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龙与世界优秀羽毛球男子单打运动员的技术对比研究

2017-07-01 17:02刘海莹
山东体育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谌龙杀球对角

刘海莹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谌龙与世界优秀羽毛球男子单打运动员的技术对比研究

刘海莹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通过观看谌龙在2015年度与世界优秀的羽毛球男子单打的5场经典比赛录像,采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对谌龙在比赛中技术运用进行技术统计,同时对谌龙与其他世界优秀羽毛球男单选手的技术运用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多拍拉距中失误少且杀球得分能力强是谌龙在比赛中最重要的两个得分手段;杀球得分率均高于其余5位选手。

羽毛球;男单;谌龙;技术特点

中国国家羽毛球队的整体竞技水平一直处在世界羽毛球的最前沿,尤其是在奥运会、全英公开赛、汤姆斯杯、尤伯杯等世界顶级羽毛球赛事中屡创佳绩,为中国羽毛球在国际体育界中的声望及地位的不断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石。诚然,自2012年伦敦奥运会后并进入到里约奥运会周期以来,中国羽毛球队正处于新老运动员交接的特殊时期,而谌龙作为中国羽毛球队中最出色的新一代年轻队员,其个人竞技水平、实力的稳定提升对中国羽毛球运动在今后的良好、稳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国羽毛球男子单打运动员谌龙的技术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详细认真阅读有关羽毛球技术分析,技术训练、素质训练心理训练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收集到大量的有关资料和数据,这些文献、资料和专著,不仅为本研究提供了众多的参考数据和研究方法、理论,还使本研究的结果更完整、更全面。

1.2.2 录像观察法

通过观看比赛录像,对谌龙的技术数据进行统计。包括谌龙的5场比赛,详见表1。

表1 5场比赛情况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统计软件对本调查所获取的有效数据进行处理,并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对考察结果进行推理分析。具体指标的计算方法:某种技术的使用率=某种技术的使用次数/所有技术的使用次数×100%。

2 谌龙与国内外男单选手的技术运用比较分析

羽毛球比赛的输赢,不仅仅取决于运动员本身的竞技水平,也与对手的竞技水平、临场竞技状态有关系。对比谌龙与国内外优秀的男单选手在技术上的异同,一方面可以揭示男子单打今后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可以找出谌龙技术运用的特点,为谌龙在今后的训练和比赛和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1 谌龙与国内外男单选手的发球落点比较分析

比较国内外男单选手的发球落点的差异,分析谌龙在对不同对手、不同时机下的发球有什么不同的策略。

表2 谌龙与国内外男单选手发球落点统计表 %

林丹和谌龙同时中国队的队员,在发球方面却有很大的区别,老将林丹在本次研究统计的比赛中,主要以发1号区为主,约占总体的53.84%,林丹的发球有二分之一的机会发到这个区域,约有42.30%的几率发球落点区域在2号区,换言之,林丹的发球落点非1则2,只有少数3.84%的发球落点在后场的6号。相比谌龙,谌龙的发球约半数集中在5号区,发球落点的区域虽然不同,但两位选手的发球都集中在网前区域,发后场球的作用在于突击、变化,以免发球落点过于单一被对手提前预判。数据表明中国队的运动员发球思路比较统一,注意力集中在网前的发球抢攻。

与马来西亚选手李宗伟相比,李宗伟发球落点集中落在1号区,占总体的37.50%;其次是后场6号区31.25%;5号区的比例占25%。从数据上看,李宗伟在发球的落点上有更多的变化,比较突出的是发后场球占31.25%,这个比例在所有研究对象中最高,结合录像和统计,谌龙接发以推压底线为主要手段,发后场球可以避免被谌龙主动压制李宗伟后场,打破谌龙接发的节奏。而谌龙在对阵李宗伟时,约70%发球落点在5号区,1号区约25%。一方面说明这两个区域是谌龙在比赛中最能把握住对手的球路,另一方面,谌龙身材高大,发中间区域的球,方便他下一拍跟进击球。

在对阵日本选手桃田贤斗的比赛中,谌龙依然保持一贯的发球习惯,同样有约95%的比例将发球落点选在1号区和5号区。没有选择发后场,显示谌龙在对阵时非常有信心可以把握住日本选手的接发出球。日本选手的发球落点与谌龙相似,只是较多选择在1号区,占总体的80%。总体来说,本次研究中亚洲选手的发球习惯比较一致。

在对阵来自欧洲选手时,谌龙发球的选择多了一些改变,主要发球还是在5号区78.05%,但2号区的比例增加至9.96%,胡亭唯斯的发球以1号区40.74%和5号区33.33%为主以外,其余各个号区均有发球,是研究对象中发球落点最多、变化最大的一位。结合录像发现,欧洲选手身材高大,爆发力强,如果发球落点过于单调的话,对手则可以充分准备,在接发时打出速度快、威胁力强的球。另外,欧洲选手身材高大,转身较慢,我方两侧变化发球,可以遏制欧洲选手的接发,增加我方主动的机会。

对阵同样来自欧洲的选手约根森时,谌龙的发球的习惯与对阵胡亭唯斯时相似,发球落点同样是以1号区和5号区为主。但与对阵其他对手不同的是,本场比赛1号区的落点比例增加至51.67%,5号区落点比例相应减少,约45%。结合数据和视频,发现约根森在接1号区发球时有较多的固定球路。谌龙能够较容易预判下一怕。显示出谌龙在比赛中有较大的信心。

结合以上,国际上不同风格的运动员,均以发球落点1号区和5号区居多。亚洲选手比欧洲选手的发球落点更加集中,而欧洲选手的变化跟大。就谌龙而言,不管他面对的是哪个风格的选手,其发球都集中在1号和5号区,一方面说明目前在世界前列的羽毛球选手在发球应用上的趋势,另一方面说明谌龙在发这两个落点区域比其他落点区域更能把握球场上的态势。不过根据统计,六位选手中,只有谌龙有一次发球失误,其余五位选手发球均没有直接失误。国内外男单选手的发球落点主要分布在1号区、5号区和2号区。谌龙在发球的选择上,是以5号区为主,1号区为辅,其他四个区域的比例占10%左右。林丹则是以1号区为主,2号区为辅。其他四位选手都以1号区为主,5号区为辅的形式选择发球落点。作为属于后场的3、4、6号区,国内外选手都较少选择这三个区域发球。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谌龙的发球落点比较单一,容易让对手判断其发球目的,因此,建议谌龙还需适当增加其他号区的发球。

2.2 谌龙与国内外男单选手的接发球技术运用比较分析

比较国内外男单选手的接发球技术运用,分析谌龙与不同对手接发技术运用的差异,探讨谌龙在接发球技术上的特点

表3 谌龙与国内外男单选手接发球技术统计表 %

谌龙和林丹在接发球的处理上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的是两人在接发球时最多选择推球技术,林丹75.56%和谌龙60%,比较其他技术,林丹的接发球中较多运用勾球技术14.63%和搓、放网技术9.75%,虽然谌龙同样也有大量的搓、放网和勾球,但比重却不同,谌龙的搓、放网技术占到32%,而勾球则只有4%,接发后场球时,谌龙全部以杀球下压。结合录像和数据可知,这一场比赛中谌龙的进攻意识非常积极,在发接发阶段就一直奋力保持我方在场上的主动性,并且希望通过大量的推压底线和抢网获得主动权。结合录像,林丹在发接发阶段的目的性不如谌龙强。

在对阵李宗伟时,因为李宗伟发后场的几率增多,受到此原因影响,谌龙在接发时直接下压的机会就多了,而网前球的比例则相应减少。根据统计,李宗伟在网前的接发出球落点分布比较平均,搓、放网占39.02%,推球36.58%,勾球24.39%,约60%的球集中在前场,说明李宗伟在接发方面还是变化较多,另外,他以技术好著称,因此在接发时的出球非常大胆,变化较多。相比谌龙,接网前球时选择搓、放技术的占27.59%,推球34.48%,并没有勾球,一方面说明他出球的目的更强,另外一方面说明谌龙接发球技术的变化不够李宗伟多。另外,谌龙在接发后场球时也是采取吊两边或者杀球的技术来为接发抢主动。

对阵日本选手的时候,谌龙则显示出较大的信心。结合数据不难看出,勾球的比例相应增加,网前的出球变化加大,说明接桃田贤斗的发球对谌龙的压力并不大。另外,有62.50%的比例谌龙在接发时选择推球,除了推球是谌龙的习惯性球路以外,对手桃田贤斗身高较矮,对于身材高挑的谌龙,压底线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再结合网前搓、勾球技术,可以对对手造成较大的威胁。而日本选手的接发风格与中国队优点相似,但出球落点的比例分布较平均,分别是推球46.34%,搓、放网36.58%。

对阵丹麦选手胡亭唯斯的比赛中,抢网和下压的比例增加了,搓、放网最多,占36%,勾球12%;接后场发球也以保持攻的吊两边12%和杀球8%为主。一方面,接两边转身的球对丹麦选手的难度最大,因此吊两边和勾球的使用率都相应增加;另一方面减少推底线是因为丹麦选手身高比谌龙更高。推球弧度太平容易给胡亭唯斯直接进攻的机会。同样是来自丹麦的约根森,球风与胡亭唯斯相似,因此谌龙在对阵约根森时,同样增加了搓、放网技术的比例。

结合以上,比赛中,由于发球的落点主要集中在前场,因此,接发球技术均以前场技术为主。六位选手接发均以推球作为主要接发手段,使用次数从多到少排列是推球、搓放网。勾球的运动员包括:谌龙、李宗伟、桃田贤斗、约根森,使用次数从多到少排列是推球、勾球。搓放网的运动员是:林丹、胡亭唯斯。谌龙接发使用搓放和推后场较多,两项技术约占所有接发技术的55%以上,说明谌龙的搓放推技术稳定。接发时,对进攻凶狠的对手,会相应增加搓、放网的使用率;对移动速度快,谌龙则采用搓、推技术结合的手段。李宗伟前场技术使用率最平均,打不同落点的次数相差不多,说明李宗伟的接发变化较多,同时也反映他技术全面。

接发球失误方面,根据录像,谌龙在对阵林丹时,双方均无接发直接失误。谌龙对阵李宗伟,双方各有1次接发失误。谌龙对阵桃田贤斗时,双方各有2次接发失误。谌龙对阵胡亭唯斯时,谌龙有1次接发失误,胡亭唯斯没有接发失误。谌龙对阵约根森时,约根森有3次接发失误,谌龙没有接发失误。

综上所述,谌龙的接发技术全面,能根据对手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战术,但略有失误。发接作为每一回合的开端,是每个回合能否获得主动进攻机会的重要环节,谌龙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尽量做到零失误。

2.3 谌龙与国内外男单选手的前场技术运用比较分析

比较国内外男单选手的前场发球技术运用,分析谌龙与不同对手在接发技术运用的差异,探讨谌龙在前场技术上的特点。

表4 谌龙与国内外男单选手网前技术统计表 %

根据统计,林丹在前场技术运用中,各项技术的比例是搓、放网22.85%、勾球12.38%、推直线28.57%、推对角25.71%、挑直线3.8%、挑对角4.28%、扑球2.38%。而谌龙的比例则是放网35.87%、勾球8.7%、推直线17.39%、推对角25%、挑直线3.26%、挑对角4.35%、扑球2.38%。两人在网前技术处理手段比较相似,不过从数据看,谌龙在网前的抢网意识比林丹更加强烈。谌龙在对阵中的推球使用率增加,主要原因是林丹为左手持拍运动员,一般头顶后场的出球的威胁比较小,多压林丹后场能够起到压制林丹的效果。结合录像分析,本次比赛两人在网前的抢夺比较激烈,不过谌龙的表现更胜一筹,他能够在本次比赛中胜出,积极的网前抢网意识提供了很大帮助。

根据统计,李宗伟在前场技术运用中,各项技术的比例是搓、放网33.04%、勾球12.87%、推直线15.87%、推对角18.88%、挑直线15.02%、挑对角3%、扑球1.28%。而谌龙的比例则是放网46.08%、勾球3.69%、推直线11.98%、推对角19.35%、挑直线3.69%、挑对角10.69%、扑球5.07%。结合数据和录像观察可知,这场比赛谌龙在网前处理中最主要的以搓、放网为主,推球和挑球的次数减少,主要目的是要把握机会组织进攻,同时又限制李宗伟后场的出球。谌龙在比赛中的技术运用得比较简单直接,李宗伟则比较复杂多变。谌龙很清楚我方的优势,一有机会就会抢网,李宗伟则是充分利用场地,调动谌龙,以牵制谌龙的进攻。但仅在网前技术的比较中,谌龙占更大优势。

对比日本选手桃田贤斗的网前技术统计。桃田网前搓、放网占44.44%、勾球占9.05%、推直线23.45%、推对角12.34%、挑直线4.11%、挑对角4.52%,扑球2.05%。谌龙网前搓、放网占40.49%、勾球占8.78%、推直线11.22%、推对角21.46%、挑直线6.34%、挑对角8.78%、扑球2.93%。结合数据和录像观察分析,日本选手桃田的进攻能力比谌龙差,想要得分,必须要控制网前的主动,令谌龙先将球挑起。根据统计,桃田的搓、放网比例略为高于谌龙,说明他的用意是要保持自己主动,再靠多拍寻机会。同时,谌龙在出球处理上,明显加强网前的抢网意识,利用搓、推球结合的打法,使得桃田贤斗大范围跑动,给自己的进攻制造空档位置。

对阵来自欧洲选手胡亭唯斯的网前处理中,谌龙的打法是坚持抢网。胡亭唯斯网前搓、放网占25.44%、勾球占16.07%、推直线11.60%、推对角24.55%、挑直线13.83%、挑对角6.69%、扑球1.78%。谌龙网前搓、放网占33.86%、勾球占12.70%、推直线9.52%、推对角19.05%、挑直线5.82%、挑对角15.87%、扑球3.17%。与其他对手不同的是,在这场比赛中谌龙增加了勾球、推对角、挑对角等对角线球。目的是通过长距离的对角线球,尽可能地调动对手,使胡亭唯斯因多次启动转身而减慢速度。另外,胡亭唯斯的多拍能力较差,频繁转身会加大他的击球难度。

约根森网前搓、放网占41.797%、勾球占5.67%、推直线16.41%、推对角14.32%、挑直线13.13%、挑对角6.56%、扑球2.08%。谌龙网前搓、放网占34.76%、勾球占6.27%、推直线14.53%、推对角18.52%、挑直线11.97%、挑对角10.26%、扑球3.70%。结合数据和录像观察分析,约根森是典型的欧洲选手,爆发力好进攻凶狠,因此,谌龙在网前技术的处理上,增加搓、放网技术的比例,减少推球比例。

六位选手中,除了林丹以外的五位选手都以搓放网的使用率最高。搓放网技术使用最多的是桃田贤斗,最少是林丹,谌龙在这项技术的使用上排第三。由此可见,在男子单打的比赛中,网前主被动争夺激烈,国内外选手都希望通过搓放网前使对手起球而获得进攻机会。勾球技术的使用在六位选手中并没有较大差异。挑球作为一项被动的战术,使用率的高低可以反映运动员在场上主被动的情况。根据统计,林丹的挑球使用率只有8.08%,是6位选手中使用最少的一位,也说明林丹在比赛中网前抢网控球能力强,因此在网前占优势,挑球的几率少。其次是日本队的桃田贤斗。谌龙在网前主动争夺中并不是时时能争得主动。与林丹相比,相差8.9%,与李宗伟相比,略优1.04%。这一数据反映林丹在比赛中经验更丰富,对比赛的把握更准确。从扑球的数据看,只有谌龙的扑球次数最多,占前场技术使用率4.05%,高于其他选手,其他五位选手的差异不大,反映谌龙在场上的预判准确,也反映他对对手的球路熟悉,才能把握住机会。

2.4 谌龙与国内外男单选手的后场技术运用比较分析

根据谌龙与五位选手的后场技术运用统计,比较分析谌龙与林丹、李宗伟、桃田贤斗、约根森和胡亭唯斯在后场技术运用的差异,探讨谌龙在比赛的过程中技术使用特点。

谌龙和林丹两人直线的球路使用都多于对角,谌龙的直线高球和对角高球比重为15.75%和1.37%,林丹是15.23%和9.52%;谌龙的直线吊球和对角吊球比重为25.34%和15.07%,林丹是25.71%和18.09%;谌龙的直线杀球、中路杀球和对角杀球分别是34.93%、2.05%和5.48%,林丹的直线杀球是24.76%,对角杀球9.52%,没有中路杀球。比较谌龙和林丹的后场技术运用可知,谌龙在比赛中高球使用少,杀球多则下压的机会比林丹多,因此,谌龙在本场比赛中的主动势态也更多。但是谌龙的下压线路大部分都是直线,原因是直线球路速度快且利于下一拍击球跟进。因此在比赛中的直线球使用得最多。

表5 谌龙与国内外男单选手后场技术统计表 %

与李宗伟的对阵中,谌龙在后场技术运用上,谌龙的直线高球和对角高球比重为7.80%和5.67%,直线吊球和对角吊球比例为15.60%和10.64%,直线杀球、中路杀球和对角杀球分别是41.84%、8.51%和9.93%。李宗伟的直线高球和对角高球比重为17.30%和8.65%,直线吊球和对角吊球比例为18.26%和15.38%,直线杀球、中路杀球和对角杀球分别是22.11%、7.69%和10.57%。结合录像分析,李宗伟擅长在多拍的调动中突击,进攻手段多变,劈吊、杀球均能得分。根据数据也可以看出李宗伟技术全面的特点,因此在本场比赛中,谌龙的对角线球路也适当增加,避免球路过于死板,但是直线球路仍占主要。

与桃田贤斗的对阵中,从数据可以看出吊球的使用率增加,高球的使用率减少。谌龙的直线高球和对角高球比重为6.59%和1.1%,直线吊球和对角吊球比重为31.87%和20.88%,直线杀球、中路杀球和对角杀球分别是27.47%、2.2%和9.89%。桃田贤斗的直线高球比重为5.31%,没有打对角高球,直线吊球和对角吊球比重为26.59%和7.44%,直线杀球、中路杀球和对角杀球分别是43.61%、7.44%和9.57%。桃田是比较典型的日本选手,身高较矮,在后场的进攻能力相对较弱,但是擅长防守和多拍的拉距。谌龙的后场技术运用有所改变,明显增加两边吊球的使用,是为了能够利用对手身高较矮的劣势调动对手,但杀球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得分手段仍然是杀球技术。整场比赛中谌龙都处于比较主动的一方。

与胡亭唯斯的对阵中,谌龙的直线高球和对角高球比重为9.62%和4.49%,直线吊球和对角吊球比重为26.92%和15.38%,直线杀球、中路杀球和对角杀球分别是33.97%、1.92%和7.69%。胡亭唯斯的直线高球和对角高球比重为9.82%和16.96%,直线吊球和对角吊球比重为14.28%和10.71%,直线杀球、中路杀球和对角杀球分别是25%、5.35%和17.85%。综合后场各项技术看,虽然胡亭唯斯的杀球次数超过谌龙,但是谌龙的吊球和杀球两项下压技术的总量还是多于胡亭唯斯,且高球的使用率少于胡亭唯斯。谌龙增加吊球使用率是希望通过吊杀结合增加对手防守压力。

与约根森的对阵中,谌龙的直线高球和对角高球比重为12.42%和8.39%,直线吊球和对角吊球比重为14.77%和10.74%,直线杀球、中路杀球和对角杀球分别是36.91%、3.02%和13.76%。胡亭唯斯的直线高球和对角高球比重为21.39%和10.04%,直线吊球和对角吊球比重为5.67%和16.15%,直线杀球、中路杀球和对角杀球分别是34.93%、4.36%和7.42%。

结合以上,六位选手在后场处理球时,都是使用杀球最多,杀球技术中又以杀直线居多。桃田在后场杀球的比例最多,有60.62%;其次是谌龙,每场球的杀球次数,都占后场技术中运用最多。虽然六位选手的比赛风格不一,但同时都以杀球为主要进攻手段,说明当今的男子单打竞赛中,主要的得分手段是杀球。而谌龙的得分中,大部分源于让的直线杀球。结合比赛录像分析,单从杀球技术的使用率比较谌龙与林丹、李宗伟的出球,显然谌龙在比赛中有更多的下压进攻机会,进攻机会多意味着得分的机会便高。不过综观三人的各项技术,虽然谌龙杀球的次数更多,但同时也反映他进攻手段比较单一、直接,林丹和李宗伟的各项技术使用分布更平均,这可能由于两位选手的比赛经验比谌龙丰富,对场上比赛情况的把握更加准确,因此在比赛中不会过于单一地不断杀球进攻,而是迂回前进,利用多种不同的技术组合调动对手,使对手出现空档再一举得分。

虽然桃田贤斗比谌龙杀球的次数更多,但是桃田贤斗身高上并没有太大优势,在多数情况下是以下压来保持自身主动性的进攻杀球,目的是保持自己能够在下一拍中保持高位击球,而不是凶狠的进攻。因此桃田贤斗打出的高球次数是六位选手中最少的,他主要还是通过灵活的跑动和稳定的技术静待对手出现失误而得分。

与丹麦的两位选手相比,谌龙在杀球能力上的优势并不明显,欧洲的男子风格以进攻凶狠著称。比较谌龙与两位欧洲选手的各项数据发现,三位运动员的进攻条件接近,但是欧洲的羽毛球选手在技术上并没有亚洲球手细腻,在对峙的控球中,两位丹麦选手往往更容易出现主动的、不必要的失误。

综上所述,在进攻时追求落点刁钻,力量大,速度快;防守则要求简单、减少失误,快速跟进下一拍,这样的打法已经成为男子单打的技术发展趋势。谌龙的技术运用特点就是利用自身的身体素质优势,结合网前的搓、推技术大范围调动对手,待对手露出破绽时,通过大力杀球得分。

2.5 谌龙与国内外男单选手的得失分比较

2.5.1 谌龙与李宗伟的得失分比较

表6 谌龙与李宗伟得失分比较

由表6可知谌龙对阵李宗伟的第一局比赛中,杀球37次,成功率27.02%,主动失误7次,被动失误7次;李宗伟杀球12次,成功率16.66%,主动失误9次,被动失误12次。第二局比赛中,谌龙杀球48次,成功率20.83%,主动失误8次,被动失误9次;李宗伟杀球30次,成功率6.66%,主动失误11次,被动失误10次。从杀球次数的多少可以看出谌龙的进攻机会比李宗伟多,后场的主动优势处于上风。杀球成功率同样是谌龙高于李宗伟,第一局的杀球成功率约比李宗伟多10.36%,第二局约多14.17%,在杀球得分率差异较大的情况下,谌龙的主动失误和被动失误均比李宗伟失误少。

2.5.2 谌龙与李宗伟的得失分比较

表7 谌龙与林丹得失分比较

由表7可知谌龙对阵林丹的第一局比赛中,杀球31次,成功率12.9%,主动失误7次,被动失误6次;林丹杀球17次,成功率11.76%,主动失误9次,被动失误12次。第二局比赛中,谌龙杀球31次,成功率29.03%,主动失误2次,被动失误10次;林丹杀球15次,成功率26.66%,主动失误5次,被动失误16次。从杀球次数的多少可以看出谌龙的进攻机会比林丹多,后场的主动优势处于上风,但是两人的成功率相差不大,第一局的杀球成功率约比林丹多1.14%,第二局约多2.3%。在杀球得分率相当的情况下,失误少的一方更容易取得胜利,在两局比赛中,谌龙的主动失误和被动失误都比林丹少。进攻能力相当,但失误相对较少,是本场比赛谌龙能够战胜林丹的关键。

2.5.3 谌龙与约根森的比赛分析

表8 谌龙与约根森得失分比较

根据表8,比较前两局的比赛,第一局谌龙杀球杀球45次,成功率13.33%,主动失误9次,被动失误12次;约根森杀球32次,成功率15.62%,主动失误5次,被动失误10次。第二局比赛中,谌龙杀球41次,成功率26.82%,主动失误7次,被动失误10次;约根森杀球47次,成功率12.76%,主动失误7次,被动失误14次。第三局比赛中,谌龙杀球36次,成功率19.44%,主动失误6次,被动失误9次;约根森杀球30次,成功率10%,主动失误9次,被动失误12次。从数据不难看出,第一局比赛约根森的杀球成功率比谌龙高,而主动失误少和被动失误都比谌龙少,这是谌龙第一局输球的主要原因。第二、三局中,谌龙成功将局势扭转,进攻成功率明显增加,主被动失误数与对手相当。由此可知,杀球得分成功率高和失误减少是谌龙赢得比赛胜利的关键。在成功率低且失误多的情况下,谌龙输球的几率会相应提高,反之赢球的几率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与国内外优秀男单选手比较,对阵进攻能力强的对手时,谌龙在接发时增加搓放技术使用率,限制对手进攻,效果好。对阵多拍能力强的选手时,谌龙能够利用有效的进攻得分。

3.1.2 在比赛中,多拍拉距中失误少且杀球得分能力强是谌龙在比赛中最重要的两个得分手段;杀球得分率均高于其余五位选手。

3.1.3 谌龙把握比赛中节奏变化的能力较强,且能快速调整自身的攻、防战术。技术十分全面,进攻能力强,既有亚洲选手技术细腻的特质,又有像欧洲选手一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一位综合素质极高的选手。

3.2 建 议

3.2.1 建议其在训练中可以大胆尝试不同的变化发球,培养丰富的发球手段。同样地,要增加接发球的变化,避免对手过早预判其战术意图,要用多变的技术组合令对手难以判断。

3.2.2 得分手段比较单一,仅依靠杀球和对手的失误并不够,利用优厚的身体素质和爆发力,可以发展更多的得分手段,增加自己的战术特色。

3.2.3 要保持好自身的身体素质优势,谨防受伤。加强自己的杀球得分能力,精益求精。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在多拍拉距的对峙中,消耗对手的体力,消磨对手的意志。

[1]张欣.新规则下中外优秀羽毛球男子单打选手技战术应用的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2]李金健.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决赛技战术运用分析[J].体育世界,2013(01).

[3]林建成.羽毛球技、战术训练与运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4]李春江.对2010年汤姆斯杯中国男单运动员技战术运用分析[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1.

[5]钟建萍.羽毛球新旧赛制下羽毛球男子单打优秀选手技战术特征的对比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6]戴金彪,张辉,等.羽毛球比赛计算机分析与诊断系统研究[R].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课题,2008.

[7]戴金彪,蒋健,等.2008年奥运会我国羽毛球重点运动员与国外主要对手技战术特征研究[R].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课题,200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echnique between badminton player Chen Long and other elite men's singles

LIU Hai-ying

(GuangzhouUniversity,Guangzhou510000,Guangdong,China)

By watching the 5 classic games between Chen Long and other world-class elite men's singles in 2015, the author gave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Chen's technique applications with the methods of video observati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then compared Chen's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 with other elite badminton men's sing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en has two important score means: fewer mistakes in rallies and great smash scoring ability. Chen's smash scoring rate is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5 players.

badminton; men's singles; Chen Long;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2017-01-11

刘海莹(1990- ),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运动训练。

G847

A

1009-9840(2017)03-0054-07

猜你喜欢
谌龙杀球对角
广义α-双链对角占优矩阵线性互补问题误差界的最优值
基于TOPSIS+RSR法的优秀羽毛球女单运动员杀球质量综合评价*
中外羽毛球混双运动员不同区域杀球分布及效果研究
谌龙:老将的坚守与坦然
一个谌龙球迷的内心独白
关于羽毛球杀球技术动作解析
谌龙:儿子做伴 新帅加持
2017年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女单创造和限制杀球进攻途径的研究
谌龙: 儿子做伴 新帅加持
会变形的忍者飞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