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同理心的批判性思维培养

2017-10-31 21:02孙安懿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同理批判性噪音

孙安懿

基于同理心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于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他人、理解事物的基础上,还能对寻找知识抱有真诚和客观的态度,哪怕找出的答案与自己原有的观点不相符,也会坚持真实。这样的情形在学习过程中很多,下面笔者以这届论坛上的一堂讨论课《人与鸟》为例,具体谈谈基于同理心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做有心人,于细微处发现教育契机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的关注点就要集中在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发现上。有心的教师会在这样的视角下,时时发掘可用的素材以启动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

例如,《人与鸟》这节课,它是创客教育的灵魂——生成性教学的彰显。学生发现公园里的鸟似乎比从前减少了,于是几个学生调查原因,写了一篇调查报告。报告中观点非常明确:①噪音导致了公园里鸟的减少;②噪音的主要来源是早晚在公园里唱歌跳舞的人群;③公园管理者必须想办法减少噪音。

笔者在这篇报告里看到的是学生的同理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表现在对鸟的需求有着深度的认同,同时也显示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单一性,表现为:同理心的不足,忽视了对人的需求的认同;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具体,批判性思维有待发展。于是,就有了一节启动思维的讨论课。

营造宽松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

1.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宽松氛围的形成

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人心情放松,没有拘束,思维才能活跃起来。而有时候,这种关系的达成只需一点小小的调试。

那天公开课,台下200多名教师,学生置身舞台,不自觉地正襟危坐,面色端凝。这种紧张气氛,怎么适合开始一场关于思维拓展的讨论课呢?

笔者点开那张海鸥手中取食的照片给学生看(如图1)。

师:这个人是谁?

生:孙老师。

师:这是只什么鸟?

生:海鸥。

师:看到这照片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有学生怯怯地问:老师,这是哪里啊?

师:大理的洱海边。

生:老师,你是用什么办法吸引到海鸥的?

师:爱心。

学生笑了,平日的默契在这一笑之间推开了那层有点坚硬的外壳,课堂回到了惯常的松快之中,于是,可以进入今天的讨论了。

2.有趣的话题,有助于活跃思维

对学生而言,寻找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以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打开话题,他们就会自然上道,给思维热身。

师:我们先看一组难得一见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吴向东老师在校园和公园里用高速快门捕捉下的:鹊鸲捕获一只蛐蛐;暗绿绣眼一条腿支撑身体,另一条腿扒拉着木棉花厚实的花瓣,眼睛在花蕊间搜寻;一对红耳鹎亲昵地站在枝头……

这些被定格的种种趣态引发了学生内心的感触,他们在谈论照片中渐渐活跃起来。笔者指着那对红耳鹎(如图2)问:“猜猜它们是什么关系?”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夫妻。”真是奇怪了,看见两只鸟在一起就能下此判断。“你们怎么知道的?”有人说它们看起来很亲密,有人说是凭感觉猜的,有人说观鸟专家介绍过红耳鹎夫妻感情特别好,它们通常双宿双飞……这样看着聊着,学生就步入了鸟的世界,面容上不再有拘谨。笔者话题一转:“据说这些可爱的鸟现在变少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读一读卢锐写的调查报告吧。”

面对结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1.开放性问题引导

看访谈节目,最能辨析主持人水平的高下,采访者的问题若能让受访者尽情发挥,而不是展现主持人自己,那么这个主持人一定是高明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很多时候就是要扮演一个好的主持人,看似闲聊的发问,实际上是斟酌之后有心设计的开放性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就是潜在的思维引导。

这节课上,学生读完报告,如果笔者问:“你赞成卢锐的报告吗?”学生的回答只能是“赞成”或“不赞成”,这种闭锁式问题不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

笔者是这样问的:“公园的鸟真的减少了吗?真的是噪音赶走了鸟吗?”这两个问题,第一个把学生从文本指向了自己的发现,学生会据此在脑中检索,回顾生活实情,或者反思自己是否留意过这个现象;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直接对报告结论质疑,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推理、分析。

果然,对于鸟减少的原因,学生呈现了不同的说法:

生1:有可能是因为天气的原因,这段时间雨水比较多,鸟儿可能藏起来了。

生2:有些鸟是留鸟,有些鸟是候鸟,不知道减少跟候鸟有没有关系。

生3:我看见公园里有人卖弹弓之类的玩具,有小朋友买来打鸟,可能吓走了它们。

生4:这个时候正是鸟类的繁殖期,它们可能躲起来,准备繁殖了。

……

2.把分析引向求真的探究

能够独立进行个人的分析和推断,就是批判性思维的打开。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是他们批判性思维的呈现,不过,所有的分析都只是推理,只是一个假说。验证假说,离不开探究,批判性思维的反省性意味着在进一步探究期间,这个判断是被悬置的。教师要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识,以理由和证据去理解症结和预计后果。

已有的案例就是典型的示范。卢锐在调查报告中写道:“鸣叫,本是鸟类互相通信、互相交流的一种方式,可是由于城市噪音的干扰,它们的声音传播受到了影响,捕食、休息、交流,这些日常的生活规律被打乱了,它们在最适合活动的时候却有意躲藏,在不该出没时,却要飞出来舒展筋骨,这对鸟儿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

笔者请卢锐讲讲是怎么得知这一结论的。卢锐说她请教了科学老师,又上网查找了相关资料。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笔者播放了一段知更鸟与同伴相互应答的视频,视频很长,这只知更鸟每起一声,远处就必有一声回应,它们聊了很久,曲调变幻,内容曲折有起伏。起初声有欣喜,学生猜测:是说发现了食物,喊朋友来吃;追女朋友;聊天……后來声声急切,学生猜测:它的朋友遇到危险了,向它求救……内容不一而足。在这一体验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鸣叫是鸟类在互通信息。endprint

推测就是这样在资料印证、场景感受中形成了结论。这一过程的作用有两点:①学生在体验中,探查了他人思考的结论和证据;②间接示范后续该如何展开自己的探究。这些都是批判性思维的特质。

两难中质疑,促成新发现

1.感受两难之境,发展同理心

小学生的思维容易受情感的影响,他们容易选择立场,而立场会带有主观的偏向,这样的偏向既不能真正地发展同理心,也不能形成客观的认识。

课堂上播放的那段鸟的鸣叫视频,使学生体会到鸣叫对于鸟的重要性。接下来,笔者又播放了在公园录制的两段视频,早晚都有人在剧烈地奏唱,与刚才幽静的树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还沉浸在鸟的世界里,瞬间感受到噪音切实影响了自己的交流,以鸟之心,揣测鸟之所需,所以对人为制造的噪音强烈不满,纷纷指责。是的,这是学生对鸟的同理心完全被激发出来的表现,但如果仅仅满足于此,以为发展了学生的同理心,那是非常片面的。因为作为这场矛盾中的另一方,人的需求,他们是否同样理解呢?这是典型的两难问题,只有从不同的角度生发不同的思考,思维和心智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无需笔者抛出这个问题,已有学生开始质疑:如果为了鸟的高兴,而影响老年人的活动,这是夺走了老年人的生活乐趣,对老年人来说是很残忍的。

2.客观体察,促成新发现

小学生受情感影响的思维方式,虽然制约了他们认识问题的客观性,但同时又能把他们很快地带入另一种情境,感受不同的情感需求,这样他们反倒不会固守原有的片面。

课上,笔者让学生讲述了一下他们的爷爷奶奶的日常生活,他们在讲述的过程中发现,爷爷奶奶的生活真得很简单:买菜、做饭、接送孙子、打牌,直到晚上才去跳跳舞。他们不会用手机玩游戏,也没有其他的娱乐……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老年人有时真得好孤独啊!他们只有在早晚相对空闲的时间,才能来到公园唱歌、跳舞,锻炼身体,丰富自己的生活,他们也完全离不开这个公园。

新发现转移了问题的中心,或者说形成了不同的思考方向,这正是客观认识在逐步建立的过程。

在细致辨析中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批判性思维最终是要有组织、有目标地去努力处理实际问题。处理问题之前,要辨析什么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就像课堂上自然形成的两种声音:一方认为,要给鸟儿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甚至自己也需要这样的环境修养身心;另一方认为,老年人的生活已经够枯燥乏味,就别干涉他们的自由,让他们保持这样的锻炼和娱乐。在辩论中,大家又发现这并非完全对立无解的矛盾,也许可以通过加强公园管理,满足人、鸟各自的需求,实现人、鸟和谐相处。这时有学生提出:我们可以分出活动区,让人群在舞台、广场上活动,把湖畔和树林留给鸟儿们。还有人说:我们可以规定人群活动的时间,并与鸟儿的捕食時间错开。还有人说:人群活动时,要指定声音的分贝,再优美的音乐,如果分贝太高就是噪音,就会影响鸟儿,也会干扰他人的生活……

在这样细致的思考中,大家又有了同一个思考方向,而这次的一致性恰恰是基于同理心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发展之后的思考,它指向了更全面、更人性、更合乎客观需求的高度。

最后,笔者让学生给公园管理处写一封信,或者一份建议书。很自然地,书面表达与人文思考结合在一起,跨学科融合无痕,也许很多时候,在面临具体问题时,根本就没有学科界限。有时候,原本的完整被割裂在人为分隔的学科中,教师需要拆除分隔,还原其本来的面目,实现教育的圆融。

说到底,是教师的理念在影响着每节课,影响着课中的每个细节,因为发展同理心、培养批判性思维无处不在,做一个有观点有态度的教师,就能从每节课中自然生发出交流的点,培养学生的基础心智,使其得以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同理批判性噪音
同理心:“走心”的理解,胜过千言万语!
走开,心理噪音!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老来更明同理心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避免同理心耗竭
噪音的小把戏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