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全民健身领域就业制约与突破

2017-07-01 17:01
山东体育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全民毕业生

杨 磊

(济南大学 体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22)

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全民健身领域就业制约与突破

杨 磊

(济南大学 体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22)

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深入人心,全民健身逐渐成为体育类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领域,但是目前全民健身领域为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带来的就业机会有待挖掘。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为例,探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全民健身领域内的就业现状,同时从社会、高校及学生等多角度分析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面向全民健身领域就业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开拓就业渠道的建议。

全民健身领域;运动人体科学;毕业生;就业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主要是利用生物学和医学知识对体育科学进行诠释的专业,历经20余年的发展,其培养方案及专业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但是,目前运动人体科学偏竞技体育轻全民健身的状况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影响了专业的发展与规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在全民健身领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本研究对5所体育院校学生的就业趋向进行调查,分析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结合毕业生就业趋向及社会需求,分析影响运动人体科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因素、高校因素及自身因素,得出影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限制因素,对于全民健身背景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增加就业新渠道、拓展就业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主要对象为我国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选取北京市、上海市、南京市、武汉市、济南市等省市全民健身中心及部分市体质监测中心、社区体育部门、群众健身广场及大型健身俱乐部作为调查对象。抽取全国代表性的5所体育院校,包括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和山东体育学院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部分教师和在校本科学生以及5所体育院校相关专家和院系教授及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及专家访谈。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专家访谈及问卷调查形式进行数据搜集。对代表性的5所高校专家和院系教师及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进行访谈,分析全民健身背景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对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的改革等,提出可能做出的适当变化,并对问卷的有关问题进行咨询,以验证问卷的可行性和科学性。问卷设计主要面向全民健身相关部门如全民健身中心、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指导部门等对象,具体调查情况如表1:

表1 本研究中调查对象及问卷发放回收情况汇总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趋向

调查显示,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中,一次就业率约64%, 36%的毕业生在毕业1年以后实现就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指数与其他专业比较属于中等偏下。此外,运动人体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的行业多样化,其中以考取研究生、私营企业、三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为主要就业渠道。如图1所示。

图1 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2.2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状况分析

本研究中,从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指导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等相关领域分析社会对于运动人体科学毕业生的需求,从而分析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运动人体科学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

2.2.1 俱乐部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以及全民健身政策有效实施的背景下,掀起全民健身热潮,促进了俱乐部发展及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健身俱乐部会员进行健身的目的排序分别是增进健康(100%)、休闲娱乐(69.7%)、塑形减脂(42.1%),说明俱乐部会员对促进自身健康已经普遍认同。调查发现,会员对于健身过程中希望获得的知识依次为健身常识、身体技能知识、体育保健知识、营养卫生知识等(如图2所示),其中大部分知识与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说明健身俱乐部会员对于运动人体科学相关知识关注度较高,希望俱乐部配备相关专业人才。

图2 俱乐部会员健身目的分析及俱乐部对于运动人体科学人才需求

但是,通过对俱乐部教练员的教育背景调查发现,教练员主要来自于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运动学校及艺术类专业(图3)。在体育类本科专业中,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任教练员的比例较高,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仅占教练员总数的4.4%。随着科学锻炼身体意识的增强,健身会员对健身教练的指导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了解健身常识、锻炼的方法、科学健身等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通过调查显示会员最需要健身教练指导的方面依次是:健身常识、运动技术、体育保健知识、运动营养知识、器械使用、安全保护。俱乐部会员的主要目的就是强身健体,所以对教练员健身常识及营养保健知识指导需求较高,健身常识占到了80.9%,体育保健知识占67.9%,身体技能指导占73.0%。超过72.2%的教练员意识到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在科学健身中占据重要地位,认为自身需要提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占最大比例是运动常见损伤救治及防护以及营养康复。现阶段的教练由于自身所学专业限制,此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因此,俱乐部会员需求与教练员教育背景存在一定差距,造成了目前健身俱乐部会员需求与教练员人体科学相关知识缺乏之间的矛盾。

图3 俱乐部教练员人才专业结构分析

2.2.2 社区体育指导对运动人体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体医结合”已经成为改变城市社区体育指导人力资源现状的一条捷径。运动人体科学人才具有运动康复训练、运动处方制定和体质监测等方面专业知识技术优势,可发挥积极作用。但是通过分析发现,大部分社会体育指导管理部门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不够了解,对其社会需求的了解程度也有限。有60%的受访人员表示社会体育指导中不具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知识,选择具备或者少量具备的仅占30%,说明社区体育指导人员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同时社区对毕业生的要求比较全面,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都有要求,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全民健身中心是我国全民健身工程实施的指导性部门。调查发现, 80%全民健身中心员工来自于国际贸易、英语、中文、计算机等专业,并且仅有26.7%具备本科学历,皆不具备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管理理念,他们主要负责会员管理及咨询服务,对人体运动科学知识、全民健身组织工作了解甚微,而且部分场馆没有配备专门的教练对会员进行科学的健身指导。

国民体质监测是指国家为了系统掌握国民体质状况,以抽样调查的方式,按照国家颁布的国民体质监测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定期对监测对象统一进行测试和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对北京市、南京市、济南市等全民健身中心国民体质监测区深入调查,发现该区工作人员医学知识丰富,但对体育学知识了解甚少,对体质监测仪器使用不熟练。该部门对专业及学历要求较高,运动人体专业和医学类专业共占76.6%,本科及以上学历共占50%。这些公益性的组织要为群众更好地服务必须有相应的专业人才介入,所以这也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2.3 影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因素

2.3.1 社会环境因素

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渠道不规范,招聘信息不公开,找工作过程中“讲关系”“靠人情”等现象仍然存在,使得应届毕业生和其他就业人员形成一种竞争态势,尤其体育院校毕业生专业面狭窄,在当今公开竞争的就业环境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就业相对更难。

全民健身计划强调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但没有设定有效措施和制度鼓励毕业生去农村,缺乏吸引力。很多基层国民体质监测站设备、人员配备都还不健全,影响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同时也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

国家虽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但缺乏创业基金、创业风险投资机制,毕业生一方面没有足够资金,另一方面不敢担风险,最终放弃自主创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创业开办推拿按摩中心或康复理疗健身馆等。

2.3.2 学校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因素

研究发现,被调查学校的主要培养目标还是从事教学和科研、运动训练基地的高级应用人才,忽视了全民健身、群众健身领域运动人体科学人才的培养。只有北京体育大学培养目标中提到了全民健身服务及研究人员,其他4所高校仅涉及到健康指导和保健康复。高校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定制就业方向主要是在学校、体育科研机构、各级运动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全民健身指导和服务方向人才的培养。被调查院校中只有西安体育学院设有体育保健康复方向和运动生物学监控及应用两个就业方向。武汉体育学院设有保健康复与运动损伤两个就业方向。

从课程设置角度分析,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学时比例分配不均,重理论科研轻技能实践,全民健身服务培训不足,实际应用到全民健身中的课程较少,很多同学反映,到了工作实习单位,很多知识根本没有用到,表现为医学基础知识不扎实,体育技能达不到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内容单一陈旧,未开设全民健身知识课程,更没有全民健身服务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所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原理和方法较多,实验和实践课较少,学生很难获得感性认识,术课教学与评价重基础、重理论,缺乏亲身的健身指导练习和方法。与此同时,学校很少开展全民健身服务培训班,让学生了解全民健身所需知识技能;健身俱乐部数量少,学生锻炼的机会少;学校未开设全民健身实践课;校外实践基地几乎没有,学生了解外部信息少,更谈不上具备全民健身社会服务能力。

2.3.3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师因素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师学缘主要来源于医学及生物学院系、体育院系、退役专业运动员,还有其他院校组成。部分教师虽医学知识扎实,但对体育了解甚少,难以将医学与体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定程度影响教学效果。同时,退役高水平运动员只占授课教师的11.1%,说明运动人体科学学生在体育技能学习过程中很难受到高水平退役运动员指导,有碍其运动技能的提高,从而不利于其担任全民健身指导工作。

与此同时,专任教师的执教年限在20年以上者只占到了21.1%,10~20年占27.9%,10年以下占到51.0%,说明该专业教师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因此,应促进资历深的教师与年轻教师的交流,带动年轻教师提升执教能力。

尽管从学缘关系、执教年限等分析,运动人体科学专任教师对于培养学生从事全民健身岗位存在不足之处,但是教师对该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改革的态度的研究表明所有教师均赞同对学生进行全民健身服务培训等,表明教师从专业角度对促进学生面向全民健身工作岗位实现就业的认同度。

表2 教师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态度

2.3.4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自身因素

从招生情况来看,当初选择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习的多数学生是被调剂的(72.3%),其后依次是盲目选择(12.5%)、他人介绍(9.6%)、自身兴趣(5.6%),说明学生自身对该专业认识不太清楚,缺乏深入学习的动力。被调查的学校中,只有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通过体育加试考取的本专业,其他学校学生都是通过普通高考进入专业学习,体育技能水平低,也是制约该专业毕业生从事健身教练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造成了54%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就业形势一般,36%的人认为很迷茫,8%的人认为很难,2%的人认为非常看好。可见,学生自身对本专业的就业形势缺乏信心。

从调查结果中看出,61.45%选择考研继续深造,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和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少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而且比重较大。从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很多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受到社会与国家政策的影响,对自主创业较感兴趣,而对服务全民健身行业的选择较少。在全民健身服务岗位选择上,48.0%的人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内容了解一点,45.2%的人没有参加过全民健身服务培训。了解不足及社会实践缺乏都阻碍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全民健身工作。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健身俱乐部急需具有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技能型人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自身体育专业技能不足,与其他体育专业毕业生相比,不具有竞争力,所以从事健身教练不具有优势。

3.1.2 全民健身中心对应聘人员的专业限制不严格,所以运动人体科学毕业生优势也显现不出来。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需求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要求掌握推拿按摩、理疗等技能。社区体育指导部门需求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不仅有专业健身保健知识,还要具备管理能力。通过网络招聘信息,得知残疾人康复机构、特殊学校也有需求。

3.1.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较高,招聘制度不规范。社会环境和政府政策不到位影响运动人体科学毕业生就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有脱节,在全民健身服务人才培养上无明确目标,所开设课程涉及全民健身知识不足。教师专业知识背景主要是医学为主,体育知识和技能欠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给毕业生带来的影响意识不足。学生自身对该专业的认识不足,体育技能水平差,参与全民健身社会实践活动少。学生对自身就业期望值较高,从而影响就业方向。

3.2 建议

3.2.1 政府充分发挥促进就业的职能,做好人才需求预测,调节产业结构,扶持全民健身发展,增加就业容量,创造就业岗位,通过政策倾斜,调节毕业生资源流向,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制定就业政策,提高基层工作人员薪资待遇,优化工作环境等,同时紧密结合当地乡镇产业特点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出资出力,因地制宜,发挥体育人才的培训作用。

3.2.2 学校利用网络、媒体各种途径加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从事全民健身岗位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和用人单位更多地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趋向、办学特色等。高校要加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力度,提高培养综合素质的比重,注重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

3.2.3 优化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因地、因校、因人制宜,体育院校应从市场观念出发,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办学新思路,调整专业设置,改革培养目标,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辐射到各专业领域,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富有特色,开设社会急需的专业课程,从而拓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理论,提高新世纪体育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和全民健身发展的能力。培养新世纪全民健身服务人才,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3.2.4 明确就业方向,开辟新的就业空间,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顺应时代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时开发前瞻性的课程如《体育保健与康复》《全民健身指导》《中国古代养生学》等课程。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的实施与大众健康意识的提高,高校应及时针对未来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毕业生,掌握关于体质测试、运动与养生保健以及根据不同人群制定运动处方的知识,更好地为社会大众体育服务。

3.2.5 增加校外社会实践,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各个健身娱乐市场、社区体育发展需要人才,尤其是需要既有体育专业知识又有实践操作经验的人才。因此,学校应在健身娱乐市场和社区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直接进入健身娱乐市场和社区,为健身者提供指导。参与社会公益性的体育宣传、教育、竞赛、健身指导和大众体质测评等工作。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技能,又能为社会输送大批合格的全民健身服务人才。

3.2.6 强化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师资队伍。当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重点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全民健身知识,提高体育技能水平。

3.2.7 鼓励学生到基层、农村工作。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帮助毕业生全面了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正面分析就业形势,加强对毕业生的宣传和教育,调整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鼓励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农村体育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基层、农村就业。

[1]朱佳滨,姜春平.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1):8-12.

[2]马艳红,李杰凯.体育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1):5-6.

[3]姚鸿恩,李宗珊.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办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 .体育学刊,2006, 13(1):82-84.

[4]陈楚杰,潘华山,冯毅翀,魏俊峰,汶希,杨麟. 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26(2):120-122.

[5]易名农,陆淳,蒋立兵,等.体育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45(5):71-74.

[6]路皓,哈增红.河北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6):80-83.

Analysis for employment restrictive factors of exercise human science major graduates in field of national fitness

YANG Lei

(SchoolofP.E.,JinanUniversity,Jinan250022,Shandong,China)

As national fitness concept is more and more popular among the people, national fitness has become the main field of employment for sports graduates. However, the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human movement science in the field has not been satisfied and the opportunities of employment need to be developed fully. In this research,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human movement science graduates in the field of national fitness was analyzed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ety,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graduate themselves, based on which the suggestions were given on expanding employment channels.

national fitness field; human movement science major; graduate; employment

2016-09-20

济南大学“休闲体育产业专业方向团队”研究项目。

杨磊(1964- ),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G807.4

A

1009-9840(2017)03-0078-05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全民毕业生
全民·爱·阅读
某体育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调查与培训效果分析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微格教学法在体育院校速度滑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