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定量-定性功能拓展的三级跳远训练模型构建

2017-07-01 17:01李延熙
山东体育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定性定量教练员

杨 帆,吴 冀,李延熙

(1.云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河北省田径运动管理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11;3.福建省田径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

基于定量-定性功能拓展的三级跳远训练模型构建

杨 帆1,吴 冀2,李延熙3

(1.云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河北省田径运动管理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11;3.福建省田径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

目前我国田径训练模型的构建基本以指标定量为基础呈现,无法体现专项训练体系的结构、特征与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维度的单一性不利于教练员准确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及通过对训练过程的控制解决问题。针对目前田径训练模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定量-定性结合的方式,通过由“终点”向“过程”的逻辑拓展进行三级跳远专项训练模型构建的理念,将量化指标与训练过程控制因素结合,进行该训练模型构建的初步设计与论证,旨在提高三级跳远教练员训练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增加训练模型的实践应用价值。

三级跳远;定量-定性;训练模型;核心竞技能力

目前三级跳远专项理论研究极度匮乏,现有研究主要基于运动成绩进行的运动学分析,鲜有针对训练过程展开的深度剖析。三级跳远论著中,对训练方法与手段的讲解过于宏观,缺乏练习技术要求、负荷要求,对专项竞技能力作用的基本描述,且年代久远,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三级跳远教练员从理论层面提高训练水平的有效性。鉴于多年三级跳远训练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与著名三级跳远教练员吴冀及李延熙进行三级跳远训练模型构建的相关研究。与以往其他训练模型不同的是,此模型构建不以训练因素的数据及最高水平保持阶段的训练指标为基础,而是以三级跳远核心竞技能力及其训练过程的原则性、规律性认识进行逻辑构架的编排,并对其内涵与原理进行深度剖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三级跳远训练体系模型构建的原则、方法与理念。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

围绕速度、力量、技术三种核心竞技能力进行文献的查阅与观点的收集;在三级跳远竞赛方面主要围绕运动学分析进行文献的查阅与观点收集, 主要目的是为训练实践的凝练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1.2.2 访谈法

就训练中规律性认识、原则性问题、理念的应用等维度设计提纲,对权威的高水平教练员和有较长运动年限和国际健将以上运动技术等级的运动员进行访谈,并对后期的规范化模型构建的宏观方向提供建议。

1.2.3 逻辑分析

研究利用逻辑分析阐述三级跳远训练模型构建的因素构成及因素关系。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三级跳远训练模型构建的急迫性

2.1.1 现有田径项目训练模型逻辑构架设计与实践应用效果的主要问题

现有的田径项目训练模型全部以专项身体素质与专项成绩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利用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不同专项素质因子与运动成绩的相关性及不同运动成绩下主要身体素质的变化研究,依靠量化指标为训练过程提供检查与修正的依据。这种性质的训练模型在训练实践中的应用会遇到以下问题。1)模型构建中训练因素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数据在训练过程中检查与修正的可靠性。在现有训练模型构建中,只有贡献率高的专项素质指标与运动成绩两个指标,维度过于单一,完全排除了整个训练体系中其他核心因素与专项身体素质间的关系,甚至没有对贡献率高的若干指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2)在训练实践中,运动成绩相当但具体身体素质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情况并不罕见,尤其是力量素质指标。每个运动员都有自身在竞技中的特点,而水平越高,特点则越鲜明。这也是相同水平运动员由于特点不同导致部分指标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李延熙认为,对于优秀运动员而言,扬长比补短更为重要,当运动成绩达到一定水平后,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发展也会遇到瓶颈,这时进一步挖掘个人特点或训练中的个性化因素,是提高或保持运动成绩的关键。3)当前的田径项目训练模型反映的是训练结果,虽然其目的是为训练过程的修正提供依据,但目标的参考性与过程的指导性没有进行有机结合和相互支撑。以上三点严重制约了现有训练模型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与应用率。

如果将模型构建的思路转变,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将训练规律认识与先进的训练理念相结合,训练指标与训练过程的控制结合,将训练体系中不同的训练因素相结合,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将上述因素进行构架设计,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训练模型可以大幅提高其实践应用价值。

2.1.2 定量-定性结合的三级跳远训练模型构建的目的与意义

当前我国田径运动竞技水平不断提高,三级跳远项目在整体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中,训练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实践探索中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规律不断涌现。实现优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有先进的训练理念,富有创新性的训练理论和敢于突破的训练设计[1]。但是目前高水平教练员与基层教练员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构建尚不完善,基层教练员在实践训练信息的获取渠道上相对闭塞,加之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我国竞技运动训练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2]。因此,缺乏理论与实践的再学习途径一直是制约我国基层三级跳远教练员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同样限制了上一级训练单位选拔运动员的数量与质量,不利于我国三级跳远运动整体水平的稳定和再提高。

实践交流与理论学习两个层面是目前提高我国基层三级跳远教练员训练水平的主要途径,但从可行性角度分析,我国基层三级跳远教练员基数较大,如果要取得良好的实践交流效果,需要消耗高水平教练员过多的精力,影响正常的训练工作,且难以保证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其次,高水平教练员撰写的来源于运动实践的理论成果极其匮乏,通过理论学习提高实践水平的过程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耗时性特征。

构建三级跳远规范化训练模型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弥补目前以上两种基层教练员提高训练水平主要途径的弊端。一方面,训练模型的构建因素来源于多位高水平教练员的训练实践总结,是当前我国先进三级跳远训练理念的集中体现,并根据基层训练的客观条件进行调整,提高实用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模型主要在宏观层面进行训练规范性指导,教练员应用快且收效快,可以在宏观的规律性基础上发挥个人训练理念和特点。尤其针对缺乏实践经验的青年教练员,可较为有效地助其快速掌握科学的训练理念与方法。

2.2 基于应用实效性的三级跳远规范化模型构建路径与方法

2.2.1 模型体系中的定性与定量——现有训练模型的功能及实效性拓展

模型一词在自然辩证法上指摸拟原形(所要研究的系统的结构形态或运动状态)的形式。模型是思考的工具,是系统或过程的简化、抽象和类比表示。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性。它的抽象程度越低,离现实世界就越近,结构就越大越复杂;它的抽象程度越高,离现实世界就越远,所要考虑的因素就越少[3]。定量是以往田径训练模型的唯一形式,其设计初衷为训练结果检测与训练问题筛查。单纯的定量模型无法体系化和联系地表现出专项训练的客观实际。因此,要达到降低抽象程度和更高比例还原本质特性的目的,必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模型构建。但与此同时会产生新的问题,即体现和兼顾定性因素的科学性、广泛适用性,以及定量以怎样的方式与定性因素进行结合。

在模型构建中的定性因素多为理念、方法、手段及其控制过程,对以上定性因素的科学性进行论证存在难度。学者邓运龙认为,取得成功经验的训练,必然包含有正确的理性认识因素,因为它已经被客观实践所检验与证明。运动训练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一门实践性、艺术性都很强的学问,它比别的学科更需要“实践出真知” ,且艺术在多方面是不能用科学解释的,有些训练内容也是不能定量化的[4]。在已经被实践长期检验的成功训练中,将其理性部分进行凝练,并对原理进行科学性剖析,一方面有利于经验向理论的过渡,另一方面是定量与定性结合进行模型构建的必经之路。我国著名三级跳远教练员吴冀、李延熙长期从事运动员与教练员的训练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成功经验。“经验”或“训练经验”这个概念,并不是指教练员在训练实践中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识,而是指教练员在训练实践中获得的理性认识[5],这些训练认识可以为模型构建提供较为可靠的定性因素。在三级跳远训练模型构建的定性与定量因素的设计上,必须体现出两者所包含内容在训练体系中的逻辑关系。

在图1中,对定量因素进行了定性层面的延伸,即结果向过程的延伸。有学者指出,可以利用已知的一些基本定律,经过分析和演绎推导出系统模型。如训练组织系统安排,训练、比赛相关参数,生理、生化、心理测试结果,可以依据运动训练的相关理论基础、训练原理、原则、方法、手段等进行建模[6]。这种分析和推导的过程必然会指向定性因素。

图1 模型构建中定量-定性因素的逻辑

选取对三级跳远运动成绩影响最大的三种竞技能力指标作为定量因素,更精确地为训练过程的导向确定目标。在不同竞技能力下选择对该竞技能力贡献率最高的若干指标,根据训练过程的具体需要,在实施模型构建时,不排除进行下一级指标的选择和应用,也就是对核心竞技能力起间接作用的相关指标。这种更多指标维度间逻辑关系的阐明较之前的模型在训练过程控制方面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教练员在发现某一竞技能力训练出现问题时,可以更为精确地查找到更深层次的间接原因;在反向思考时,可以利用更多的间接因素提高运动员的相关竞技能力。

在最下端的子项目指标中,逐渐向定性因素过渡。包括完成子项目指标需要的手段群及其训练中的技术要求、负荷安排规律、前后训练单元安排的规律等高效完成手段实施过程需要掌握的相关因素。同时,简要概括重要控制因素的原理及内涵。以上为定性因素在定量基础上的深度拓展,在此基础上还有定量基础上的广度拓展。通过不同核心竞技能力间的内在联系,对训练理念与方法进行阐述,这些因素与多维度的定量指标存在密切联系,同时与深度拓展的定性因素也存在密切联系,是具体手段应用的宏观指导,最后横向拓展至更为宏观的周期安排规律性认识。在模型构建的逻辑中,所有定性因素的设计全部在定量因素基础上展开,并向两个方向进行延伸。与以往模型不同的是,定量-定性模型除起到检查作用外,可以高效地帮助教练员发现问题并指导教练员如何解决问题。从逻辑因素的反向看,有利于教练员更为科学地控制训练过程,以达到预期制定的量化指标。

2.2.2 三级跳远训练模型构建的基本方法及思路

2.2.2.1 基于三级跳远运动员完整训练体系的子模型构建

根据最初设定的模型构建原则,确定围绕三个维度进行三种模型的构建,每个模型都配有详细的原理解析,分别为核心竞技能力训练模型、训练周期安排模型和训练因素交互作用模型。这三个模型高度概括了整个三级跳远运动员训练体系中的所有关键因素。三个模型之间又同时具有相互支撑的内在关系,各子模型间也存在相互支撑的内在联系,最终形成完整的训练支撑体系。当教练员发现训练中出现问题时,可以在相应模型中找到因素点后,根据模型阐述的逻辑关系,了解因素点在整个训练体系中的位置,并根据模型拓展的广度与深度,利用多个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帮助解决相应的训练问题。例如核心竞技能力训练子模型中的力量训练模型,在宏观上对教练员各种类型的力量训练进行指导,可提高教练员三级跳远力量训练的科学性。

如图2所示,模型结合专项特征与专项需要,强调力量训练与专项技术的高度贴合,在提高专项力量能力的指导中,以专项中重点的技术环节为基础,制定以提高专项竞技中技术水平为目的的手段群。在一种训练目标的手段群中,各手段应满足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特点不同但目标一致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个手段在训练中需要把握的要素进行详细解析。在模型解析中重点体现专项需要与训练手段中技术要求、组合方法和负荷控制的关系,清晰阐释训练手段的功能。

图2 力量子模型构建的内容体系

2.2.2.2 三级跳远训练模型构建中其他拓展因素的构建方法

1)周期安排模型的构建思路

作为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目前是缺失的,这是今后科学化训练的真正意义上的着眼点和立足点[6]。因此,在本模型的构建中,进行了基于核心竞技能力向训练周期安排规律性认识等定性因素的拓展。

在周期安排模型的构建中,结合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参赛的具体情况,重点突出原则性及规律性,在大周期的规划中给予方向性指导,小周期的规划中给予细节性指导。例如准备期的负荷安排规律;马特维耶夫周期理论在运动员训练中应用的优势及弊端;在周训练计划安排方面,如何根据不同训练课的负荷特点及运动员不同类型的疲劳表现安排技术、速度与力量训练;怎样在小周期的安排中体现以技术为核心的训练理念;用以上因素在训练中的内在联系,进行逻辑构架的组织,进行周期安排模型的构建。

2)因素交互作用模型构建的思路

虽然技术、力量与速度都是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训练计划、负荷的安排主要以围绕以上三种竞技能力展开,三种训练因素同为核心竞技能力,但在整个训练体系中的位置却不同,在训练中追求三种能力协调发展,但又不能等同地看待三种竞技能力。所以,在三级跳远训练模型的构建中必须强调该子模型的重要性。在三种核心竞技能力中,技术能力占核心地位,其他两种竞技能力发挥的平台及有效性,必须依托于运动员的技术表现。而当技术与力量两种素质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速度能力即可得到与技术、力量两种竞技能力协调的发展,速度能力依托于技术与力量的发展;而力量与技术的训练又存在诸多内在联系,技术训练中的力量因素与力量训练中的技术因素等内在联系的阐释对于教练员尤其是基层教练员提高训练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因素交互作用的模型构建中,尽可能将核心竞技能力在训练体系中的位置与内在联系阐述清晰,并在此基础上将能够达到多因素训练的多效益训练手段进行原理剖析。

3)核心竞技能力模型的构建思路

主要对技术与力量两个竞技能力的训练体系进行勾勒,表现出体系完整性的同时,重点针对每个逻辑梯度内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指导,力求使教练员在清楚不同方法手段具体目的的同时,能够了解具体训练目标在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哪些训练可以间接对该训练目标产生作用。在该子模型的构建中,还应体现出问题查找的相应实践功能,在教练员发现运动员的力量或技术问题时,可根据核心竞技能力模型不同梯度的内容进行问题查找,并对相邻梯度的训练因素进行分析,可更为全面地了解产生该问题的直接和间接原因,并找到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因此,在该模型的构建中,注重每个梯度在一定逻辑条件下的全面性,与对应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形成相互支撑。

2.3 三级跳远训练模型构建的基本原则

2.3.1 三级跳远训练模型构建的宏观方向性原则

模型构建逻辑构架与训练因素设计的方案是理论层面初步论证的重点。如果追求训练实践中的细节,从微观层面进行设计,会由于体系过于庞杂,影响教练员利用模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同时,突出细节意味着更强的个性化,每个优秀运动员的成功都是建立在科学训练的基础上,但是这种成功又不可完全复制。因此,过于微观地进行模型构建逻辑构架与训练因素设计,会直接影响模型应用的广泛性和部分教练员的应用效果。

模型的构建不是将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进行的简单复制,但模型构建逻辑构架与训练因素设计如果过于宏观,就等于再次重复了相关理论研究频繁出现的问题,宏观概念、理念很难对具体项目中的具体问题产生高效的指导作用。首先,细节性的训练问题过于繁杂,训练个性问题所占比例较高,不利于模型的广泛推广。本模型的建立主要针对目前三级跳远训练,尤其是基层训练最为突出的共性问题,帮助教练员解决问题,依托在大方向正确的平台,更快捷和有效地建立科学训练理念,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个人训练特点。

2.3.2 三级跳远模型构建的规律性认识应用原则

在三级跳远训练模型的构建过程中,首先排除了单纯依靠数据进行因素及逻辑阐述的方案,体现训练能力指标的数据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往往受到质疑,教练员甚至会因不清楚数据背后的过程及原理而增加训练的盲目性。

将大量来自于高水平教练员长期训练实践总结的规律性认识进行汇总,并进一步理论论证,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对所有核心问题进行原理的解释和说明,让教练员在把握本质的前提下,更加高效地应用模型进行训练。对于目前应用不够成熟,或还处于摸索阶段的理念与方法,在模型的构建中会摒弃此部分内容。

2.3.3 三级跳远模型构建的应用实效性原则

三级跳远训练模型构建属于高度实践化的理论研究,基于对模型构建的定位,已经将各种形式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大量的总结,包括书籍、论文以及部分教练员撰写的不同形式的理论成果。借鉴少部分可直接应用的观点和理念,总结在原理讲解部分的理论支撑依据,发现当前理论研究成果实践应用过程的主要问题。最终落脚点即强化三级跳远训练模型在训练中指导的有效性,在最短时间内用最为直接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教练员的训练认知水平。

3 小结

3.1 目前我国田径训练模型的构建基本以指标定量为基础呈现,无法体现专项训练体系的结构、特征与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维度的单一性不利于教练员准确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及通过对训练过程的控制解决问题。同时,我国实践应用价值较高的训练理论成果极度匮乏,需要权威高水平教练员设计的以训练模型为形式的有普遍性和更高实效性的训练指导性理论成果。

3.2 三级跳远训练模型由核心竞技能力训练模型、训练周期安排模型和训练因素交互作用等若干子模型组成。高度概括了三级跳远运动员训练体系中的关键因素;子模型间及子模型内都依据其训练因素的内在联系,进行梯度与逻辑构架的勾勒,最终形成完整的训练支撑体系。

3.3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模型构建,除起到检查作用外,可更为准确地帮助教练员发现训练问题并指导教练员如何解决问题。从逻辑因素的反向看,有利于教练员更为科学地控制训练过程,以达到预期制定的量化指标。

[1]张大超,孟建斌.我国田径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进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9(12):43-51.

[2]陈小平.竞技运动训练实践发展的理论思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3]编委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878.

[4]邓运龙.认识经验训练,发展理性训练[J].体育科学,2004,24(9):4.

[5]罗萍.关于经验训练的理性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27(3): 11-13.

[6]邓运龙.运动训练设计中“目标-模型”建构的基本内容与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85-89.

Construction of triple jump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 quantitative functional expansion

YANG Fan1, WU Ji2, LI Yan-Xi3

(1.SchoolofP.E.,YunnanNormalUniversity,Kunming650500,Yunnan,China; 2.HebeiProvinceAthleticsAdministrativeCenter,Shijiazhuang050011,Hebei,China; 3.FujianProvinceAthleticsCyclingManagementCenter,Fuzhou350003,Fujian,China)

Up to now,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ck and field training model in China is mostly based on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which fails to reflect the intrinsic link structure among the special training system, characteristics and factors. The single dimension is not conducive for the coaches to pinpoint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oblem and solve the problem through the training process control. In this study, against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model, we together with the high level coaches, propose quantitative - qualitative combination, which is to combine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and training process control factors with the concept that constructs the specialized training model by logical expansion from "end" to "process". After preliminary design and demonstration, the model aims to improve sci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riple jump coach training and increase the practice value of the training model.

triple jump; quantitative - qualitative; training model; 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2017-02-24

杨帆(1984- ),男,安徽滁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田径教学与训练。

G823.4

A

1009-9840(2017)03-0045-05

猜你喜欢
定性定量教练员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纺织品定性定量分析上的应用
超声造影定性与定量分析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的研究
有机物官能团的定量关系在解题中的应用
带定性判断的计分投票制及其公理刻画
薄层色谱法在中药定性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定量管理在型号软件研制中的应用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应然与实然:教练员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的作用思考
形成初步定量思维。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