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症背后的心理分析
——以微信为例

2017-11-02 06:52张霖芸
文化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依赖症现实社交

张霖芸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责任编辑:董丽娟】

【文化与教育】

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症背后的心理分析
——以微信为例

张霖芸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社交媒体依赖症是指现代人对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过分沉溺、过度依赖,将注意力时刻投放在手中的方寸屏幕之中,而对现实世界越来越缺少参与感的一种普遍现象。本文以微信这一社交软件为例,分析当代大学生频繁使用微信甚至沉湎其中不能自拔的原因是:微信这一平台建构出的网络“熟人社会”恰好满足了大学生的自我表露需求及在他们在现实压力面前的消极逃避倾向,并借此思考在新媒体时代下重拾和谐人际关系的必要性。

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心理分析

从互联网web1.0时代的博客、人人网、QQ到目前广泛使用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诸多研究对受众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大学生是社交依赖症的高发群体之一。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依赖不仅体现在他们稍有闲暇时间就登陆微信、微博、QQ刷新新消息,难以控制登陆时长,甚至一段时间无法使用手机产生焦躁不安、心神不定的情绪反应;更有不少大学生表示,即使他们察觉到在社交媒体得不到高级的趣味与满足,但仍难以停止使用,这一现象折射出当代大学生严重的媒介依赖心理。考虑到不同社交软件的功能与受众群体各有不同,也囿于研究能力的限制,本文将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依赖主要框定在微信这一社交软件的依赖情况分析。

一、社交需求:人际关系的交互与维护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概括分类为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求、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依据这一理论,人的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寻求更高一级的需求的满足——社交需求。人类的社交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必备的物质资料与有效信息,其体现在大学生身上是他们渴望融入校园、班级,认识新朋友,而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的这一需求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同学间可以通过虚拟网络世界的互动增加与维护彼此的联系。通过微信,大学生将现实世界里的关系链迁移至到了虚拟网络世界,腾讯起初将微信定位为“熟人社交”产品,就微信中的组群功能而言,每个个体可自由组建或加入某群,并通过群组内语音、视频、文字、图片、表情包等进行信息的彼此交换,但这种方式也将原本可能不甚熟悉的人际关系重新变成“熟人关系”,从而扩大自己的人脉圈并且维护人际关系。此外,微信上的对话与交谈往往是以一种较轻松自由的方式进行的,其相对于现实世界的社交免去了面对面交谈时的拘谨和繁冗的社交礼仪,缓解了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的紧张与不适。

二、微信朋友圈满足了大学生自我表露的心理需求

自我表露,最早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Sidney Jourard)提出,是指个人自愿将有关自己的信息表露给目标人,自我表露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自我表露需求主要是通过微信朋友圈这一平台实现的,朋友圈是虚拟网络中建构出一个共时性社区,活跃于虚拟社交网络的大学生通常以自我展演作为主体性存在方式,如通过精心挑选美化后的自拍照片、点赞、转发等形式来进行自我展示。这种展示带有一定的表演性,使用者根据自己不同的动机与目的,有选择性地展示或重塑自我形象。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露主要源于自我倾诉、自我满足、自我认知、社会交往的动机。同学间在不断展示和建构自我形象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认识和交往,不少大学生表示他们十分享受从朋友圈中的点赞与赞美声中获得良好的存在感与满足感,因为这种存在感和满足感填补了大学生强烈的自我认同需求,这也是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产生依赖心理的重要原因。

三、微信依赖反映了大学生消极逃避的心理倾向

当代大学生面对来自学业及就业等方面的现实压力,他们更依赖躲进微信这一虚拟空间来暂时逃避因为学习任务或考试带来的紧张情绪,他们利用各种空隙时间把自己从现实空间中抽离出来,即使其意识到不停地刷微信根本无法获得与书本知识相对应的深度和满足,但仍旧无法避免地投入大量的时间在上面,可见,微信在充当减压阀的同时也助长了大学生日益严重的拖延心理。值得所有患有微信依赖大学生警惕的是,在相当多的时候正是他们在微信上无目的、无意识地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从而导致自己陷入日益消极的状态,这也是社交媒体依赖所产生的最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对大学生微信依赖的反思

201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一书中通过观察研究发现:“我们对技术的期待越来越多,而对彼此的期待越来越少。”[1]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技术的进步到底是实现了人与人“天涯若比邻”的渴求,还是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更加孤独。社交媒体依赖症带来的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使真实空间里的朋友圈产生疏离感、孤独感。实践证明,当一部分大学生挣脱手机屏幕的束缚尝试用其他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现实世界里人际交往的紧张与不适便伴随而来,于是他们又逃避到虚拟社交网络中,并陷入恶性循环。

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方便快捷、新颖有趣,且日益更新完善,但虚拟生活无法取代现实中人与人真实的互动。当今的人们身处虚拟网络时代,即便社交网络上再多的互动,也无法填补现实中人对亲密关系的渴望。

[1]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M].周逵,刘菁荆,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75.

汉 屯泽流施

G206

A

1673-7725(2017)10-0126-02

2017-08-01

张霖芸(1990-),女,江西赣州人,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猜你喜欢
依赖症现实社交
十二星座有哪些依赖症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扶贫别陷入“公益岗依赖症”
社交距离
漫画:现实背后(下)
摆脱依赖症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你有手机依赖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