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在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

2017-10-11 05:51
护理研究 2017年29期
关键词:患儿融合儿童

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在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

张绍彩,仇爱珍

[目的]探究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在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孤独症患儿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结构化教育,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比较两组患儿干预6个月后的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分、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分及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ATEC评分(80.31分±10.32分)及ABC评分(71.35分±9.45分)低于对照组(92.75分±12.83分,84.51分±10.03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64%)高于对照组(76.7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可有效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社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语言沟通能力,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引导式教育;融合教育;孤独症患儿;社交能力;躯体运动;生活自理;满意度

儿童孤独症是儿童早期广泛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又称孤独性障碍或自闭症,是以刻板的兴趣和行为模式为特点并具有明显的社会和沟通技能的缺陷性疾病[1]。据调查显示:全球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已超过1/100,远远高于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其中我国儿童孤独症发病率约为5.8%,并呈明显上升趋势[2]。儿童孤独症是儿童智力发育障碍的一种,其对儿童的语言、感知、情感、社会交往等诸多功能产生严重影响,使患儿的社会沟通交流和行为发生问题及障碍,给患儿父母及家庭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社会负担,影响患儿的发育成长[3]。传统的机构化教育方式强调由个体到社会的训练模式,但由于患儿的个体差异较大,其护理方法不能做到针对化、长期化,对患儿的社会能力的恢复不明显,取得的治疗效果不够明显[4]。本研究探讨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对孤独症患儿社交能力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孤独症患儿112例。纳入标准:①年龄4岁~7岁;②符合美国精神心理学会2013年第5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③经韦氏智力测试(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患儿智力商数(IQ)评分≥70,智力发育正常;④无呼吸及发音系统病变及功能障碍;⑤听力正常,无外周及中枢听力疾病及功能障碍;⑥患儿监护人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严重行为障碍的患儿,如严重缄默;②合并抽动症、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③伴有呼吸或发声系统病变,或伴有听觉障碍的患儿。将112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5.83±0.41)岁;语言交流障碍44例,智力障碍43例,多动15例,焦躁13例,行为异常21例,不与人交流32例;家长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12例,中学及中专者19例,专科及以上者25例;家长与子女关系亲近者32例,一般者21例,疏远者3例。观察组:男29例,女27例;年龄(5.68±0.55)岁;语言交流障碍45例,智力障碍40例,多动11例,焦躁16例,行为异常23例,不与人交流34例;家长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11例,中学及中专者21例,专科及以上者24例;家长与子女关系亲近者33例,一般者22例,疏远者1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患病情况、家长文化程度及与家长与子女关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儿结构化教育,根据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儿现有的技能及兴趣,有针对性地为患儿制定详细的干预计划,如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在特定的医护人员和家长的陪护下选择平衡木、脚步器等运动设施和语言、感知等社会技能的定期训练。另外,在患儿的护理过程中对其治疗情况、配合程度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并定期根据收集结果对干预方案进行调整。观察组患儿在结构化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引导教育联合融合教育,其内容如下。

1.2.1.1 医疗机构的引导教育联合融合教育 ①引导教育康复中心与幼儿园环境相融合:引导教育中心设置与正常幼儿园环境布置基本相似,引导员可穿着与教师相同的服饰,引导患儿进行幼儿园相似的游戏活动;②引导式教育与护理及家属的结合:医护人员可为患儿及家长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提升患儿参与的兴趣,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引导,增加家长与患儿间的互动。另外,家长尽可能带领患儿参加户外活动,接触不同的人和事物,可采用示范、鼓励的方式引导患儿与陌生小朋友问好、握手、交流等,培养、提高社交能力;③引导式教育与集体活动的融合:每周组织患儿进行集体活动,如集体看动画片,通过简单的动画情节引导患儿间进行感情的交流表达。

1.2.1.2 社会培训中心的引导教育联合融合教育 建立完善的社会-医疗体系,聘请专业医护人员进行社会培训机构的走访、宣教,通过简单的视频短片或幻灯片的形式,介绍引导教育联合融合教育的形式、方法及意义,并亲临社会培训中心对环境的建设及基础设施的布置进行指导,以促进治疗体系的完善。同时,督促家长带领患儿按时参加社会机构安排的课程,并鼓励患儿多与外界环境接触,以促进其社会融合性。

1.2.1.3 家庭的引导教育联合融合教育 根据患儿情况制定个性化引导方案,并对所训练的目标动作不断进行强化。以洗脸为例,先由家长对患儿进行示范并协助进行盥洗,持续一段时间后,家长可先为患儿调整好合适的水温,并鼓励其自行洗漱、擦拭等。训练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对取得的进步应给予表扬及肯定,以促进患儿心理和技能在训练中逐步进步。建立公众微信平台及QQ群,家长可根据患儿训练情况进行线上交流,及时分享经验,共同进步。建立家庭-社会医疗体系,由医务人员定期进社区进行走访,增加社区人员的互动。邀请志愿者参与融合教育,组织志愿者定期进社区与家长、患儿进行活动,如做角色扮演游戏、照顾小动物、集体活动游戏等。

1.2.2 评价方法 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对两组患儿进行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分和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分[5-6],其中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内容包括语言能力、社交能力、感觉/知觉、身体行为能力等,总分179分,其分值越高代表越严重;孤独症行为量表评分内容包括感觉、交往、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5个因子,总分156分,其分值越高代表越严重。干预6个月后调查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满意度=(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ATEC评分和ABC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ATEC评分和ABC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不断提高和我国儿童保健意识的逐渐增强,近年来儿童孤独症的诊断率不断提高。目前,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患儿围生期的高危因素、脑实质性病变、脑结构异常、遗传学因素等有关[6]。儿童孤独症患儿具有以下核心特征:①社交功能受损,孤独症患儿对外界社交刺激的敏感性及社交的回应性发生障碍,缺乏社交行为,对情感信息的处理和自身情感的表达出现障碍;②沟通交流能力受损,孤独症患儿持续存在严重的沟通和语言障碍,主要表现在语言运用及情景对话方面,词语的意思较为固定,无法使用及区分多义词;③出现刻板和重复性活动,如强迫性或异常性的关注和一致性的持续刻板运动[7]。此外,孤独症儿童多伴有智力异常、感知障碍、行为调节缺陷等相关特征[8]。目前针对儿童孤独症治疗还没有明确的方法,而大多数治疗方式仅处于尝试阶段,如结构化教育方式,可对儿童孤独症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患儿的个体性差异明显,其社会功能康复情况无法得到较好的完善,治疗结果的差异性较大[9]。本研究通过引导教育联合融合教育对儿童孤独症进行干预,使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在干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将患儿的学习、生活等社会环境融合,对孤独症的改善起到较好的作用。

引导式教育将个体化训练、集体化训练及家庭训练相结合,以娱乐性、节律性意向最大限度地激发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兴趣及参与意识,以患儿的需要为中心,循序渐进、融会贯通,使患儿恢复自主能力,完善塑造自己,促进患儿语言、认知、理解、感知能力的全面发展。融合教育通过教育体系的职能,对所有孤独症、行为障碍、社会功能障碍患儿进行康复治疗[10]。融合教育强调社会功能障碍的患儿享有平等教育的机会,使患儿进入普通教育环境,积极参与现场活动,在参与过程中产生良性互动效果,以达到社会沟通能力的恢复。引导教育联合融合教育通过医疗机构、社会培训中心及家庭三方融合,创造丰富的机体环境,充分利用环境条件,通过医疗机构的参与指导、康复机构的环境设施、家庭-社会医疗体系的建立等引导孤独症患儿主动充分融入社会,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而传统结构化教育多为被动式教育,患儿学习过程枯燥,易发生思想的僵化,缺乏空间的发展性,对社会功能的恢复效果不明显。引导教育联合融合教育运用社会化原则、环境优化原则、情感交流原则和及时反馈原则,根据病人的个体化发育状况,将交往训练、认知训练、感情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功能训练融入引导式教育,在集体参与的过程中完成训练。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强调家长的参与,使家长成为患儿训练过程中的同伴,有助于家长充分了解患儿,提高训练效果[11-12]。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儿ATEC评分及ABC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患儿孤独症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说明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通过医疗机构、社会及家庭的干预,使患儿充分融入社会,在正常的环境中通过激发性、节律性的意向引导,以集体娱乐活动和交流为融合内容,促进孤独症患儿的自我感受体验和语言表达交流,对患儿孤独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此外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对孤独症患儿的干预取得的效果满足了患儿家属的期望,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似[13]。

综上所述,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可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社交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促进了家长与患儿的交流,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1] Baio J.Prevalence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mong children aged 8 years-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onitoring network,11 site,United States,2010[J].MMWR Surveill Summ,2014,63(2):1-21.

[2] Geier DA,Kcrn JK,Geier MR.A comparison of the 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 and the 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 (CARS) for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autism[J].J Ment Health Res Intellect Disahil,2013,6(4):255-267.

[3] 李婷婷,栾俊琦.父母教养方式对孤独症患儿行为特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5,30(3):63-65.

[4] 刘超,卢斌,张瑜,等.机构结构化教育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12):1277-1281.

[5] 李瑞玲,杨晓艳,曹春红.音乐疗法结合语言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语言康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6,14(03):220-223.

[6] 梅松丽,张昭,刘鑫,等.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与癫痫共患病的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19(5):549-554.

[7] 周洋,陈一心,高润,等.听觉统合干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6,25(7):615-619.

[8] Wang M,Petrini MA.Evaluation family-centred services from parents of Chinese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ith the measure of processes of care[J].Child:Care,Health and Development,2015,41(3):408-415.

[9] 李斯昕.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教育干预康复效果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1.

[10] 周彩峰,武恒双,李雅楠,等.孤独症患儿照顾者家庭功能对积极感受的影响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2):1479-1484.

[11] 钟于玲,谢立春,陈火星.孤独症儿童家长社会支持需求与现状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6,14(1):24-27.

[12] 姜楠,李小寒,范玲.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6,30(1C):264-270.

[13] 曾海辉,林丽萍,韦晓燕,等.社会功能为主线的综合干预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5):515-520.

Application of conductive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integrated education in autism children

ZhangShaocai,QiuAi’zhen

(Xuzhou Children’s Hospital,Jiangsu 221000 China)

R473.72

B

10.3969/j.issn.1009-6493.2017.29.024

1009-6493(2017)29-3706-03

2016-09-02;

2017-09-25)

(本文编辑 崔晓芳)

徐州市科技局课题,编号:XM13B064。

张绍彩,主管护师,本科,单位:221000,徐州市儿童医院;仇爱珍单位:221000,徐州市儿童医院。

信息张绍彩,仇爱珍.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在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7,31(29):3706-3708.

猜你喜欢
患儿融合儿童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