=差别*联系”[15]。可见居民参与社区组织特别是社区体育社会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的因子正向影响体育信息势的流动,比如社区体育组织中居民体育技能的传授,从而影响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将居民体育参与频率作为体育参与的重要指标,在调查成渝试验区12个“村改社”社区的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研究了社会资本对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变量中,社区关系因子和社团参与因子显著影响居民的体育参与,社会互惠因子、社会信任因子和社会规范因子对居民的体育参与影响不显著。社区关系因子对体育参与影响机制体现在体育资源获得机制和体育参与内部动力机制方面;社团参与因子对体育参与的影响机制体现在体育参与外部动力机制和体育信息交换机制方面。因此,在社区体育治理过程中,建立广泛的社区网络平台,如各种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草根组织等激励居民体育参与,促进多元主体参与社区体育治理。

4.2 建议

“村改社”社区社会资本有助于居民的体育参与,因此,在社区体育治理过程中要培育“村改社”社区社会资本,特别是社会关系资本和社会团体资本。一是发展“村改社“社区体育组织网络,提供居民体育参与的组织网络和平台。构建以社区居委会为主导、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社区企业等经济组织为支柱、社区社会组织为主体的一种组织网络体系。二是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满足居民日益复杂化、多元化的体育诉求,提高体育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开展多样化的社区体育活动,加强居民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居民的信任、合作和共识的普遍建立,从而促进社区社会资本水平的提升。

[1]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89-90.

[2]罗伯特·D·普特南.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M].刘波,祝乃娟,张孜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2-121.

[3]福山.社会资本、公民社会与发展[J].曹义,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2):36-45.

[4]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J].社会学研究,2002(3):11-22.

[5] Loy J. Sociology of sport and the new global order:Bridging perspectives and crossing boundaries[G].1stWorld Congress of Sociology of Sport Proceedings,2001:1-36.

[6]Tonts M. Competitive sport and social capital in rural Australia[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5,21(1):137-149.

[7]Bailey 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 and social inclusion[J]. Education on Review,2005,57(1): 71-90.

[8]Delaney L,Keaney E. Sport and social capital in the united kingdom: statistical evidence From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urvey data[M]. London: IPPR,2005.

[9]卢元镇.体育参与是社会动员的结果[N].中国体育报,2006-03-01(005).

[10]刘红存.社会资本在我国社区体育发展中作用探析[J]. 浙江体育科学,2005(2):23-26.

[11]董宏伟. 家庭社会资本对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的影响及反思[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2):33-38.

[12]唐刚,彭英.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协同机制研究[J]. 体育科学, 2016(3):10-24.

[13]彭英. 基于需求与满意度耦合视角的“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研究——以成渝实验区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16(3).

[14]王学彬,郑家鲲.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建设:内容、困境与策略[J].体育科学,2015,35(9):11-23.

[15]边燕杰.社会关系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6-62.

[16]周结友,裴立新.国外体育运动与社会资本研究:缘起、成果与启示[J].体育科学,2014,34(7):73-82.

[17]郑志丹,许月云. 侨乡乡镇体育资源配置特征及其运作场域与路径分析——社会资本视域下侨乡社会体育发展绩效的实证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0):33-36.

[18]田恩庆,仇军,方震平,刘济帆.“5·12”灾后重建中体育参与对个体社会资本和身体健康的影响[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11):43-49.

[19]周结友. 中国体育运动与社会资本研究:成果、特点与前瞻[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3):25-31.

[20]田学礼,周进国. 社会分层视角下社区居民体育参与研究——基于粤东地区的实证调查[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6):32-35.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port involvement in rural community transformed from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l: A case study of Chengdu-Chongqing experimentation area

TANG Gang, LI Xue-mei, PENG Ying

(Dept.ofP.E.,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Nanchong637009,Sichuan,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activities for the communities transformed from villages that emerged as new type of communiti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by taking the sports participation for the residents in the communities as its object of study,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restriction mechanisms of the social capital from the residents in the communities on the sports particip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l. The methods used in the study include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athematics statistics and factor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was used to target on various factors of social capital: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mmunitie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social mutual benefits, social trusts and social norm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by using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uggest that, firs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mmunities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re exerting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resi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secondly, social mutual benefits, social trusts and social norms do not have a remarkable influence on the resi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mmunities on sports participa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by the obtainment of sports resources and the internal motive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while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on sports participation is mainly manifested by the external motive and the exchange of sports information. The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study imply that we need to develop the sports organizational networks of the communities transformed from villages, carry out various kinds of sports activities and encourage the involvement of residents' decision and management in community sports. By doing so, we can improve the residents' social capital and promote their sports participation.

communities transformed from villages; social capital; sports participation; empirical study

2017-01-28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4CTY009);四川省2017年第一批省级科技计划立项项目(编号:2017ZR0177)。

唐刚(1975-),男,四川蓬安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G80-051

A

1009-9840(2017)03-0012-06

猜你喜欢
信任因子资本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山药被称“长寿因子”
直径不超过2的无爪图的2—因子
巧解难题二则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中国影视资本“拥抱”海外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扮靓爱车拒绝潜伏危险因子
网络电台陆续获资本青睐盈利模式未知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