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2017-10-19 09:25肖云云
消费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生态补偿理论基础

肖云云

摘要:生态补偿是经济学、法学、哲学等多门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每个学科都从自身独特的视角对生态补偿提供了理论基础。经济学从成本和收益角度解决作为公共物品的环境资源所产生的外部性问题;法学以公平正义为支撑,强调在生态补偿领域实现权利义务对等和环境正义;哲学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出发,揭示了生态补偿所遵循的自然规律。

关键词:生态补偿 理论基础 制度内涵

在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补偿制度法制化。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协调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生态补偿是利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对遭受破换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本文试图从多学科多角度去分析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对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做一探析。

一、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的概念是萨缪尔森在1954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它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性。如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清洁空气等生态产品性质上都属于公共物品,这使得在消费这些生态产品的过程中,无法排除无需付费而消费该产品最终获益的其他人。大量的“搭便车”行为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没有人愿意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总供给不足”,即“公地悲剧”,生态环境全面恶化。“搭便车”和“公地悲剧”可以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来进行调节,通过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受益者付费”的补偿原则,使得生态保护者更加公平有序有效的使用生态产品。

(二)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他认为私人成本具有外溢性,当私人成本效益高于社会成本效益时会产生正外部性,反之就会产生负外部性。外部性问题会导致市场失灵,经济主体因承担过多社会成本而降低经营欲望或者因不承担额外成本而行为过度,最终都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针对外部性问题,庇古主张通过对正外部性补贴,对负外部性征税或罚款即通过政府税收政策来解决。而科斯定理主张通过明确环境资源的产权,市场主体可以通过自愿协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受益,利用市场调节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理论为生态补偿的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提供了思路。

二、法学理论

(一)权利义务对等原则

法律是统治阶级内部为其公民设立的权利与义务规范的总称,用来保护其合法权益,维护其社会秩序。法学范畴上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统一的,换句话说,任何一项权利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义务,人们不可能只行使权力而不履行义务,同样也不会只履行义务而不行使权利。从这一角度来看,“‘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生态补偿原则契合了权利义务对等原则”。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和因生态保护而获得利益的受益者享受了生态保护而改善的生存环境,就应该支付相应的对价,即对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以及因生态保护而丧失其发展机会的利益受损者进行补偿。这是基于权利义务的法理学原理,防止补偿主体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损害社会公平,同时也受偿主体履行义务却无权利可享,从而降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二)环境正义

正如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所说:“正义乃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的永恒不变的意志。”虽然不同的理论和思想对正义作出了不同的解读,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承认正义的本质是协调和均衡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正义理念是整个法律体系追求的价值目标,环境法也不例外。它从环境法的理论视角去解读正义原则,就形成了环境正义理论,即每个人都有权利在良好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权利是符合正义理念的。地球资源是有限的,环境正义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资源分配利用的公正性,而生态补偿制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生态补偿制度可以有效减少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利益冲突,使得生态维护者和生态受益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逐渐趋于对等,更加公正地分配环境利益,实现社会正义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持续供给。

三、哲学——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自然界变化发展及其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的理性思考。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社会矛盾开始爆发,生态危机便是其一。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解读,揭示出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生态资料私有制造成的。在这种所有制形势下,市场高度开发自由,政府管控力度小,社会主体最大限度地最求经济利益,形成了一股征服掠夺自然的强大力量。他们认为,“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虽然体现了现代工业发展的某些共性,但根本还是社会制度问题”。正如山间生长的果实和掉落的树枝,这些是大自然为一些无力购买食物、燃料等生活资料的穷人提供的生存手段,但是贪婪的资本家却连自然赋予穷人的救济也不放过。这一事例反映了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利益分配不平等,这里的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生态利益,而相对弱势的一方权利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马克思主义生態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在社会问题上就是生态利益或负担的分配状况,而生态补偿制度正是坚持“谁保护、谁收益,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通过合理的补偿和救济机制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补偿理论基础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国内外生态补偿制度对比研究
生态补偿概念的理论辨析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理论研究
从生态转移支付角度谈完善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补偿的建议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我国生态补偿法律问题探析
浅析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