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一字之妙

2017-08-26 07:10张统飞
师道·教研 2017年8期
关键词:杰克逊老舍大叔

张统飞

我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发现文中常有一些看似平常,实则蕴藉极深的字眼。这些字眼,犹如一口富含精神与意味的文字泉眼,又如划过浩瀚星空的流星,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沉醉其中,细细品来,发现这些灿若珠玑的文字,不仅会说话,有表情,还有颜色、味道和温度……

一、文字的体温——“蹭”出脉脉温情

就理解而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藏的内涵是核心,没有对词语精准、深刻的理解,学生就不可能深入到语言文字的内部,去领略课文深藏的韵味和情感。我在教老舍先生的《猫》时,发现有些学生认为大猫性格古怪,小猫活泼可爱,由此得出老舍先生喜欢小猫,不喜欢大猫的结论,学生的这一感受明显有悖于作者写猫的初衷,我没有简单生硬地去否定,而是带领学生再次细读文本: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抓住“蹭”字进行体悟:怎样是蹭?蹭蹭你的同桌,说说感受。学生通过做动作,理解了“蹭”是亲热地,轻轻摩擦的意思,再让学生联系生活:你什么情况下蹭过谁?(如做错事向妈妈撒娇等),这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到了“蹭”这个动作,蕴涵着浓烈的亲热与喜爱。

“蹭”字这一微妙、隐秘的表达,营造出一份人与猫的脉脉温情。细细咀嚼,“蹭”字统一了猫古怪性格的矛盾与冲突,也让学生在比较和品悟中,触摸到了作者正话反说的情感脉络,深切地感受到老舍先生的语言情味。

二、文字的厚度——丰满人物形象

阅读教学中要抓的汉字,不一定是生字新词,而应该是阅读教学中的核心字,关键词。对这些字词进行细品,对整篇文章的把握,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如我在教学《尊严》一课时,发现第四段中的两个“蹲”字大有嚼头,(原文:思量片刻后,杰克逊大叔说:“小伙子,你愿意为我捶捶背吗?”说着就蹲在这个年轻人跟前。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抛出问题:杰克逊大叔为什么不舒服地坐着让年轻人捶背,而选择“蹲”着?年轻人已经疲惫不堪,为什么也“蹲”着呢?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表演这一片段,学生在表演“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他们对彼此的“尊重、敬重”。 两个“蹲”字,还点燃了学生积累名言的热情,“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也使哈默自尊、感恩的形象更加清晰;杰克逊大叔善良、懂得尊重别人的形象更加丰满。尤为可喜的是,学生对课文为何以“尊严”为题的理解呈破竹之势。

对“蹲”一字的推敲,使文字由单薄变得厚实,使文本内涵由抽象变得具体可感,而学生在文字中畅游后体悟到的情感,如同深扎在泥土中饱经岁月风霜的青松,愈发显得苍翠挺拔。

三、文字的气韵——“摇”落一地的思辩

美文《桂花雨》里的桂花香飘十里……而“摇花乐” 的独特体验,更是让学生们回味无穷,浮想联翩。

课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提及杭州的桂花,讲“我”常到那儿去赏花,也常带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抓住“都是桂花,为何母亲却觉得家乡的桂花更香?”这一问题,给学生制造了思维上的矛盾冲突,当学生“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时,适时抓住“摇”字进行品读:“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呢,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來的香味就差多了”,读这几遍后,有学生作恍然大悟状:原来杭州的桂花是捡的,没有摇下来的香味浓啊。马上有学生表示反对:“课文中并没有说在杭州时送给母亲的花是捡的,也有摇下来的可能啊”;“就是,虽然杭州是风景名胜之地,但只说桂花树是在一座小山上,没说那里是风景区,那就有可能是作者摇下来的”;“不可能摇,因为课文说那是“赏花”之处,如果摇花就显得太没公德心了”;“作者能写出这么美的课文,说明作者是一个挺有素质的人,有素质的人怎么可能做这樣没素质的事,所以只能是捡拾的”……一时间,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学生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课堂上“硝烟四起”。学生能深入文本,积极思维,生成了这节课的意外之喜,让课堂久久地浸润在浓郁而悠长的香气里。

有了上述的自主思辩,学生对理解母亲的话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原来,我们是用嗅觉来分辨香味的,而母亲却是用心,带着思乡之情去判断的。正所谓月是故乡明啊。没想到一个简单的“摇”字,竟摇出了一堂花香四溢的“思辩乐”。

猜你喜欢
杰克逊老舍大叔
北平的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失眠的熊大叔
迈克尔·杰克逊的粉丝共同“拯救世界”
嗨歌大叔
伊恩·杰克逊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梨大叔说错了
杰克逊电影海报公布
世界感慨杰克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