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引导思考的艺术的探索

2017-08-26 23:14廖国亭
师道·教研 2017年8期
关键词:师生创设情感

廖国亭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最终目的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发展他们的心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知识。所谓“引导思考”就是在教学中,教师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一个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解答。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通过手动、眼看、脑想,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感觉器官,从而活跃思维,达到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以趣激思

创设问题情境的趣味性,以趣激思。学生对知识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思考、由思考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成功。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将要学习知识的背景,为学习新知作了准备,进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在思考中感受思维的美,在探索解决问题中体验快乐,从而获得最佳效益。

借助教学媒体的趣味性,以趣激思。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静止的东西变成活动的东西,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刺激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新奇的快感,唤起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此外,一个真实生动的故事、一句幽默风趣的话语、一段充满诱惑的悬念、一曲宛转动听的乐章……都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感悟,从而学有所趣、学有所思。

二、设疑巧问,以疑促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首要的基本教学技能应该就是善于设疑和激疑,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从而启迪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互动的程度、效率如何,则取决于教师设疑和激疑的艺术。

在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设疑,以疑促思。学生在一些问题上往往比较粗心大意,有时对一些问题不求甚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抓住一些问题堵一堵、塞一塞,在不易产生疑问之处或容易出错之处,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样就可以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要善于创设一些争议的情景置疑激难,以疑促思。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因为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一些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观点或问题与我们争辩。面对这种情况,当教师的应感到高兴,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切不可以为对自己不尊重而泼冷水,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此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鼓励其他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有创见的及时给予表扬。如教学完《开国大典》一文时,有学生发问:课文中写到了毛主席出现在天安门城楼时,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文中的‘投向怎么不用‘朝向呢?我先让学生比较讨论,然后因势利导:“投向”一词更能表达人民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迫切希望见到人民的领袖的喜悦心情。接着我又不失时机地激励说:“学习上就应该这样勤于思考,大胆质疑,你的头脑就会变得更加聪明。”学生得到鼓励后,兴趣更浓厚。

三、情感交流,以情引思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师生在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人际过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积极的情感体验往往能驱使人们在积极的行动中增强思维的活动。为此,教师不仅要在认识上引导学生展开充分思维,而且要及时抓住学生情感的共振点,并以鼓励、扶持、肯定的积极态度去调动学生,用以激其情、集其神、促其思,即所谓以情热情,以情引思。

师生情感的交流的重要手段是语言,不同的语言形式能表达不同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句真情的问好、亲切的语言、热情的鼓励、风趣的幽默,使学生如沐春风,一个赞美的手势、会心的微笑、示意的眼神、赞许的点头,也能使“心有灵犀一点通”,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使师生的思维产生有效的“共振”,并肩站在对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前沿”。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更是学生沐浴教育爱的过程。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情入手,以情換情,努力做到台上、台下水乳交融,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猜你喜欢
师生创设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情感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