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灵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实践应用新模式

2017-10-14 14:46史露露王冬梅
高教探索 2017年13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

史露露 王冬梅

摘要: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时,会产生心理问题,若不及时疏通就会成为心理障碍。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可运用团体心灵教育方法,以心灵垃圾回收站为实践应用模式和载体,探寻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的心理发展过程规律,从培养成熟就业心理入手,着手在大学生心理疏导过程中起到强化大学生就业意识的作用。本模式采用四个活动过程,每个过程都有针对性的主题,根据对身、心、灵三个层次的目标,从身体、情绪以及思想观念三个层面介入,通过“生理-心理-精神”的互动,利用短程化、集中化、系统化的活动过程,帮助大学生摆脱不良情绪,让其通过良性自我认知,达到心理情感平衡。这样既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又激发了他们的心理潜能。使参与的大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相同的情感体验,并通过情感共鸣,自主的产生精神领悟,形成自我认知、自我调节,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最终得到人格的发展与升华,促使他们在就业中取得成功。

关键词:团体心灵教育;就业指导;心灵垃圾回收站

伴随着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才的竞争愈发激烈,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临就业挑战和就业抉择的时候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大学生作为人的个体,在这个特定的时期内,身心成熟、自我意识增强,敢冒险但承受力低,当机遇和挑战与困难和问题并存交织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难以化解的心理问题,如果不针对性地进行疏导便会形成心理障碍。因此,就要求辅导员工作必须探寻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的心理发展过程规律,从培养成熟就业心理入手,着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强化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心灵垃圾回收站”,就是这样一种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触动大学生心灵成长和团体心灵教育的实践新模式。

一、团体心灵教育的技术特点

(一)团体心灵教育是一种无意识的教育模式

目前,辅导员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通常都是利用有意识的教育方式来实现。有意识教育过程中,易将知识与生活情境相隔离,导致情感无法深入。无意识教育包含和提倡的交流平等性、内心愉悦性等特点,相对于有意识具有更大的塑造空间,更加有利于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潜能,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帮助受教育者塑造更加完善的人格。

(二)团体心灵教育实践模式的理论基础

有的理论坚信道德教育的精神层次高于心灵教育;有的理论把人的精神境界教育与教导等同于心灵教育;有的理论结合宗教精神对人进行心灵教育,把心灵教育看做一种实践方法。分析和理解各家理论过后,本实践模式依专家樊云的理论:“心灵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培育受教育者的爱心、真心、善心的教育活动。”根据已有的理论研究方向,结合前沿教育研究的现状,把实践教育界定为心灵教育的一种基础功能,通过探究人的本质、寻找人的价值,成为一种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思想境界的教育活动。心灵教育具有无意识性、反思性、养成性,“心灵垃圾回收站”,就是这样一种心灵教育实践活动。

(三)团体心灵教育实践模式具有的利他主义因素

古老的犹太教故事里,牧师和上帝谈论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同样是一锅肉和一个长柄的勺子,地狱中的人只顧自己,勺子太长不能吃到嘴里,饿得面黄肌瘦、焦躁不安;天堂中的人互相喂食,安逸幸福,利他利己。“心灵垃圾回收站”作为团体心灵教育实践模式就是这样,参与的大学生通过付出而有所收获,不仅从接受帮助、相互给予、接受关系支持中受惠,也从给予的行为本身有所获益。

二、团体心灵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实践应用

(一)模式内容

团体心灵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实践新模式——“心灵垃圾回收站”,是在无意识视阈下综合心灵教育的理论,结合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创造的辅导员工作实践新模式。本模式采用四个活动过程,每个过程有针对性的主题,根据对身、心、灵三个层次的目标,从身体、情绪以及思想观念三个层面介入,通过“生理-心理-精神”的互动,在朋辈环境中,利用短程化、集中化、系统化的活动过程,帮助大学生摆脱不良情绪,让其通过良性自我认知,达到心理情感平衡。

(二)实施过程

(三)主要成效

参与“心灵垃圾回收站”实践模式的学生(随机抽取50名),与没有参与“心灵垃圾回收站”实践模式的学生(随机选择50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见表2:

“心灵垃圾回收站”过后,SCL-90分值在参加实践模式后与之前比较有显著差异的改善,所有测试项目中有以下几项看出明显改善,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定期随访检测后显示,参与学生在分值上比较前面仍保持明显性趋优,显示出“心灵垃圾回收站”实践模式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有效性。

三、团体心灵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实践应用的优势

首先,“心灵垃圾回收站”实践模式强化了就业指导教育主题的感召力。辅导员充分发挥自身人格的力量,引领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实践自己所塑造的形象,树立高尚的人格。

其次,“心灵垃圾回收站”实践模式提升了就业指导教育内容的渗透力。在“心灵垃圾回收站”的整个实施过程中,辅导员通过间接融入的方式,更关注大学生内心的感受。在充满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参与里得到人格的塑造,坚定其就业信念。

最后,“心灵垃圾回收站”实践模式增强了就业指导教育环境的熏陶力。在“心灵垃圾回收站”的整个实施过程中,辅导员与大学生都拥有独立的精神领悟能力,在交流与沟通中超越了彼此的固定角色定位。这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得教育环境的熏陶能力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互相感应,在“心灵垃圾回收站”团体内形成的共鸣,可以在塑造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过程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责任编辑王思静)endprint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分析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新型教学模式探究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基于有效需求的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瓶颈”探究
职业技能大赛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改进艺术类院校就业指导的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