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连续体理论的高校文化创新性研究

2017-11-02 06:52刘维贵
文化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亚文化个体师生

刘维贵

(铁道警察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3)

【责任编辑:周丹】

【文化与教育】

基于文化连续体理论的高校文化创新性研究

刘维贵

(铁道警察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3)

文化连续体是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也存在于高校文化之中。以文化动力学、大文化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文化连续体理论对于解读高校文化的发生与构成、延续与创新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文化连续体;高校文化;理论模型

本文在研究有关学校文化转型与创新问题时采用的是模型方法。模型方法是指对研究对象进行形象化、概括化处理,舍弃次要的非本质因素后只包含主要的本质因素的载体,将复杂问题进行合理简化的一种分析方法。模型方法作为一种现代科学的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和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文化连续体理论模型,是本文研究中所独创的文化理论研究方法。它包含了文化形成、文化管理、文化功能等主要因素,对每个主要因素在不同维度上进行了解构,并且通过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用图形的方法组织建构起来,形成一个简明、直观的理论模型。

一、文化连续体及其模型的形成背景

很多关于“文化”的定义都是从“沉积”(沉淀与积累)的角度去描述的,比如用“历史”“习惯”“风俗”等概括文化的内涵,或是用人们有价值的劳动“结晶”来诠释文化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沉积”理论带有浓重的历史思想与静态认知思维,在对当前社会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时,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略显理论不足。本文试图弥补此方面之不足。

文化连续体是围绕创造文化的主体活动为中心,以文化运动学(或文化动力学)、大文化观为理论基点,以从线到面、再到体的结构化方法,运用图形工具建构起来的崭新文化理论体系,并首次应用到本文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工作上来。针对学校文化研究的论文数量在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数据库检索结果中不胜枚举,高校教师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的文章也不少,但都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简明的理论描述,更谈不上体系化描述。在文化创新的旗帜下,很多研究者都在谈文化转型与创新,却鲜有创新之见,并以批“传统”之名,而扬“创新”之志,却看不到“文化”之型。

在学校文化管理方面,各高校管理者都对文化管理与建设极为重视,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但数十年如一日,反复从事的文化活动到底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却没有一个深刻的理论性认识,只是在感性上有所察觉、在文字上有所记录说明。因此,管理者缺少一个清晰、直观的文化模型来高度概括学校文化发展的成果,并作为持续创新发展的“蓝图”。本文试图描绘这样一幅图景。

“文化连续体”作为一个词汇概念,并不是本文首次提出,其最早见于著名人类学家张光直关于“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的论述①详见http://sports.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113/241/class011300006/hwz814726.htm(2013-6-9登陆)。,以及湖北省博物馆王纪潮关于“亚美文化连续体”研究的两篇文章②王纪潮的这两篇文章分别是:《楚文化与亚-美文化连续体》(《读书》,2002年12月)、《亚美文化连续体背景下的科学——“李约瑟问题”的人类学观察》(《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年7月)。。两位研究者关于“文化连续体”有着相近的论点:第一他们考察的对象都是历史文化,甚至是已经消失的文化主体;第二他们视角中的文化连续体主要指的是文化的同构、同源或是相似性。因此,我们有必要郑重声明本文所使用的“文化连续体”虽然与他们的同名,但是从研究角度、逻辑结构与研究目标上都是不同的,甚至是迥异的,而且我们已经为其建构了一个清晰、直观的图形模型。这是他们没有做到的。具体不同之处详见下面我们关于“文化连续体”的分析解读。

二、文化连续体理论模型及其解读

文化连续体理论模型主要依据下述观点进行设计:文化作为个体、组织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群体活动过程中创造的能改善人类自身生活的知识、能力、习惯的集合体,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定的文化形态向前运动,对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经历了不同的生成与发展阶段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因此,文化是有运动发展机制的,具有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特点;文化运动不是个体运动,而是群体运动;文化运动是一种矛盾运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其运动的内在动力。

该模型具有三类结构要素:轴、维和域。轴用从一个核心按等度夹角散开的射线表示,维用同心圆表示,域是轴和维交织成的区域。(见图1)

图1 文化连续体理论模型示意图

文化连续体理论模型的核心是文化。三根轴分别标志文化运动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文化赖以形成的社会活动(文化活动轴),文化的创造者来源(文化主体轴),文化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的形态(文化运动形态轴)。即形成三方面管理参数。文化从发生以后直到最后消逝或者永久延续,其所具有的价值功能随时间的延续发生变化依次形成三个维度:第一维:亚文化形成维(简称次生维),应该指出在亚文化形成的同时,还受到第二维、第三维的影响与制约,只是在满足行为个体文化需要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第二维:次生维里的亚文化向主流文化(制度文化)过度维(中心维);第三维:边缘维,即表示制度文化已经过时流向历史文化一方面的维度。文化运动理论模型的三个维度依次展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文化价值形态和事实上存在的运动阶段,即轴和维之间的区域分别成为文化管理域、文化价值域和文化功能域,即文化管理实践的体现。

以下便是对文化连续体理论模型的直观内容解释:

(一)轴

文化连续体理论模型包含三根特征轴,即文化活动轴、文化主体轴和文化运动形态轴,描述了文化在运动过程中三个方面的特性:

文化运动形态轴指文化运动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所表现的文化运动形态特征。个体文化在“创造者”从事文化活动中形成后,一般即与具有密切有机联系的相关个体文化组合在一起,构成最低层次的文化集合——亚文化或者次生文化形态。(解释:学校在管理教育师生处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时,强调个体利益要服从学校集体利益,相对抑制了师生个体利益的伸张。然而我们认为,师生与学校在相互交织的文化活动中,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价值冲突,但是也很难分清师生个体的文化需求、行为受到了来自学校主流文化的抑制或是扭曲,还是学校主流文化价值观被师生个体误读。不管怎样,在他们的文化价值冲突中,师生个体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亚文化或是受学校主流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次生文化)同时亚文化的某些积极方面被吸收又构成制度文化,随着学校的发展,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改革更迭,最后形成为历史文化。该轴体现了文化从形成到最后消失或者永久延续的过程中,文化呈矛盾运动的特点。

文化活动轴表现的是形成文化的社会活动。文化正是在师生个体、学校及社会处理特定事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从最微观层次而言它首先是由师生个体或由其组成的社团进行的活动;个体或部门按照学校规章制度进行的活动可以构成学校的职能活动;个体或部门以学校名义处理校外事务的职能活动,学校师生以个人名义参与的校外活动,校外个体或组织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反馈等,这些活动最终构成了以学校为中心的具有特定目标的,超越于所有在校个体或部门之上的社会活动。

文化主体轴表现的是文化的创造者来源。文化从总体体上说都来源于人们的社会活动过程。文化主体轴描述的是不同层级文化及其组合的不同主体来源(狭义的来源)。第一层级是亚文化的创造主体,其中包括学生、老师及学生社团;第二层级是制度文化的创造主体,由遵循学校规章制度、执行各类学校职能的个人或部门组成;第三层级是历史文化的创造主体,包括曾经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退休人员、毕业生以及社会个体或组织。

(二)维

本模型根据文化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形态变化,用三个维度,分三个层次描述文化的运动过程。

第一层级,次生维(行为文化形成维)。学校文化的创造主体(师生)根据自身、社团的文化需要付诸行动,经过创造、选择、改善,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活方式、语言体系、价值体系,体现鲜明的群体个性、风格、凝聚力的亚文化形态,或是文化主体积极主动的调整自身文化特质,适应学校中心文化,并将自身的文化活动向学校中心活动靠拢而产生的次生文化形态。*参见拙文:《大学生校园亚文化发展建设研究》,《青春岁月》,2013年6月。从最微观层次来看,师生的个体行为在创造与满足自身文化需要的活动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价值规范与行为习惯——行为文化。

第二层级,中心维(主导校园文化发展建设的维度)。对于文化运动而言,由于次生文化的向心性,其文化主体(师生)的思想行为必然自觉或不自觉遵从学校规章制度的安排而被整合到学校职能活动上来。或者可以这样说,只有当亚文化行为运动到这一层级,对学校职能活动而言才是符合制度规范的,才是能够融入到主流文化中被允许长期存在的。与此相应,个体文化运动的重心也就迁移到了相对宏观的层次——制度文化,直到此时校园文化的构成才相对完整。

第三层级,边缘维(历史文化形成维)。文化运动的重心进入更加宏观的层次,(校园)文化已经可以看作超越于所有在校个体和部门之上、由整个社会共同进行、具有特定目标的社会评价、反馈、认同、传播等活动的共同产物,它自身也就主要整合在众多“社会文化”之中持续地运动,它们之中既有横向正在发生着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也有纵向形成的历史文化。

(三)域

文化连续体理论模型运用了域的概念,将文化管理实践及其后果抽象为三个主域:管理域、价值域和功能域。事实上,无论是校园文化还是其他社会组织文化,在管理文化及其后果方面都可以抽象为这三个主域。

文化管理域:是文化运动形态轴和文化主体轴之间的区域,体现的是文化的管理“领域”。文化连续体理论模型的维又将管理域划分为四个子域,即文化发生域、发现域、管理域和传承域。

文化价值域:是文化主体轴和文化活动轴之间的区域,体现的是文化构成的有关学校的各种活动的行为价值规范。文化连续体理论模型的“维”又将文化价值域划分为四个子域:动机域、行为方式域、制度规范域,其中又可分为“学校内部制度规范”和“学校外部制度规范”,最后是社会教育模式域。

文化功能域:是文化运动形态轴和文化活动轴之间的区域,体现的是学校文化“功能领域”。文化的发生和运动,其最终目标就是“服务于主体人的需要”。在整个文化连续体里,文化满足人们需要的“功能”是有区别的。根据维度的变化,这种功能体现在四个功能子域之中:导向功能域、整合功能域、维持秩序功能域和社会教育与创新功能域。

G05

A

1673-7725(2017)10-0122-04

2017-08-09

刘维贵(1983-),男,辽宁建昌人,讲师,主要从事图书馆学、档案基础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亚文化个体师生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麻辣师生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