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重度智障新班级管理

2017-08-26 07:20黄石拨
师道·教研 2017年8期
关键词:智障儿童家长

黄石拨

智障儿童整体存在认识水平低,语言能力发展较差,口语表达模糊、不清楚,学习持续性较短,记忆力较弱,学习缺少动机,是非观念模糊,自我意识发展缓慢,个性发展不成熟,高级情感的形成和发展比正常儿童迟缓得多,自我情感控制能力特别弱,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作为智障学生班主任,对于新入学的新生情况了解几乎是“零”,怎样带领自己班上的团队一起落实,并开展好个别化这一教育教学工作?

记录孩子第一手资料

由于开始新的学生来到一个新班级,我们对学生的情况了解的不多,只有一张极为简单的报名表,没办法确定孩子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于是利用开学第一周的情况摸排、实时记录,掌握第一手资料。

落实家访工作,家访本来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工作,但怎么家访?访什么?那就需要汇集全部教学本班的教师,开展专题讨论,拟定家访的时间,家访的内容,访问时迫切需要了解的情况以及注意事项等。因为它可以让你了解孩子在家时的另一方面,以及他个人所出入的社区环境,家里的结构,可利用的教育教学空间等一系列的可供教育服务的信息。

抓住机会释读孩子的心理

例如,对于喜欢用手摸对方的脸这种情况,一开始发现的情况比较严重,跟谁在一起都是喜欢用手摸对方的脸,而当妈妈的也不在意,只是简单制止,说声不可以了事,然而对于自闭症的孩子来说,没有语言基础,对于语言的接受与理解真的是非常缺乏与不明,这样一来他只会觉得好玩,心里觉得我用手摸别人,妈妈就会跟我玩放手游戏,耳朵回响着“不—可以”。根本就不能够制止继续发生。怎么办?经过观察,他应该是想跟人家互动,只是家长没有理会他的意愿,不知道他的目的,或者是有什么的行为功能,更没有进行合理的处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伸手过来摸我的时候我马上用手跟他握手,并且大声跟他说“你好”“好朋友、握握手”结果发现他特别开心,很有满足感,于是我知道了,他其实就是想跟人家来一个互动,只是不会口语表达,而手势的方位又不对罢了。接下来的时间当他每一次伸手的时候,我都是同样的方式处理,并且将此方式告诉他身边的老师、家长等。并且更多的让别人主动在其伸手前直接跟他握手说“你好!”在课堂中我们也学习唱游《你好!》,在多方位的介入之后现在摸人家的脸的情况没有了。也有效地提升了孩子社交能力的一种表现,会跟人家“握手”。

细心關怀,赢得他们的信任

智障儿童很单纯,自尊心很强,容易自卑,缺乏自信、胆怯,特别是带有自闭症的智障学生和一些新到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孩子,对老师还存在有戒备的心理。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却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因此,需要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掘和肯定,让全体的学生一起参与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让他们承担某一方面力所能及的工作,在活动过程中帮助他们克服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面对他们难免的犯错,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见,正面疏导,切忌动不动当众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特别对于本身存在自闭的学生,就更加需要理解。教师的诚心还应表现在信任你的学生,委以实际任务,实践证明,这种委以任务的方法不失为转化特别学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建立课堂常规

让智障孩子建立课堂常规,充分的发挥协同教学的作用,将孩子的各项活动实施“结构化”,每天、每节课的学习任务都“固定”下来,开展针对性训练,形成一种常规。慢慢的在老师的提醒之下越来越有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一节课的时间里孩子们不会随意乱跑,课后乱跑情况也在老师的监督下越来越少,逐步建立起相对平稳的课堂秩序。

规范行为,培养习惯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的缺陷,限制了活动个性的发展,很难形成正确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观念,行为不易受理性的约束和调节。所以,只有结合日常生活加强养成教育,授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知道智障儿童的行为过程通常都缺乏必要的灵活性,所以,要改变原来所形成的行为方式比建立新的方式困难得多。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弱智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家乌中斯基讲过:“道德不是口头禅,而是包含在使各个方面儿童参加的,并随时随地透到他们的心灵深处的生活本质。”因而,我们对智障儿童的品质教育中既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又注意从他们的一言一行抓起,从基本的文明言行规范开始灌输与训练。对低年级的学生教练结合,重点是进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讲究卫生的教育。进行诚实、尊师、爱集体、爱劳动的教育。在他们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关心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增强是非观念等。在方法上,我们从具体的生活细节开始,如怎样站、坐、走,怎样上下楼梯,怎样听课、发言,如何进办公室,上学离家、放学回家如何向长辈打招呼,怎样去做客,怎样待客,如何使用礼貌用语等。让孩子们明白可以怎样做,应该怎样做,晓之以理,付之以行。

家校合力沟通,形成共识

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上下篇,彼此相互影响、不可以分离的,尤其在对智障孩子的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家长对于特殊教育认识都是比较不足,对于如何教育好自己家里的特殊儿童等专业知识更是知之甚少。为了帮助家长提高认识,改善家庭的教育环境及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能与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我们给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讲座,提供家教咨询服务,分享教育学、心理学、病理学、护理学、行为问题的干预等有关知识,给家长补充一系列的理论知识;同时,我们组织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听课,组织开展一系列的亲子活动,让家长直观的了解我们学校教育的形式,直接参与教育孩子的队伍中来,促使家长由学校教育的旁观者变为协作者,对其在家里原来教育孩子的一些不合适的方法进行修正,形成共识。

总的来说,智障儿童的德育工作,是个塑造人的灵魂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它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经常性、长期性、艰巨性,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促使他们向更多的方面发展,产生教育的整体效益。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行为问题的现状与干预研究——基于积极行为支持理论”的成果,立项批准号:2016JKDY40)

猜你喜欢
智障儿童家长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