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科60例脑梗死患者高压氧治疗的临床护理

2017-08-07 14:13缪婷婷倪利庆
当代临床医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高压氧例数脑梗死

缪婷婷 倪利庆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6)



老年科60例脑梗死患者高压氧治疗的临床护理

缪婷婷 倪利庆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6)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行高压氧治疗联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高压氧治疗同时实施护理干预的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高压氧治疗同时给予常规护理的3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高压氧治疗联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86.7%(P<0.05),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3.3%和63.3% (P<0.05)。结论 高压氧治疗联合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疗效,并明显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老年科;脑梗死;高压氧治疗;临床护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1]。因脑梗死病变部位在脑部,常留有严重后遗症,给患者带来无尽痛苦,所以对于脑梗死患者,及时纠正脑组织缺氧、恢复脑细胞功能至关重要。高压氧是一种较新且发展较快的临床辅助治疗手段,能够增加血氧饱和度,迅速改善受损区的供氧状态,使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促进身体机能的全面恢复[2]。为了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疾病期间以及出院后的护理和康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护理干预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作用以及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住我院的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住我院的30例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脑梗死的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诊断标准[3]。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突然头晕、肢体麻木、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即为神经功能缺失表现,经头颅CT、MRI进行脑梗死确诊,所有患者均为初次脑梗死发作。脑梗死患者的纳入标准由神经内科两位专家进行审核确认,且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为脑出血、沟通不畅、精神疾病等患者。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药物治疗,入院后1周采用高压氧治疗,在高压氧治疗前护士向患者介绍高压氧治疗的一般知识、治疗过程及治疗过程中的调压和注意事项等。高压氧治疗每天1次,每次1h,1个疗程为l0d,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包括入舱前健康指导,氧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改变。观察组在药物、高压氧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

1.2.1 入舱前护理 给患者介绍舱内须知和严格操作,增加患者的安全意识,不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入内。入舱前要穿棉质服装,对于初次治疗的患者和鼻塞者行1%的麻黄素液点鼻治疗,防止中耳气压伤的发生。告知患者戴而罩、调压和正确的吸氧方式,教会预防各种气压伤的基本知识,指导患者自行调压动作的方法及其具体要领,加压时做咽鼓管开张动作或吞咽;保证静脉输液的通畅,检查是否有穿刺部位的红肿和漏液现象;护理人员要认真检查导尿的患者导管畅通情况,是否存在接头松动,将导管固定好;重症患者入舱前应备齐各种急救物品。

1.2.2 氧疗期间护理 待患者进入高压氧舱后,严格执行加压治疗方案,合理控制加压速度,加压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并密切观察患者在舱内的情况。稳压期间,协助患者佩戴好吸氧面罩,指导患者不可憋气,叮嘱用鼻呼吸,且保障呼吸匀速,不可过深、过快,同时观察患者吸氧频率及吸氧量,并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减压前,告知患者及陪舱人员做好减压准备,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开放导尿管、鼻饲管等各个管道,保持其通畅,并叮嘱患者不可屏息,若发生屏息、咳嗽及输液换药加药时,应停止减压;待出舱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有无异常,及早发现减压后的不良反应。

1.2.3 出舱后护理 通常患者治疗后会有轻微的耳痛现象,通常不对该症状作特殊的治疗处理,治疗几小时后可以自然恢复正常状态,嘱患者保证充足的休息,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观察,一旦发现不适应及时作出对症治疗,指导患者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并指导患者进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1.2.4 并发症防护处理 中耳气压伤:加压、减压时,因气压改变常造成中耳鼓室内外压强不平衡,致使中耳气压伤的发生[4]。为此进舱前需检查咽鼓管通畅情况,并给予1%麻黄碱滴鼻,必要时暂缓进舱;加压时减缓加压速度,指导患者做吞咽等调压动作,并询问患者耳痛情况。减压病: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减压方案进行减压,减压期间和减压后减少活动,对高度可疑减压病者,及时将患者再次送入高压氧舱加压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 显效:患者自觉不适症状消失,神经功能和症状体征、语言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神经功能和症状体征部分恢复,语言功能方面略有好转;无效:神经功能和症状体征、语言功能均未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 护理满意度 根据患者的反应将护理满意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级别。满意度(%)=(很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93.3%)较对照组总有效率(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例(%)]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3.3%)明显高于对照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例(%)]

3 讨论

在脑梗死发病后较短时间内迅速改善患者的缺血、缺氧状态,恢复患者的脑组织功能,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有研究证实,高压氧可有效治疗脑梗死患者[5]。高压氧治疗的同时,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与指导对患者疾病及肢体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高压氧治疗后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足以证明高压氧的疗效。高压氧是治疗是将患者置于高压氧舱内进行加压,让患者吸入纯氧或高浓度氧,可增加血中氧溶解量以及氧在脑内的弥散范围和弥散速度,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及毛细血管新生,改善缺氧的状态;在高压氧治疗过程中,脑组织的氧储备增加,能够促进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细胞功能恢复。脑梗死患者大多年龄较大,脑梗死后反应较慢,部分患者还存在失语现象,不能及时有效地向护理人员反映自身情况。实施护理干预,加强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主动关注,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同时,护理人员通过指导、安慰患者,可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及接受治疗。护理人员主动关注、主动沟通,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也明显提高。

综上,护理干预在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患者中显示出较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疗效,还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但如何更有效地进行个体化优质护理干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俞宁,李通,黄启良,等.早期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状态的影响及预后的临床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20(1):41-42.

[2]曲桂馨,周朋,焦莉.观察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6):10-11.

[3]常艳菊.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264-265.

[4]张月荣,杨桂美.高压氧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护理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5):818-819.

[5]张秀萍.高压氧治疗脑梗死57例临床观察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 (35):88-89.

10.3969/j.issn.2095-9559.2017.03.019

2095—9559(2017)03—3072—02

2016-05-12

猜你喜欢
高压氧例数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皮肤破溃难愈一例的高压氧治疗
更正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高压氧治疗各期糖尿病足间歇性跛行的疗效观察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高压氧联合天麻素及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