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017-08-26 14:50黎金永
师道·教研 2017年8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同学语文

黎金永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师毕生的梦想。从教语文20多年,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也不断总结、反思,从而深刻体会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是课堂的最根本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亦非一日之寒,而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态度决定高度,要想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先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时下,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学生产生严重的影响,骨子里就有为家长学、为老师学的思想,学习目的仅仅是为了混文凭。为此,我经常在课堂上向学生讲一些名人故事,还介绍一些名人传记类书籍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不但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而且是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报效祖国。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才会主动。

其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激趣。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视频动画、课件、网络等,就可达到非常好的直观效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讲授《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首先利用媒体展示一幅幅美丽的自然景物:鸟语花香、山清水秀、春夏秋冬四季之景,配以音乐,使人赏心悦目。在学生陶醉其中时自然引入和提问,为什么大自然有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景象?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物候观测有哪些意义呢?通过质疑,制造悬念,学生难以解决,那自然会产生新的求知欲望,接下来学习就主动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才会有主动性,教学效果才会显著。

第三让学生体验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穷的追求力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如设计的课堂提问层次分明,富有针对性,让各个层面的同学都有思考的余地;课后拓展练习,作业有分层,让各个层面的同学都能找到他能做和想做的,给他们创造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消除顾虑,大胆质疑,在寬松的氛围中愉快学习,树立信心。例如,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发现一位在课堂上性格内向的同学,十分怕羞。为此,我常常主动接近他,不断鼓励他多提问题。记得在学习《夸父逐日》时,他提出了“夸父是否聪明”的问题,引起全班学生的争议。对此,我及时表扬,使自卑的他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从此树立了学习语文的信心。正是在这种信任、宽容的心理氛围之中,学生才敢于质疑,才能够不断的主动学习、超越自我。

2. 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为了破除学生迷信书本和权威的思想,可以利用最新颖的信息,让学生明白课本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敬畏自然》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作者严春友的信息和“人与自然”的相关文章,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体会作者的观点和语言,并带头挑刺,谈自己的读后感受。接着,我就鼓励学生挑战严春友。于是,同学们深入细读文本,纷纷从语言修辞、措辞表达和逻辑思想等不同角度,有理有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看法。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怀疑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育,治学的态度和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彻底破除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思想。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三、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1.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感官促进感悟。有感才有悟,在深入感悟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积累和反复吟诵,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还需动用声音、录像、画面等手段,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来体验文章内涵。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通过绘画来比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和“夕阳”的不同,让学生找出作者写秋景的不同角度有哪些,使学生明白,由于角度不同,即使是同一季节,也会呈现不同的姿态,然后让学生回忆《秋词》一诗,使学生明白诗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 教师引领朗读感悟。感悟到的东西,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因而感悟不是教师所能替代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细心品味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感悟。如《猫》一文中“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可引导学生重读“几”“非……不可”,读出猫等老鼠的决心与耐心,表现猫的尽职尽责,读出作者爱猫之情。只有这样才能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对课文的内涵产生深刻的领悟。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同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