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热情

2017-08-26 10:16柯展飞
师道·教研 2017年8期
关键词:诗化景象刘老师

柯展飞

《新课程标准》里所说的朗读,其实可以称之为“美读”,把无声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变为有声感知的情感,使学生出于口,闻于耳,感于心,进而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丰富真切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

一、书声琅琅,感悟语言

课堂上应用琅琅的读书声替代繁琐的内容分析,让儿童在“口诵心惟”中享受阅读文本的乐趣。

1. 体验性朗读,加深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把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角色,让自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理想的风筝》第六自然段,写的是刘老师在课堂上听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此并没有做太多的分析,而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刘老师,表演刘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然后,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亲切、大声说:‘好!好!”等动作、神态和语言。学生边读边表演,反复揣摩,走进了刘老师的内心世界,感悟到刘老师一言一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2. 诗歌化朗读,引发共鸣

诗的抒情性极强,饱含着丰富而强烈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把文中某些精彩或感人的语言改成诗的形式,让学生朗读,就能使学生把文章中流动着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例如,《穷人》一课,文中用了一个长句描写穷人西蒙临死前对睡在身边的孩子难以割舍的悲惨景象,读起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在指导朗读这句话时,我结合多媒体的展示,把这句话的内容采用诗化的方法,在凄凉的乐声中,一行行地出现:

头往后仰着,

冰冷发青的脸上

显出死的宁静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

像要抓住什么东西似的,

从稻草铺上

垂下来

我反复播放着凄凉的乐曲,并作了动情的导语:“在我眼里,这不是平平淡淡的一句话,而是一首饱含母爱的诗,请你们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学生随着伴奏的音乐声情并茂地读着,浓浓的母爱在学生的嘴角流淌,深深的憐悯在学生的眼角闪动。长句可以诗化、精彩的片段可以诗化,诗化的朗读指导,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引发了学生对文本的强烈共鸣,把学生带入了诗般的境界。

二、 尝试背诵,积累语言

背诵是一种记忆活动,是熟记教材的结果。教师在平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花一些时间指导学生背诵一两个精妙的句子或一个精短的片段,学生才能厚积薄发,达到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境界。

1. 连点为线记忆法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检索,而检索的关键在于建立记忆的“支撑点”。指导学生背诵文句,道理亦然。这种“支撑点”就是文段中有一定联系的几个关键词。以几个关键词为点,把这几个“点”连成一条线,串成一段话,那么学生要在课堂上背诵一段精短的话就容易多了。

2. 形象记忆法

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专家赫伯特·里德在《儿童思维发展理论初探》中说道:“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和声音来思维的。”所以,一些形象性强的精彩文段,可以通过具体化、形象化的做法来加强记忆。

三、内化积累,运用语言

每篇教材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例文。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强调,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让学生学会借鉴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得法”,努力实现课文中“例”的增值。

例如,《海上日出》第三自然段,从“形状变”“颜色变”“亮度变”“动态变”等方面写出了太阳由露头儿到完全升离海面的过程。在学生反复品读并基本能熟读成诵的情况下,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借鉴本段的好词佳句和写作方法,写一个日落的景象。学生写日落时,就会运用并巧改文中的语句,把原文“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的日出景象,改写成“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步一步地,小心往下爬”的日落景象。可见,以文为例,引导学生巧改文本语言,才能达到借鉴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

猜你喜欢
诗化景象刘老师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本”性的诗化建构与文化纠结——阿来《河上柏影》简论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幽默的刘老师
冬天的景象
黑白键
废名诗化小说的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