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上的隐性管理

2017-08-26 10:13许燕莉
师道·教研 2017年8期
关键词:隐性音乐环境

许燕莉

音乐教育是一门愉悦教育,它强调让学生在“乐”中学,在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上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然而这种愉悦教育在课堂上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一是课堂学习效率问题;二是课堂纪律调控问题。加之音乐考试的方法较简单,从而导致学生无心学习,造成课堂纪律松散、难以管理的现象。

一、隐性管理及其积极影响

隐性管理是指教师依据课时计划进行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之外的间接影响学生心理状态和行为的种种控制方式。

音乐课堂教学的隐性管理,主要是讲教师运用情感、动作、语气、视觉、听觉和环境等无形的因素来调控和影响课堂教学,潜在地纠正课堂上出现的各种偏离现象,防止教学过程的断续和语言信息传递的中断,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它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定的课堂环境采取形式多样的管理,避免了“一人害病,全班吃药”的现象和浪费时间的弊端,从而提高课堂管理和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同一种方法如果经常用在同一个学生身上,很有可能会引起该学生的反感,所以要求教师“明察秋毫”,认真观察和把握每个学生的课堂反应与心理,及时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管理。

隐性管理没有显性管理的声色俱厉和约束惩戒,更注重心灵间的默默交流和信任承诺,学生对课堂的管理没有了逆反心理,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管理,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为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不但如此,隐性管理把管理嵌入教学环节中,有效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避免了耽误教师和学生的时间,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保障。隐性管理还具有“三性”:一为灵活性,教师充分利用自已的动作、情感、视觉和环境渲染的变化来渗透教学课堂。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特定的课堂环境进行灵活多样的方法来管理。二是高效性,针对具体的某个不遵守课堂规则的学生进行管理而不打断课堂教学的效率。三是艺术性,教师必须具有“大将风度”,及时、适度,有效对学生进行调控,教师还要掌握各种教学方法,观察和把握每个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给予适当的管理,做到严格要求、尊重爱护学生,促使教学顺利完成。

由此可见,隐性管理比显性管理具有较大的优势,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该忽视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管理。

二、隐性管理方法的运用

首先要以好的师生感情为基础。感情就像建房一样,只有地基起好了,房子才能更好的向上盖。教师首先要做到让学生信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很重要的,信任能给人一种安全感,只有信任了对方,才能把自己心里真正的感受说出来,这样才有助于情感的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也是促进师生情感交流的好方法。学会倾听是人与人交流的首要条件,是交流的开始。

其次,当感情的基础打好后,教师平时应多用些暗示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你的意思,讓他们对你的行为动作养成一种习惯,这样很自然地,师生之间就形成一种默契感。微笑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可以缓解不安、化解诸多矛盾和误会,带来预想不到的效果,适时给学生一个微笑,可化解他们心理的障碍。因此提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坚持让微笑贯穿始终。

最后是创建和谐的授课环境。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带有幽默性的语言来诠释一些理论性的句子以调动学生的兴致,也可以用环境渲染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讲到世界的著名人物时,教师可以用“猜一猜我是谁”的方式、投影著名人物肖像,用色彩的感官来刺激学生;也可以讲一些有关人物的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用动作启示法,用手势来形容某一事物,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理论课不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使用埋伏示意法,使他们养成认真听课的好习惯。

总之音乐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和课堂环境的具体情况,灵活的选择隐性管理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课堂教学管理中,隐性管理比显性管理有着更明显的优势,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时下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用传统的显性管理显然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因此音乐教师应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隐性管理,提高教学艺术,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真正地享受到音乐艺术之美。

猜你喜欢
隐性音乐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环境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