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押病区同伴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的应用效果及价值

2017-09-29 07:59王本艳伦桂枝钟婉葵刘瑞兰
当代医学 2017年27期
关键词:负面艾滋病同伴

王本艳,伦桂枝,钟婉葵,刘瑞兰

羁押病区同伴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的应用效果及价值

王本艳,伦桂枝,钟婉葵,刘瑞兰

(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广东 东莞 523000)

目的 探讨同伴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取HlV感染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99例)和对照组(9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同伴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依从性以及负面情绪缓解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依从性为97.97%,高于对照组的9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负面情绪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护理后干预组患者负面情绪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艾滋病患者采取同伴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平稳其情绪,增强治疗信心,提高依从性。

同伴教育;心理护理干预;艾滋病;依从性;负面情绪

艾滋病在临床上属于危害性极大的传染性疾病,又被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HIV病毒引起[1]。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焦虑、孤独、厌世、抑郁、恐惧等心理,这些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患者对治疗的坚持,使得其依从性下降,最终导致治疗失败。为探讨同伴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的应用效果及价值,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羁押病区2013年3月~2016年9月收治的HlV感染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99例)和对照组(99例)。198例患者中16~20岁66例,21~30岁50例;31~40岁41例;41~50岁22例;51~65岁19例。其中干预组男55例,女44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38.35±1.54)岁,途径:异性传播39例,静脉吸毒34例,不明原因26例,合并病毒性肝炎35例,肺结核33例,真菌感染31例;对照组男56例,女43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38.45±1.47)岁,途径:异性传播40例,静脉吸毒34例,不明原因25例,合并病毒性肝炎35例,肺结核34例,真菌感染3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2011版《艾滋病诊疗指南》[2]中关于艾滋病的诊断标准;②较配合的患者;③有一定的理解和阅读能力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意识模糊或精神异常的患者;②伴有严重脑部疾病的患者。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会批准同意,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同伴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干预。①开展心理咨询,专门设立心理咨询室,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咨询,以亲切、和蔼的语言消除患者顾虑,并耐心讲解艾滋病相关知识,鼓励采取服药治疗来控制病情,树立信心,缓解其心理压力;②专职护士认真记录患者的相关资料,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倾听患者内心感受,关怀其生活状态,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增强对治疗的信心;③电话随访患者给予心理支持,告知用药的必要性和优点,讲解药物不良反应会在2周后缓解,鼓励参加社会活动,多与医生沟通,激励患者的求生意志和治疗欲望,达到提高生存质量,改善免疫功能的目的。①选取本院经过培训、且依从性较好的艾滋病患者2名作为同伴教育者,与患者深入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站在患者的角度给予关心、帮助,以自身的经历告知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乐观面对生活,减轻心理负担;②以“一对一”的形式为患者提供服务,并协助患者正确用药方式,鼓励患者按时按量服药,纠正其不良行为;③对于信心缺乏的患者,同伴教育者及时沟通,举例周围的成功案例,唤起患者对治疗的信念和对未来的希望,鼓励患者下定决心治疗;④定期随访患者服药期间的情况,定期对患者资料进行讨论、汇总及改进。

1.3 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的依从性以及负面情绪缓解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的依从性以及负面情绪缓解情况比较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依从性比较 干预组的依从性为97.98%,优于对照组的9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依从性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缓解情况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护理后干预组患者负面情绪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缓解情况比较(n)

3 讨论

艾滋病是由HIV病毒感染引起,该类病毒大量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丧失免疫功能[3]。从而使得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疾病,且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目前对于艾滋病的治疗无明确的有效方法,属于不可治愈的疾病,患者在患病后心理负担较大。临床上对于艾滋病患者采取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能够减少感染机会,延长生命[4]。但治疗时间较长使得患者难以坚持,治疗初期会因为药物不良反应、喝酒、心理障碍、工作等因素中断治疗,导致治疗难以维持。多数患者在得知自己病情后感到孤立无助,承受极大压力,不愿治疗并产生轻生的想法。艾滋病患者在治疗期间与家人交流少,生活较为孤独,加之来自社会的歧视、朋友的不理解,使得患者更容易产生消极、沮丧、抑郁等不良情绪。而同伴教育者与患者有共同语言,以一个相似经历、背景的角色与患者分享观念、信息,达到教育目标的目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缓解患者恐惧、封闭、抑郁等心理起到关键作用。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同伴教育者给予患者关怀,使其感受到温暖,为其提供情感支持,增强了患者治疗的信心。使得改变患者的自我否定态度,改善对社会、人际关系的看法,以乐观、正面的心态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5]。

本次研究中,干预组患者的依从性为97.97%,高于对照组的9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艾滋病患者行同伴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其依从性,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提高生活质量。两组患者护理前负面情绪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护理后干预组患者负面情绪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伴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帮助艾滋病患者找回自我,树立信心,改善不良情绪。

综上所述,同伴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有明显效果,能够改善患者不良情绪,鼓励患者积极面对自身疾病,配合治疗,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1] 徐六妹,吴宝红,陈素青,等.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8):587-590.

[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艾滋病诊疗指南(2011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1,29(10):629-640.

[3] 陈慧雯,谭剑明.健康宣教提升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作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5,18(5):114-115.

[4] 李玉华,孙盈红,张宏伟,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6,27(7):1195-1196.

[5] 胡霞.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性防治中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25):161-162.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7.082

猜你喜欢
负面艾滋病同伴
《 世界艾滋病日》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寻找失散的同伴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