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教学艺术探究

2017-08-26 07:02陈锦花
师道·教研 2017年8期
关键词:诗意语文课堂美的

陈锦花

诗意,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它是人的文化修养的独特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反观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常常是教师的理性分析代替了學生的直观感悟,使一篇篇美文味同嚼蜡,美感全无。这种急功近利的硬性灌输,使语文丰富的人文性和审美熏陶功能消失殆尽,原本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变得死水一潭。那么,怎样才能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钻研教材,发现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作品文质兼美。作为课堂上美的使者——教师,自身首先要具有丰厚的底蕴,具有发现美、欣赏美的素养,才能与孩子一起感悟美、创造美,才能独具慧眼,深入地挖掘出作品中的美:语言文字的遣词造句美,布局谋篇的结构美,文字背后的意境美以及标点符号的神奇美。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教师沉下心来,反复品词析句,抓住了一个极不起眼的“秀”字展开课堂教学,引领学生从赏析“外秀”到剖析“内秀”,由白杨联系到新疆建设者,这样,由外到内,由物及人,层层内化,步步提升,感受到白杨的品格美,新疆建设者的心灵美。教师只有静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从作者、编者、读者、执教者的角度多方位、立体地解读文本,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美,而这是追寻诗意课堂的基础。

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创设情境,诱发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感知一个特定对象时,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就越全面,越深刻。通过多媒体,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景,利用音乐的抒情性,语言的感染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心与心交流,渲染出一种诗意的氛围,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如课文《识字5》:“沙滩 贝壳 脚丫∕海风 海鸥 浪花∕珍珠 鱼虾 海带∕港湾 渔船 晚霞”,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夕阳西下,孩子们光着小脚丫,欢笑着涌向软绵绵的沙滩,渔船满载着珍珠、鱼虾和海带,停泊在宁静的港湾,只留下远处天边,一抹绚丽的晚霞……教师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化干瘪、枯燥的文字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给学生以美的启迪,情的熏陶。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精美的过渡语、小结语、朗读前的铺垫语不断地去浸润、感化学生。

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情境对话,感悟美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课堂上,我们应通过情境对话触发学生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和认知的融合,使他们不仅领会到蕴涵在语言中的丰富思想,而且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妙。

课堂上,老师应创设一种心灵交会的美好情境,构成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几个层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对话式”的语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并引发情感的共鸣,在情境中感悟美。如教学《秋天》一课,在充分品读感悟落叶的句子后,师问:小鱼你游过来干什么?小蚂蚁,你在运动场上干什么?小燕子,你要飞往哪里?课堂上妙趣横生:把落叶当作伞,把落叶当运动场,在上面跑步、跳远,把落叶当电报等。在情境对话中感受动物的灵性,学生与动物融为一体,老师与学生融在一起,学生的心灵受到一种诗一般的陶醉与幸福。

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深化拓展,提升美

语文教师应巧妙发掘文本丰厚的内涵和意蕴,让课堂弥散出一种诗意的魅力,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秋天的怀念》一文,“好好儿活”这句话看似质朴平淡,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怎样才算“好好儿活”呢?学生纷纷欲言。这时,老师出示文本中描写“北海之菊”的一段话“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由菊花想人,让学生谈谈对“好好儿活”的理解。此时学生的体验就不再停留在浅表的层次,学生谈到要活得从容,活得有尊严,活得有滋味,活出意义与价值,等等,然后让学生把体会到的送到“我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中,一遍遍地读,感受不同的人生美丽……在深化拓展中帮助学生感受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内涵,提升了生命之美。

诗意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情景交融,春雨缠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的智力发展。”诗意语文,让语文课堂弥漫出诗的芳香,涌动着诗的灵性,弹奏出诗的旋律,演绎着诗意的美丽。

猜你喜欢
诗意语文课堂美的
诗意地栖居
好美的雾
被耽搁的诗意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