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古歌谣教育警示功能的表现形式分析

2017-09-14 19:03毛志强张明霞杨德辉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先民傣族歌谣

毛志强+张明霞+杨德辉

傣族古歌谣是傣族人民长期社会生活实践的集体智慧结晶。傣族人民以傣族古歌谣为媒介形成了一套规范调节自身生产、生活及思想行为的评价规范体系,而教育警示是傣族古歌谣发挥自身规范作用的重要方面之一。傣族古歌谣中有关于自然灾难、疾病瘟疫、生活中的“苦”、行为中的“恶”的记录,傣族古歌谣的警示功能总是通过鞭策与讴歌的形式发挥出来起到道德教化作用,而傣族古歌谣在人才培育中的教育警示功能主要通过寓教于乐的道德之教和仪式的集中之教,发挥作用。

傣族古歌谣人才培育警示傣族古歌谣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实践过程中民族智慧的结晶。傣族人民以傣族古歌谣为媒介逐渐形成了用以调节人民生产、生活及其思想行为的评价与规范体系。傣族伦理传统教育以古歌谣为载体展示了一种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教育形式。依据教育的内涵,我们将教育功能理解为社会活动对个体发展和群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傣族古歌谣在人才培育中的教育功能之一就是教育警示功能。傣族古歌谣是傣族先民在各个时期口头即兴集体创作的诗歌总集,傣族古歌谣包括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情歌、习俗歌、祝福歌和儿歌等,以歌谣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劳动、爱情、婚姻、道德及理想的理解,这其中有很多警示性教育的记录。本文围绕着傣族古歌谣的警示功能,分析其可操作性价值,探讨其对人才培育的启示作用。

一、傣族古歌谣的警示内容

傣族古歌谣具有警示功能,本文根据警示内容的不同,将其分为对自然灾难的警示、对疾病瘟疫的警示、生活中“苦”的警示及行为上“恶”的警示。

(一)关于自然灾难的警示

在傣族古歌谣中有很多反映傣族先民对远古时期大自然给人类造成的灾难与困苦的回忆记录。如《洪水泛澜》《大火烧天》《地裂了山崩了》等歌谣中唱道:“岩石被冲散,大树被冲倒,森林被淹没”,“只有一座高山,山顶露出水面,跑上山顶的人,才留下一条命,跑不脱的人和畜,一齐死在大水里”,“水中的大蛇,水中的大鱼,见到水面漂着的尸体,张嘴就来吞,咬断头,咬断脚,天下一片臭腥腥”,“又是一百天,大水才退走,高山变成平地,平地变成河滩,人类遭浩劫,活下的不多”,“人跑不过火,烧死很多,烧烂皮,烧碎骨。死者像焦炭”,“可怜人类啊,几乎要绝灭”,“古人历史上,两次遭悲惨,一次火烧天,一次水泛滥,后人不忘记,永远记心间。”这反映在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深痛的灾难面前,傣族先民仍能以勇敢的精神探索征服自然的方法,并保有积极乐观和不服输的精神与态度。

傣族先民在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形成了对生命与自然充满敬畏的传统生态观。首先,这种生态觀的形成与傣族信仰宗教密不可分,佛教中宣扬“不杀生、众生平等”,原始宗教“万物有灵”的观念——自然万物与人类是平等的,具有生命、灵性及喜怒哀乐等情感因素。这些促成傣族人民对自然与生命敬畏与尊重的价值判断及行为取向。如傣族古歌谣《小斑鸠》中“树欢花怒笑,雨落淋年头。”在这里自然界的万物与人一样是有情感的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和谐相处、密不可分的平等关系。如傣族古歌谣中就有:“没有森林就没有水, 没有水就没有田, 没有田就没有粮,没有粮就没有人的生命。”这样的表达,反映出傣族人民总结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与经验判断。其次,傣族人民形成了通过一系列禁忌建立起来的惩罚体系和对自然生命的责任体系。因为对大自然及生命充满敬畏才衍生出对自然及生命的感恩意识。傣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敬畏与崇拜天、山、水、地、谷物、树、牛等。如傣族古歌谣《拴牛魂歌》中就突出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牛的敬畏与热爱:“六月天气热/不能让蚊虫咬你/七月雨水多/不能让蚂蟥咬你/清水在田边/主人牵你去/让你吃个饱/青草在远方/主人去割来/让你吃个饱。”在《叫谷魂》中表达了傣家人民对谷物的感激之情:“三月你要在谷仓里/九月你要在田里/我们人类不会忘记你的伟大恩德/谷神啊/我们的恩人/你赐给我们颗粒饱满的饭谷和糯谷/众人吃了对你崇敬无比/永远不忘你的恩德。”这都表现出傣族先民在向自然万物索取的同时,心存感恩,通过歌谣的形式为自己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说明。为了善待自然,防止得罪自然,傣族先民确立了很多禁忌。如禁止砍伐树木,禁止污染水源,禁止亵渎山神等等。最后,傣族人家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恩意识也转化为对人本身言行的教化。傣族人民敬畏与感恩自然与生命源于他们认为,一方面自然能够佑护傣族人民;另一方面自然也能够给傣族人民傣族灾难和祸患,而是福是祸的关键在于人民怎样对待自然——善待自然,有福报;虐待自然,有灾难。

(二)关于疾病瘟疫的警示

在傣族古籍中有关于“大瘟疫”记录,这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中关于史前瘟疫大灾难的唯一记录。在《谈寨神勐神的由来》中,记录了“大瘟疫”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大约是沙罗和桑木底之后的年代,这一时代与青海喇家村古城被毁和摩亨佐达罗城应同属一个时期。“大瘟疫”的记载旨在提醒后人在疫病面前不可掉以轻心,因为通过史前时期“大瘟疫”的描述和记录,表明人类所遭受致命性的“史前大灾难”就包括“大瘟疫”。在《谈寨神勐神的由来》中写道:“难以想象,如果没有‘社曼社勐(寨神地方神),傣族先民们是不可能团结一致打败‘批哈龙(瘟疫)‘裴烂戛(火灾)和‘湳吞勐(水患)的灾难。”

(三)关于生活中“苦”的警示

在《傣族古歌谣》中比较频繁地阐述了傣族先民对人世间所遭受苦难与痛楚的最初记忆,较多地记录着先民以各种苦难为参照系的生存窘境。如《虎咬人》《大火烧天》《哭哀歌》《洪水泛滥》等记载了傣族先民对痛苦的体验。傣族对“苦”的理解深受南传佛教的影响,因此将“苦”理解为人生的本质,认为人所面对的一切皆为“苦”。这是傣族先民对人类社会生活与实践所体悟出来的一种基本价值判断。如《教导儿孙》中道出:“破衣烂裳也苦,借钱无钱还也苦,找不到爱人也苦,出门被人甩也苦,想得到而得不到也苦,得到又失去也苦,有病无人看望也苦,伤心没有人安慰也苦,被人欺也苦,买卖赔钱也苦,借钱利息高也苦,亲戚不和睦也苦,灾难降临也苦。”正是对人间各色“苦”的体悟,才有了对幸福的珍惜和感恩,傣族古歌谣中有“幸福别忘苦,砍树别忘斧”的表达,道出了傣族先民对于苦难与幸福的认知——避免苦难,获得幸福。endprint

(四)关于行为上“恶”的警示

傣族先民相信道德修为的程度与幸福获取的多少是成正比的关系。因此在傣族古歌谣中有“行善积福,作恶得报;积集罪恶,带来痛苦;不做坏事,带来快乐”的说法。在《为什么谷子那么小粒》和《尝新节的》等旨在告诫人们奢华消费导致浪费,进而导致生态灾难,没有福报。在《毁灭森林,宫殿倒塌》中记载了因为无节制的砍伐森林,导致狂风肆虐,进而导致宫殿倒塌。由此傣族先民得出了“毁林自毁勐”的经验教训。由此可见傣族先民把作恶与福德的获得联系在一起,认为两者之间具有相互转化的因果联系,相信只有行善积德的人才能获得福乐;而作恶会使人遭受无尽的苦痛,人为善为恶最终都会在人的身上得到应有的报应——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以此警示人们只有远离恶,多积善,才能保全幸福。

二、傣族古歌谣教育警示功能的表现形式

傣族古歌谣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在嬉笑怒骂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化作用,发挥了警示功能。现实生活中道德教化总是通过鞭策与讴歌的形式发挥出来,而警示功能的发挥也是通过歌颂或者鞭挞的形式呈现出来。具体地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一)傣族古歌谣的警示功能通过寓教于乐的道德之教发挥作用

傣族古歌谣一般是通过赞哈(傣族歌谣的歌唱者)的歌唱使其流传,傣族谚语中有“没有赞哈,就如吃饭没盐巴”的说法。由此可见,赞哈在傣族人民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到隐形道德教化的作用。傣族赞哈,一般都是懂得傣族文字,精通傣族本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及习俗,并曾做过长期的佛爷或者和尚。这些人还俗之后,经过拜师,老赞哈成为有名的赞哈。赞哈都有唱本,唱本中记录着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傣族神话;第二是傣族社会、历史、文学及宗教等方面的故事;第三是颂歌、祝词、警示良言、寓言教义以及天文地理等。我们从傣族赞哈唱本中所涵盖的内容就可以看出:赞哈是傣族社会的全百科。傣族赞哈就是通过传唱自己的唱本,在寓教于乐中传承傣族的历史与文化,在细雨润无声中起到了隐形的道德教化作用。

目前,增强人才培育的效果是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点,而高校如何在人才培育中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是高校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高校思想政治課是否可以借助傣族古歌谣的形式“盛装”开课,打破以往传统课题的授课形式。教师在传统的思政课上要求在一节课或者两节课的时间内讲完一个章节的内容。我们是否可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涉及到文化方面的内容建设成几个板块,其中一个板块就是傣族古歌谣,对傣族古歌谣全面进行介绍,并教会大家传唱傣族古歌谣;并把傣族古歌谣这一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肢解为若干个符合大学生阅读习惯的知识点和兴趣点,每一个知识点配以对应的文稿、15分钟的小视频及课件资料。并把这些资料上传至学校的网站便于大家课下学习,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的形式,这样就形成了课上与课下的两位一体的结合,让学生更加易于受和认同,实现寓教于乐的道德教化作用。寓教于乐的道德之教,使学生们在隐性教育中接受道德规范,并按照道德规范生活。

(二)傣族古歌谣的警示功能通过仪式的集中之教发挥作用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佛教的少数民族,而佛教的节日及其举办的活动正是傣族人民集中接受傣族传统道德教化的绝佳时机。从年头到年末,傣族佛教节日贯彻于始终,如“做帕戛”“献经节”“白牛”“关门节”“开门节”“浴佛节”“豪干节”“祭佛塔”“赕白象”“烧白柴”等。这些庆祝活动中,傣族赞哈传唱傣族古歌谣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傣族正是通过这些宗教节日及其举办的庆祝活动对傣族赞哈对傣族人民进行集中之教,这种集中之教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制度化、经常化、习惯化的集中教育。傣族人民在佛教仪式活动中主动自觉地接受宗教道德教育的熏陶,成为其道德行为规范,促成傣族和谐有序的社会风尚。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能够借鉴傣族这种集中之教的形式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育中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课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专属网路平台,这个平台不是强制大学生观看和学习,参与这个平台的老师应该成为致力于与大学生分享心得、思想、展望、进步的灵魂导师。这个平台可以形式多样,可以为涵盖线上与线下:线下活动到线上互动,并将线下的现场活动(演讲、沙龙等)精心制作成微课的形式,推送到线上,这样就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多种选择方式;这种形式结合了同学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内容涉及多个方面:结合目前国内外的大事展开讨论;紧密结合国情党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青年的困惑迷茫进行“三观”的教育等,通过定期的线下活动和线上推送实现集中之教。

参考文献:

[1]岩温扁,岩林译.傣族古歌谣[M].昆明: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0.25.

[2]玉康.西双版纳傣族生活习惯与传统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166.

[3]岩峰,王松.傣族文学简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124-125.

[4]刀承华,蔡荣男.傣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155.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傣族古歌谣在人才培育中的教育价值研究》(项目编号:BD15004)的阶段性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先民傣族歌谣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甜甜的歌谣
Splash Water for Happiness 泼水迎新年
捉蛐蛐儿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别样的风情
西双版纳州傣医常用姜科植物
读歌谣画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