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扬州传统文化与正确义利观的内涵契合

2017-11-02 06:52沈桂登王书洋
文化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义利义利观扬州

周 倩 沈桂登 王书洋

(扬州市职业大学师范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责任编辑:周丹】

【文化观察】

论扬州传统文化与正确义利观的内涵契合

周 倩 沈桂登 王书洋

(扬州市职业大学师范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习总书记提出的“义利并举、义利适度”的正确义利观,对于中国的外交及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扬州具有2 500多年的建城历史,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较强的社会影响力,涌现过众多代表正确义利观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本文研究分析扬州传统文化与正确义利观的契合,说明扬州传统文化与正确义利观的联系。

扬州传统文化;正确义利观;契合

义利观由习总书记在访问非洲时首次提出,其后,总书记又在不同的场合全面论述了正确义利观的内涵。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正确的义利观体现了总结与扬弃后的中华民族优秀伦理价值观。拥有2500年建城历史的扬州,曾先后涌现出着重人性追求的“扬州八怪”,以及史可法、朱自清这样颇具民族风气的历史文化名人。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其过往辉煌的人文历史,分析扬州传统文化与正确义利观的契合,能够阐释扬州传统文化在塑造正确义利观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文化与扬州传统文化

“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最早出现在易经贲卦彖辞,表现的是统治者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文化”一词,在不同的学科范畴和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解读。仅从词的拆解释义来说,文是“记载,表述和评价”,化是“分析、理解和内化”。从内容上可将“文化”分为显性的物质文化和隐性的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从词意范围上可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本文主要从狭义角度出发来理解“文化”一词,即一定时空范畴内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演化而成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包含有能够被传承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区域内的人民普遍认可的一种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生活本身,在漫长的社会演化过程中传承下来的精神生活形式即是本文所指的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和兼容性。中华民族长久以农耕生活为主的经济生活方式,造就了伦理道德范畴的中华传统文化,历史的中国不断延续和发展形成今日之中国,经济生活方式虽已有所改变,但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仍然保有鲜活的生命力。习近平在和北大师生座谈时就曾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理性认知当代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辩证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扬州文化所指的“扬州”,在地域上既不指囊括中国东南大半地区的古代九州之一的扬州,也不是指现在行政区域划分的扬州,其指代的是江淮之间这一大片土地。扬州文化是指以扬州为中心、为表征的江淮流域的文化现象。[1]扬州传统文化所指为在江淮流域为大众认同、传承的意识形态。扬州传统文化可分为以扬州园林为代表的实物性资源,以历史文化名人和文艺精品为代表的艺文性资源,以满足物质生活需求为代表的商业性资源和精神性文化资源。[2]扬州文化以精致闻名于世,尤以闲适著称于世。在经历了数度摧毁然后又数度兴盛的扬州城中,无论是抵御元军南下、拒诏拒降的“双忠”李庭芝、姜才体现出的挑战传统盲君思想、以百姓存亡为己任的家国情怀,还是引人称颂“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的抗清将领史可法,以及近代为人熟知的抗日烈士江上青,他们身上体现的忠贞不二的爱国情怀一直存在于这片英雄辈出、忠烈流芳的热土上。而在趋炎附势、哗众取宠之风盛行的清代文坛,开辟出“笔墨当随时代”文坛清风的“扬州八怪”,他们彰显出的文化品格,也正是扬州城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之风的最佳体现。真挚的家国情怀和博采众长的文化氛围既是扬州文化内涵的核心构成,也是蜿蜒数千年历史中,一直影响和推动扬州城不断迈进的有益助力。

二、义利观与正确义利观

最早提出“义利观”的孔子,在社会阶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着重强调秩序和法度,他强调人的道德自觉,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见利思义”的思想,体现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而墨家则以“兼爱观”倡导义利合一,其所表达的思想更贴近古代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更注重对生活实际的匹配。但以上诞生于封建社会框架下的“义利观”均不可避免地有着内容和形式上的局限性,更多的是将人的发展和追求桎梏在封建等级制度中,为统治阶级巩固政权所用。

立足于“十三五”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习近平同志在外交层面提出:“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这不仅是当代中国处理复杂国际环境下内政外交事务所秉承的价值导向,也是在如何把握“义”“利”关系这一问题上,对中华民族“正确义利观”中蕴含的科学内涵——“义利并举、义利适度”的高度概括。正确义利观提炼于中国传统道德价值文化,适用于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社会,其实质是兼顾了互惠共生、和谐发展理念的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义利并举”是对传统义利观的扬弃,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义”和“利”,是将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到国家层面后总结出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而“义利适度”则有赖于人的世界观提升,在社会公德普遍得到提升后,个人私德修养的提升将拥有更为肥沃的厚土。如何正确平衡物质需求和精神价值,做到君子尽其能,独善其身更兼济天下,扭转改革开放以来个别人过分追逐私利,“义”“利”失衡的局面,这正是正确义利观所必须解答的问题。

正确义利观和传统义利观相比,有着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提升。首先,它肯定了人们追求物质生活条件改善的权利,但也强调了伦理道德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使得人人能各尽其能,在物质追求和伦理道德相互牵制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其次,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经济利益关系,飞速发展的经济态势急需我们解决个人合理的私利和国家发展所需的公利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个人行为准则需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满足个人私利的同时兼顾公利,在必要时期仍需牺牲个人利益以全国家和人民所需。最后,正确义利观提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讲究效率和公平的和谐统一,强调见利思义、以义取利,正确处理竞争和互助发展的关系,促进社会共同进步。[3]

三、扬州传统文化与正确义利观的契合

拥有巨大文化能量的扬州,自古便是历史文化重镇。回望扬州城数千年的发展历程,虽几度遭受毁灭,却又顽强的几度重生、复兴。扬州城和扬州人民的精神便在这样辗转的历史进程中得以形成和提炼,既能尽情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活便利,也能于物质冲击的洪流中保全本性,不为不当之利所趋。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扬州传统文化和正确义利观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历程,均集纳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精髓的时代精神。位于长江沿岸,运河之城的扬州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其便捷、发达的交通系统促进了古代扬州地区经济的繁荣,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扬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先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当时社会生产的最高水平。也正因为如此,扬州文化在历史上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正确义利观的发展有着相同的历史根源和发展脉络。南北朝大劫难后出现的“扬一益二”,以及“扬州十日”血染山河后的繁荣复苏,都展现了扬州城百折不屈的风骨气节,其在战争和灾难面前引领扬州人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建家园、再创辉煌。扬州城历史上出现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个性张扬、以平民化著称的“市民文化”,曾任扬州知州的欧阳修在《朋党论》中提到“以君子小人辨其党”,对以“同道为朋”还是以“同籍为朋”进行了阐述,西汉董仲舒在扬州期间更是提出了“正谊明道”这一命题,即“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从个人和国家层面对义利观进行了论述。[4]

正确义利观与扬州传统文化都提倡合理鉴别和理性扬弃。习近平同志曾在《人民日报》撰文:“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服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义利并举、义利适度”这一正确义利观的提出本身就是对传统义利观的扬弃,它摒弃传统义利观中过于强调利的弊端,强调义、利均衡,推动社会的进步,利于个人、利于国家,是对既往思想合理鉴别的真切体现。而纵观扬州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可见其对传统文化中小富即安,安于现状、故步自封等有悖于当今创新进取精神的小农经济思维的批判和改进从未停止。这一思想是对简单享乐主义的摒弃,推动了扬州城市建设,丰富了传统文化内涵,与正确义利观拥有共同的取向。

习近平同志特别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6]由此可见,正确义利观正是基于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提出的,与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具有共通性。而扬州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与正确义利观有本质上的契合。

扬州在建城2 500年后的今天,发展成为一个在中外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是扬州这座城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服务,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着力推进文化创新,使扬州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历史文化名城相适应,增强城市文化建设的实力和优势的真实体现,传统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和根基。

[1][4]赵昌智.试论扬州文化的特点(上)[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12):1-6.

[2]王向东.扬州市传统文化资源及其现代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6,(6):40-43.

[3]孙璐.传统义利观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6.

[5]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汉 天地相方十二字

G127

A

1673-7725(2017)10-0085-03

2017-08-05

本文系扬州市2017年度市级社科重点课题立项项目“扬州传统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正确义利观塑造研究”的研究成果。

周倩(1983-),女,湖南长沙人,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义利义利观扬州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北京义利经典味道百年情
面包老炮儿
兼济天下:苏南义庄经营中的儒家义利经济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扬州的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