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医院60例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2017-09-20 06:16庞辉王小影李倩倩张艺群张健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年4期
关键词:血液制品溶血性回顾性

庞辉 王小影 李倩倩 张艺群 张健

某医院60例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庞辉 王小影 李倩倩 张艺群 张健

目的 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类型,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方法 对本院近几年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及各种血液成分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比率。结果 22 734例次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0例,发生率0.26%;输注成分以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发生率较高;红细胞悬液主要引起发热反应,血浆、血小板主要引起过敏反应。结论 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特别是把握血浆输注指征,积极开展输血新方法、新技术,做到科学、合理用血,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输血 不良反应 分析

输血是临床急救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多种疾病,输血治疗往往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输血治疗是把“双刃剑”,在发挥急救和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有时甚至非常严重,带来了一定的危险性,有时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正确认识并及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做到科学、合理用血,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临床医务人员和输血工作者都显得尤为重要[1]。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6年9月在本院输血的患者22 734例次,其中年龄最大者90岁,年龄最小者4个月。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有输血史37例(占61.7%)。女性中有妊娠史20例,占76.9%。不良反应类型:发热反应20例、过敏反应35例、其他反应5例。输注成分:红细胞31例,血浆26例,血小板3例。2 方法 按照本院输血不良反应上报制度与流程,对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由临床医师认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报送输血科,输血科到科室进行调查,由经治医师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调查登记表”,输血科会同医务科、护理部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到用血科室保存。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备案。

结 果

22 734例次输血发生不良反应60例,发生率0.26%,均为非溶血性反应。以过敏、发热为主。输注红细胞悬液以发热反应为主,输注血浆和血小板以过敏反应为主。输注各类血液制品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见表1。输注各类血液制品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例数统计见表2。

表1 输注各类血液制品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

讨 论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一段时间内,受血者发生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而由输血引起的新症状或体征。输血不良反应按起病缓急和时间先后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即输血时或输血后24 h发生的和输血后几天~几十天发生的。按主要症状与体征分为: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输血后紫癜、肺水肿、枸橼酸中毒、空气栓塞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其中以发热、过敏反应最常见[2]。

输血不良反应包括溶血性和非溶血性[3],发生率2%~10%;我院输血不良反应均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0.26%,低于此报道。分析原因可能是:(1)有些科室医师习惯输血前给予预防用药,可能掩盖了输血不良反应,与骆建华报道相符[4];(2)部分临床医生虽进行了处理,为减少“麻烦”,未及时记录并上报;(3)部分医护人员将输血反应误认为药物等其他不良反应;(4)患者发生的一些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由于出院等原因未能及时记录并上报。

此次60例输血不良反应回顾分析中有输血史的占61.7%,女性有妊娠史的占76.9%。说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输血史及妊娠史有关。

分析各类血液制品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以血浆及血小板类制品发生率较高,红细胞次之,分别为0.30%、0.28%、0.24%,与文献报道一致[4];过敏反应比率较高,其次是发热反应和其他反应,分别为58.4%、33.3%和8.3%。输注红细胞悬液以发热反应为主(17/31),输注血浆与血小板以过敏反应为主(21/26、3/3),与文献报道较一致[6]。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多次接受输血或妊娠有关,其原因是患者血液中存在相应的抗白细胞抗体,当再次接受输血治疗时,激活补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白细胞溶解而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另外,在储存期间血液制品中白细胞活化产生并释放的细胞因子可导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6];输注血浆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因血浆中含有丰富的血浆蛋白抗原,多次输血后患者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易导致过敏反应[7]。输注洗涤红细胞的患者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是因为洗涤红细胞去除了≥80%的白细胞和≥98%的血浆。本组有3例血小板发生过敏反应,应与血小板制品中含有血浆有关[8]。

综上所述,输血治疗一定要做到科学、合理、安全、有效。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输血;努力做到少出血、不输血、少输血,减少浪费,使血液得以充分的利用。在最需要时将最适量的血液和血液制品给予最需要的患者。同时应积极提倡成分输血,开展自体输血、白细胞过滤术等新方法、新技术。临床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要特别关注有妊娠史、多次输血史患者的输血过程,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提高临床输血工作安全性,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所带来的危害。

表2 输注各类血液制品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例数统计(%)

1 陈小伍,于新发,田兆嵩,等.输血治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721-751.

2 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3-193.

3 古丽先.阿布拉.250例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6):722-723.

4 骆建华.成分输血不良反应药物预防必要性的对照观察[J].健康必读,2012,11(5):266.

5 蔡德康.136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顾性调查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7):857.

6 黄淑清.输血不良反应89例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13):2853.

7 邓梅英,宁芳,陈宇,等.输血不良反应178例分析[J].新医学,2009,40(10):664.

8 聂锋,丁浩然.输血不良反应71例调查与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4):401.

R457.1

A

1671-2587(2017)04-0362-02

2016-10-28)

(本文编辑:王虹)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4.015

236600 安徽省太和县人民医院输血科

庞辉(1966–),男,安徽太和人,主管检验师,主要从事临床输血工作,(Tel)18956716526(E-mail)panghuiph@163.com。

猜你喜欢
血液制品溶血性回顾性
成都地区医疗机构红细胞类及血浆类血液制品退回的现状分析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关于进一步强化以猪血为原料的饲用血液制品生产过程管控有关要求的公告
华兰生物(002007):血液制品回暖 疫苗业务有亮点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
512例老年结核病患者T-SPOT.TB结果回顾性分析
240例颅脑损伤死亡案例的回顾性研究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血袋两种放置方式的溶血性分析
骆氏肾衰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回顾性分析
养血益气胶囊联合泼尼松片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