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高校双赢式互动模式研究

2017-10-30 18:29邓英
成才之路 2017年2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育

邓英

摘 要:政府与高校的“双赢式互动模式”研究即如何通过政府与高校不同形式的互助合作,实现供给与需求的不断转化,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文章从“双赢式互动模式”研究意义及“双赢式互动模式”类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双赢式互动;政府与高校;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9-0016-01

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指出创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教育是发展的根基,政府在为教育服务的同时,也通过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全民。而高校在完成自身使命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更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良好的政策法规系统是拓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空间的有力杠杆。“双赢式互动模式”即通过政府与高校的互助合作,实现供给与需求的不断转化,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双赢式互动模式”体现了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研究政府与高校“双赢式互动模式”的意义

(1)政校“双赢式互动模式”为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制度提供了土壤。当前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在继承人文技能训练的同时,重培养质量、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管理技能特色、重视学生基层管理顶岗实习等。“双赢式互动模式”在发扬了它们长处的同时,结合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对管理应用型人才需求等实际,进一步丰富其内涵,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

(2)政校“双赢式互动模式”研究为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依据。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制度是否科学、有用或教育体制改革是否成功,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这种教育制度下,学校毕业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为避免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发生,教育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政府与高校间“双赢式互动模式”研究是教育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先行,为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依据。

(3)政校“双赢式互动模式”创建新型劳动力市场,满足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政校“双赢式互动模式”在创建一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这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由政府、学校、专业学生三方构成。借助这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国家最重要的一种资源——管理型劳动力被分配到合适的地区、行业、职业、企业、岗位。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历来都是“求贤若渴”,这种模式下创建的新型劳动力市场解决了此类问题。

(4)政校“双赢式互动模式”指导专业实践教学。第一,政校双方都希望有一种深入的互动。一方面政府职能的履行需要学校为其输送合格的管理人才,而且还要为其所辖地方企业输送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教育需要政府的多维支持。第二,政校“双赢式互动模式”研究,能完成高等教育与政府职能的接轨,培养具备人文技能、管理技能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管理应用型人才,满足政府部门对管理人才的需求。第三,政校“双赢式互动模式”,能高效率地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政府与高校“双赢式互动模式”类型

(1)“四方联动型”双赢式互动模式。“政、行、校、企”四方有着不同的组织结构,拥有各自的信息、生产和教育资源。政府部门、主管单位组织内部有丰富的行业背景信息和人脉资源,且有大量的智力支持系统。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有丰富的师资力量和完备的实训基地,其专业开设和教育设施主要针对行政管理人才培养。而企业则是政校合作的摆渡人,其拥有一线设备和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四方联动”模式核心是聚集高校、行业、政府和企业部门优势资源,建立高校联络机制,实现合作成员之间人才、师资、技术、实习实训、学生培训等资源共享,共同发展,达到互动双赢的目标。

(2)“前政后校型”双赢式互动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通过单边或一方力量很难完成,高等教育是面向社会需求的理论型与实践型教学模式的统一,也使得政校合作具有时代迫切性。政府和高校组成政校人才培养基地,共同策划方案,实施措施,检验成果。政府可先通过对自身人才需求状况,对高校提出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成为其后方基地。同时政府应发挥其服务职能,为各项培训及技能鉴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持。高校一方则通过借鉴政府管理模式,建立有规矩有效用的人才培养实训室,通过对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测评,参考政府在职人员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要求,找出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并进行纠正与提高,以达到政府用人标准。

(3)“政府指导型”双赢式互动模式。学校在时刻关注社会需求变化,改革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同时,政府应有相应的指导部门指导学校进行专业方向调整,在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培训方案上起积极的先导作用,切实加强政校合作,进一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政府与高校的合作不能流于表面形式,而是要真正做到双赢式互动,深入研究政校合作的可行性和实施措施。

三、结束语

“双赢式互动模式”已经受到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和大学生的广泛重视。但地方政府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总体规划、科学指导、监督考核,以及出台相关制度,解决实践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等方面仍存在缺位现象。为破除“校热政冷”的局面,需要探索出符合高等教育特点和政府行政体系的政校合作的机制、路径与模式,以达到政府与高校真正通过互动实现双赢的目的,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邢大立.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8).

[2]罗公利.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