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构建高效课堂

2017-08-26 08:54林贤达
师道·教研 2017年8期
关键词:圆锥圆柱平行四边形

林贤达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引导学生亲历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情境教学法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构建高效课堂。

一、创设游戏情境,吸引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爱做游戏,在游戏中渗透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教师要当好"导演",设计好过程,使知识点环环相扣,诱导学生"渐入佳境",从而吸引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让学生做开公交车游戏:先上来5个人,启动汽车,问:现在车上有几个人?(5个)。到下一站停车,又上来3个人,再开动汽车,再问:现在车上一共有几个人?(8个)。又到下一站停车,下去了4个学生,我又问:现在车上还有几个人?(4个)。这样抽象出算式5+3-4=4。游戏再现实际生活场景,学生在玩乐中已经学会新知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古人云: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小学数学课堂需要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加强相似知识之间的比较,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探究新知,运用迁移规律,促进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提出问题:这个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吗?引导学生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再问: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底=长,高=宽)

我又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谁能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

师: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h(板书)。

本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易学易记,水到渠成。

三、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实践操作能让学生积累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性质和规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创设操作情境,提供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看、摸、折、拼、剪、补、比、量等实践操作,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又如:在教《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我先给每个学习小组送上一大袋“礼物”(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还有沙子),学生很好奇,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我先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V=Sh(板书);接着,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比一比圆柱和圆锥的底是不是相等?高是不是相等?并且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探讨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间的关系,学生个个摩拳擦掌,兴趣高涨。学生们认真地比较着,探讨着,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即:圆锥的体积:V=1/3Sh(板书)。至此,“等底等高”这个重要条件,学生们已经牢牢地记住了。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总之,学生不是学习机,其学习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情感,或快乐、或低落,或积极、或消极,或兴趣盎然、或意兴阑珊。学生在学习中所携带的情感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教学情境的设计,通过情境将学生的情感引导到利于学习的正面、积极、活跃的方向上,提高學习的效率。创设教学情境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一种手段,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给学生心理上留下悬念,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他们主动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猜你喜欢
圆锥圆柱平行四边形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