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激励式评价机制调动高中文科生政治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2017-08-26 07:04陈肖微
师道·教研 2017年8期
关键词:机制情感政治

陈肖微

在文科生中,部分学生因为喜欢历史、地理而报文综,部分学生因为理科学不好而选择了文综。对于后者,他们缺乏政治学习热情,对文科的学习投入不够。因此,运用激励式评价机制,可调动文科生的政治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激励式评价机制要坚持全面性原则

《新课标》确立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突显出行为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明显指向性。但在教师的具体操作中,却出现了知识本位倾向:只关注对政治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政治素养的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完善三维目标的评价机制。关注“双基”评价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探究过程、努力程度、能力提升的评价,还要重视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形成情况的评价。

二、激励式评价机制要坚持普及性原则

如果教师只对优生表现出关注和兴趣,对其他学生视而不见,那他们也会忽视政治科目。此外,以往政治学科把考试分数作为评判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样会给全体学生在心理上带来焦虑不安。成绩越差,对此越无信心,惧恐感越发厉害,长期以往便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落实普及性、尊重差异性。学习优等生要鼓励,学习中等生要帮助、学困生更需要关怀和激励。对学习兴趣不高、自信心不足、自觉性不够、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欠账太多的弱势团体,我们更需要关注,长期帮助以及适时激励。在课堂学习的评价过程中,除要及时了解他们心态、感受及知识掌握程度,还应该多留给这些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表达观点的机会。

三、激励式评价机制要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的学业评价方式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法都可大胆尝试。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特点运用本土资源,创新评价方式。

1. 利用教材资源,开展多样式活动进行评价

利用教材中的资源,要在教学活动和激励评价的契合点上做文章。在政治教材上,名言、哲理、诗句不计其数,生活事例、伟人故事、感人画面、经典寓言数不胜数,寓意漫画、图例数据、真实照片应有尽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育素材,除了进行知识性分析外,还可进行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讨论、辩论、竞赛、角色扮演、情景再现、人物访谈、模拟法庭、模拟听证会等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从而创设一个个鲜活的评价场景。在这过程中,学生受到多方面的熏陶和训练,知识、能力、情感自然流露,教师可以从中观察、提取有效信息,从而对学生政治学习的兴趣、注意力、主动性、语言交际、合作意识、动手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作出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

2. 运用温馨鼓励的过程性话语式评价

在高考指挥棒下,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就是成绩、排名。单一的结果性分数评价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大部分學生在一次次的挫折中失去信心,开始逃避学习,甚至产生了敌对情绪。其实,我们更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包括:独立学习能力、在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完成作业能力、做好学习准备能力、参与课堂活动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等。在对这些能力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的应是学生在每种能力获得或提高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学习主动性、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素质。

3. 运用激励卡、目标卡,对学生进行激励式的评价

激励卡、目标卡评价机制的实施,为张扬学生个性,培养自主精神,激发兴趣,提供了多层次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健康成长。

四、激励式评价机制要坚持评价主体多元性

以往的政治学科评价机制以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将学生作为客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受评地位,有违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学生对评价易产生消极态度,评价的主客体间处于矛盾对立的状态。因此,教师因采取多元主体的评价方式。首先,将学生划分为6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自评。其次,设置小组之间的互评。这一方面有利于小组内部形成相互帮助、扶持、合作的共进学风,另一方面有利于小组间良性竞争,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进步。最后,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不再扮演评价的主体的角色,而是其中的参与者。

猜你喜欢
机制情感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