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政策变更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基于阳光股份的案例分析

2017-07-18 11:37广西大学商学院徐全华
财会通讯 2017年16期
关键词:投资性经常性损益

广西大学商学院 徐全华

会计政策变更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基于阳光股份的案例分析

广西大学商学院 徐全华

分类转移盈余是盈余管理研究领域的新话题,结合证监会要求的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要求,我国上市公司的分类盈余管理有更强烈的动机,但由于其隐蔽性和低成本性而难以察觉。本文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了在配合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境下,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方式及其经济后果,讨论了分类盈余管理如何识别的问题。

会计政策变更 分类转移 盈余管理 阳光股份

只要有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的要求,编报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就会天然存在,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及其后果以及如何发现防范就会是经久不衰的话题。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参与市场的各方都会更加成熟和理性,需要做的就是在越来越多的规则中去发现甚至预测编报者可能的盈余管理行为,及时调整决策,这样即便不能实现会计准则的帕雷托效率,但至少能达到卡尔多—希克斯标准。

非经常性损益在年度报告中有非常醒目的位置,在年度报告的正文前面部分,最引人注意的一个项目是主要会计数据列表,其中包括的项目是营业收入、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等,紧随其后有一张非经常损益列表,详细列示本期非经常性损益的具体内容。这个信息是表明监管方从保护投资者的角度,提醒投资者在阅读使用财务数据时要考虑到“非经常性”项目带来的干扰,要基于企业经常性项目带来的利润进行决策。在多期博弈的情况下,管理层会有意识地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内容进行调整,以期展现更多的经常性利润,获得投资者更为积极的评价。这样的一些调整,或多或少带有管理层的主观意图,这也导致了会计研究中盈余管理问题出现了新的内容,即从应计的盈余管理到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再到目前相对新颖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一、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含义与方式及其经济后果

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为了迎合投资者预期和分析师预测,而将核心费用(包括销售成本、管理费用和期间费用)转移至特殊损失项目以提高核心收益的机会主义行为(McVay,2006)。与应计盈余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的最主要差异在于: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都会改变净利润,而分类转移并不改变净利润,仅改变了利润在经常性项目和非经常性项目中的分布,对于只关注净利润的人来说这样做不会有实际意义,但其实利润表中的各个具体项目对信息使用者来说是有其意义的,利润表项目按照类似特征进行分组有助于分析和预测。通常来说与营业收入越近的项目其持续性(永久性)越好。有研究证明投资者能识别出利润表项目的差异并赋予不同的权重。另外,假如三种盈余管理方法导致的结果都是增加未来预期盈余的话,应计和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会减少未来或过去期间的利润,即存在盈余反转的机制,但是分类转移管理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而这种方式更隐蔽,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相对更低,更不易被审计师发现。McVay(2006)通过76901个样本的研究发现了非预期核心利润与特殊项目收益下降的正相关性,从而支持了其推断:即管理层进行了将部分核心盈余向下转移到特殊项目的盈余管理。而且该研究还发现了异常高的与特殊项目有关联核心利润在下期会出现反转,即没有持续性,研究认为这是机会主义分类转移的证据。

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机会

第一,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机。首先满足分析师预测。如当收入下降进而导致利润下降时,因不能满足分析师预测可能导致股价下降,公司会有动机提高核心利润。其次,低成本性。分类转移利润不像应计管理因为加速收入确认或延迟费用确认那样会造成后期的反转,也不会像真实活动管理因为减少研发支出那样丧失未来可能的机会,企业为此付出的代价会更低,操作起来更有空间。最后,不易被察觉和被包容性。将费用分配至特殊账户具有主观性,审计师如何证明分类是恰当的存在困难,即便审计师发现了分类转移的证据,但由于其责任是针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发表意见,审计师主要的注意力是保证净利润的合理性,加之成本和时间的限制也导致他们不会花那么多精力去证实或强制公司调整账户,审计师会在一定程度包容分类转移的存在。

第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机会。会计准则弹性让企业有机会进行分类转移,具体表现在:其一,客观上的机会,分类的渠道多种多样。由于经济活动的多样化,企业本身经营中不同类型业务,如租赁业务属于经营性租赁还是融资性租赁,不同的业务认定收入确认的结果不同;公司产品(服务)和经营地区的多元化导致报告形式的多样化,导致企业可以通过分部报告进行分类转移,管理层有机会将利润转移至市盈率高的分部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调整也是经常性的,如处置分部也经常性的出现,企业有机会将重组费用或合并费用分类至特殊项目。其二,主观上的机会,概念上的纠结。特殊与正常项目(暂时性和日常性)、持续还是非持续、核心还是非核心是具有主观性质的而且是动态的,不同的人由于偏好不同,得出的结论会大相径庭。

三、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在我国的特殊性:以非经常性损益与公允价值计量为例

根据2008年11月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下面简称1号公告),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特殊和偶发性,影响报表使用人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做出正常判断的各项交易和事项产生的损益”,并列举了非经常性损益的21项内容,其中直接与公允价值有关的项目有6项,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公允价值与不同损益指标的关系

从概念上说,非经常性损益出自证监会的规定,是一个用于监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指标,而公允价值、营业利润、净利润出自会计准则,与会计的确认、计量和财务报告编制有关,核心利润更多地时候被财务分析师使用。国内相关文献中的营业利润与国外相关文献中的持续性利润接近。非经常性损益与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特殊项目(Special Items,如处置分部等非持续经营导致的损益)和异常项目(Extraordinary Items,如自然灾害)含义接近。美国报表中的特殊项目和异常项目都需要在持续性利润后单独按税后净额列示,因此区分持续(经常性)损益与非持续(非经常性)损益会更为方便,美国相关的研究设计也就是基于此进行的。而我国上市公司的利润表中只有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并没有很清楚地表达持续或非持续的概念。虽然营业外收支可以让信息使用者感觉到这部分损益的非正常性,但却是不全面的,因此证监会出台一个“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和披露要求有其客观原因。可是由于目的不同,导致所谓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扣非后净利润)和营业利润与美国文献中的持续经营利润在计算口径和如表方式是不同的,如McVay(2006)讲到的将核心费用向下转移到特殊项目,在美国公司的报表中这个方向是明确的,分类转移的结果也是体现在报表中的,但是在我国情况却不同,非经常性损益不是一个报表项目,因此分类转移的动机和机会也是不一样的。在上述的非经常性损益公告中列举的21项内容,在会计核算时涉及的损益项目复杂,几乎涉及所有的项目,就表1的内容来看,就涉及营业外收入/支出、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特别是债务重组和非货币资产交换,根据交易的内容可能会涉及营业收入/成本(如有存货有关时)、投资收益(与金融资产有关时)、营业外收支(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有关时)。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的分类转移盈余的行为要比美国公司会更复杂,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可能会造成国内类似研究在研究设计上存在一些缺陷或可以改进的地方,也给一般的投资者在理解财务报表和非经常性损益列表时产生疑惑,这些差异的存在也让管理层报告利润时有了更多的弹性空间。

国内的众多文献表明,我国内地上市公司为满足监管层标准而进行的盈余管理的动机非常明显,扣非后净利润被用于很多领域,包括:IPO、公开发行证券、特别处理、恢复上市等(周夏飞等,2015)。即便没有这些特殊情况,一般情况下,由于要披露后非后净利润,管理层也会有动机让这个指标更好看。下面将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分类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机会及其经济后果。

四、会计政策变更掩护下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基于阳光股份的案例分析

阳关股份(000608.SZ)是一家以投资性房产出租与资产管理服务,房地产开发与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公司自2007年引入新加坡政府产业投资公司(GIC)转型商业地产以来,通过运营管理约30个社区购物中心,已经在国内商业地产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及品牌效应。根据其2014年的年度财务报告,称“本集团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为投资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自2014年1月1日起,对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由成本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本集团管理层认为,投资性房地产的运营管理是本集团的主营业务,本集团致力于投资性房地产的运营和管理,提升其价值,获取资本利得。所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属于公司主营业务的经营结果,体现了公司管理层的经营业绩,属于持续发生的事项,因此,本集团将由此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经常性损益列示,并将在以后年度一贯应用。”

该如何评价该公司做出这样的表述,该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一种经常性损益吗?从概念上说,1号公告所指的“非经常性”即便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特殊性会影响报表使用人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做出正常判断,就符合“非经常”的要求。阳光股份作为经常性损益列示的理由是因为投资性房地产属于主营业务(即正常业务)、公允价值的变动属于公司的经营结果而且具有持续性。但以公允价值为后续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作为1号公告单列的项目,并没有例外原则的说明,其他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如金融街、世茂股份也有类似的租赁业务,但都没有将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示为经常性损益,因此公司的这样结论是主观的。持续还是非持续,经常性还是非经常性的判断时常是主观的,且受到环境动态的影响。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愿望来说,报表区分持续性是从企业对未来收入的可控制性、发生概率来判断的,即便发生的概率较高,但如果不属于公司可控制的范围,依然是不适合作为持续性项目来看待的,比如很多的上市公司会在持续的年度内获得政府补助,但是仍是作为营业外收入,是属于“非经常性”范畴的。从稳健性的角度来说,在持续非持续模棱两可时,也是应该划分为非持续更符合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根据邹燕等(2013)、周玮等(2014)的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变更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的主要目的有:改善财务报表,如提高净资产、降低费用、增加净利润;提高融资能力,如降低资产负债率等。从阳光股份变更的经济后果来看,也有类似的效果,具体如表2的数据分析:

表2 阳光股份部分财务数据单位:亿元

积极的评价:从报表的数据分析,阳光股份2014年和2015年的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比2013年仅略有上升,如果扣除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影响,根据原来的会计政策得到的财务数据,资产负债率在2014年和2015年将高达85%左右,产权比率将高达5.6(2014年)和6.14(2015),而会计政策变更后,对该公司的财务杠杆有很大的降低作用,将极大提高公司的融资能力,有助于公司长期的债务融资。从年报披露来看,该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大部分用于借款的抵押物,如2015年报告的49.84亿元的投资性房地产用于抵押的部分金额为46.9亿元,比例高达94%。根据之前的年报数据,按原来的方式2014-2015年的年折旧摊销约为0.7亿元,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为后续计量模式后,相对于之前,可直接增加核心利润0.7亿元。

消极的评价:尽管改为以公允价值作为后续计量模式改善了公司的财务杠杆,但是财务风险并没有因此而下降,反而有可能增加投资者的风险。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阳光股份银行借款高达32.52亿元,半年报中显示的利息支出为1.44亿元(去年年报为3.01亿元),而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1.24亿元(去年年报为-0.16亿元),企业靠自身经营活动根本无力支付到期利息(还只是费用化部分的数据,考虑到资本化部分,实际利息支出更多),公司的偿债能力较低,甚至会因利息的支付恶化公司的现金流。因此投资者应该注意到公司潜在的财务风险,不要被表面的财务杠杆所迷惑。

除了上述的目的之外,笔者认为该公司有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可能的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从利润表本身来说,这样的分类改善了报表利润结构。改为公允价值计量后,可以发现该公司的毛利、营业利润和净利润都得到了提高,因为不需要计提折旧,有助于核心利润的增加。在年报中显示该公司的租赁业务销售成本为0(见表4),表明相关的物业管理和维护等费用也没有作为营业成本考虑,通过附注得知是作为销售费用核算的。通过这样的会计政策变更,根本不需要再向下转移利润就可以达到盈余管理的效果,或者说之前的折旧成本被隐藏(转移)到了公允价值的变化当中去了。

第二,从扣非后净利润指标来说,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视为经常性损益,则符合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中向上转移收入的特征,即将不具有持续性的收入列示为持续性的,增加了扣非后净利润,如表3所示:

表3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分类的影响单位:亿元

第三,机会主义特征。McVay(2006)的研究发现了分类转移的机会主义特征,笔者认为阳光股份也是有这样的动机的。从该公司最近5年收入、成本及毛利的规模、结构和趋势来看(表4),情况不太乐观,首先是收入规模起伏不定,且趋势是在减少,其次从结构来看,反映了公司正在进行的战略调整,即减少房地产开发业务,增加地产租赁业务,但规模效应尚未完全显现,公司面临很大的业绩和市场压力,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从机会上来看,投资性房地产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是采用市场法、现金流折现法和直接资本化法等方式确定,是公允价值确定的第三层级,具有主观判断的空间。表2的数据显示,阳光公司的核心利润表现不好,但是营业利润相对理想得多,这主要得益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16、2015)、资产减值转回(2011)和投资收益(2015、2012)。而2013的情况比较特殊,核心利润表现较好,但是数据确实令人疑惑的,年报数据显示其房地产开发销售业务有营业收入2.43亿元,但是营业成本是-0.41亿元,核心利润主要来自于此。这至少是应计盈余管理的线索。2014年出现亏损,主要原因是计提了4.18亿元的资产减值,因此2015年公司的压力很大,因为不能连续亏损2年。利润表显示,2015年的净利润主要来自于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这或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分类转移管理配合的行动,理由如下:2015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是-0.92亿元,但实际是投资性房地产贡献的收益有1.53亿,出现负数是会计账务处理的结果,即处置子公司时结转的以前年度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45亿元,而投资收益显示约为3.9亿,主要来自处置子公司和合营企业的收益约1.48亿,加上结转的2.45亿,大约为3.9亿元。子公司和合营公司的处置具有较大的弹性,包括时间和金额及其原因都不太透明。总的来说,处置股权和投资性房地产产生了约3亿元的利润,是2015年净利润扭亏为盈的根本原因。

表4 阳光股份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毛利单位:亿元

五、讨论与启示

按照卡尔多—希克斯标准,一项政策或行为只要能使社会总福利变大就可以接受,盈余管理作为企业普遍长期存在的现象,如何进行评价一致有着不同的声音,站在不同的立场:企业、股东或是债权人,由于其利益的获取方式存在差异,对盈余管理的态度也各有不同。从本文的数据来看,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计量能增加资产的相关性,改善公司的财务指标,但也有可能隐藏了财务风险,恶化公司现金流量,加大了债权人的风险。从股东角度,阳光股份自2013年以来没有进行分红,由于公司处于战略调整期,市场预期不明确,股价低迷。从会计信息处理和披露的角度,力争信息透明、真实公允企业才算是完成了应尽的职责,价值判断交由信息使用者去完成。但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有更大的隐蔽性,也可能误导投资者的判断,是需要加以研究和揭露的。

*本文系广西教育厅立项项目“广西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应用及其信息披露质量研究”(项目编号:KY2016YB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1]周夏飞、魏炜:《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监管与归类变更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2]邹燕、王雪、吴小雅:《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研究——以津滨发展及同行业同地区公司为例》,《会计研究》2013年第9期。

[3]周玮、徐玉德:《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对债务融资的影响——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14年第10期。

[4]S.E.McVay,”Earnings Management Using Classification Shifting:An Examination of Core Earnings and Special Items,”The Accounting Review,Vol.81,No.3(2006).

(编辑 刘姗)

猜你喜欢
投资性经常性损益
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运用分析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论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核算及税务处理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投资性住房选择模型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投资性住房选择模型
提高经常性思想工作效益探析
外汇风险与会计外汇汇兑损益
期间费用的理论探析
浅议未实现损益对每股收益计算的影响
关于投资性房地产的账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