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汇报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2017-08-26 21:21彭文福
师道·教研 2017年8期
关键词:汇报规范思维

彭文福

一、规范程式,促成有效的汇报

1. 规范分工,明确任务

合理建立学习小组是一项“艺术工程”。一方面,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等多个方面的情况下,按照“均衡发展”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兴趣等强弱不同,合理构建能力相仿的学习小组。如不然,容易造成个别小组成为课堂霸主的现象,打击其他小组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每个学习小组的分工要相应规范和完善,也需要教师敢于“放权”。能力较强的组员可以担任组长这一个职务,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汇报,有权力分配小组成员的学习任务,其他组员分别负责记录、朗读等任务,用学习任务驱使学生开展讨论和汇报,让学生明确“汇报什么”、“怎么汇报”。

2. 规范内容,梯级提升

汇报环节中,许多学生因为能力差距,往往找不到自己的汇报项目。不知道“汇报什么”阻碍了汇报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在汇报前规范汇报的内容。汇报的内容要紧密结合预习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尽量做到内容难度要有梯级设计,从易到难,要让所有的学生有话可说,避免个别学生成为主角,从而失去了“所有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意义。这样,既照顾到学识薄弱的学生,又喂饱了能力较强的学生。

3. 规范语言,转变角色

汇报时,教师要规范学生的语言。教师在日常教学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规范用语,如“我评价,我认为”、“我欣赏”表示学生正在互相点评;“我补充”、“我不同意XX的理解,我认为”,这些语言用于表示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情况;“我纠错”、“我建议”表示学生互相纠正、提醒。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学生能够运用规范的语言开展汇报,说明他们倾听了其他同学的汇报,并沉浸于自主思维的活动中,为汇报中的“自由辩论”环节做好准备,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表现。因此,规范学生的汇报语言,有益于汇报的有效性并帮助学生逐步转变课堂中的角色。

二、提炼预习,推进高效的汇报

谈及预习,很多教师都很费脑筋,比如小学三四年级甚至更低年级的学生预习时都是照着教辅材料做批注,若要学生自主预习时便“一时不知所起”。笔者曾经看到过有的老师为了充分帮助学生落实预习,制定了一份“预习学习单”。试想,学识储备和家庭条件不一的三年级学生面对如此复杂的预习怎么能做到“自主”而不抄写教辅材料呢?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扎实地预习,一股脑地把众多项目都推给学生预习,反而事倍功半。鉴于此,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试着改变预习的方式和内容,简化预习,让学生能够有自主发挥的空间。例如,课前预习对于第一课时的学习由其重要,而第一课时的预习基本目标在于打通字词的认读、熟悉课文。因此,为了课堂的高效汇报,我们不妨尝试利用现有的智能移动端软件——QQ、微信、主题APP等开展预习,构建集体学习的空间。每个学生在家里预习时可在上述软件进行朗读汇报、听写汇报等环节,组建班级的“朗读达人榜”、“听写达人榜”,逐步落实课前预习中的字词认读和熟悉课文等环节。这样,课堂上用于交流预习字词、朗读课文的时间减少了,老师和学生可以把其他教学目标落实地更充分一些,课堂教学效率也随之提高。

三、及时生成,构建有“料”的汇报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长期引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有自主的空间。然而,有些教师却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引发了课堂无序和效率低下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倡导把课堂的主人角色还给学生,并非完全否定教师的存在意义。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放手的“度”,扮演好“穿针引线”的角色,亦即教師要学会及时地把握学生汇报时的思维导向和深度,结合教学目标强化汇报的引导。

抓住亮点,及时促使生成。汇报学习是学生思维之间的博弈战,往往也是课堂精彩之处。此时,教师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火花,结合课堂的教学目标逐步引导、深化,把学生的思维亮点放大,帮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有所生成,学有所得。

综上所述,学生开展小组汇报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小组成员走上讲台拿着预习本或者其他教学用书照本宣科地念出答案,而是一个有详密的组织、有明确的目的和有一定成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行为。因此,有效的小组汇报学习,可以围绕合理组建小组、规范汇报程序和语言、简化并提炼预习内容、加强教师引导和及时帮助学生生成并习得五个要素进行构建或评价。

猜你喜欢
汇报规范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来稿规范
防疫关隘,我向省长汇报
电视汇报片的艺术表达
我每天都得“早请示、晚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