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

2017-11-02 06:52谢志均
文化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客体价值观主体

谢志均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责任编辑:王崇】

【文化与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

谢志均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当前,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面临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充分认识新媒体的特点和工具本质,发挥其积极作用,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形式,调动大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认同机制,使大学生真正地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

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一、新媒体

(一)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智能手机的结合,新媒体的种类和形式日趋多样。那么,“新媒体”具有哪些新的特点?

1.主体的互动性和虚拟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参与主体可以实时进行互动,参与信息的反馈或再创造,即可按主体意愿来处理互动与否,做到我的媒体我做主。同时,新媒体环境下的世界是一个虚拟世界,每个参与主体都隐匿了真实身份,都只是一个符号,体现出参与主体的平等性,促成了双方在地位、人格、权利上的平等,拉近参与主体间交往的心理距离和情感,减少戒备心理,进行真实的情感、思想交流。

2.内容的丰富性和“碎片”性

新媒体环境下,参与主体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到丰富的信息,在信息容量上具有无限性。同时,海量的信息带来的是“碎片”性的内容。人们通过新媒体阅读大量的信息,但海量“碎片化”信息的接受,不能使人们深刻地理解和记忆信息。

3.时空的自由性和无限性

在时间上,人们通过硬件设备可不受限制地随时发布和接收各类信息。在空间上,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不受地理空间限制。新媒体能够及时迅速、方便、快捷地进行信息互动,具有即时性。

(二)新媒体的本质——理性工具、技术

尽管新媒体具有传统“旧媒体”没有的优势,相比“旧媒体”具有新的特征,但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中它依然是一种传播工具、技术,其本质并没有改变。作为传播工具、技术,新媒体是中性的,谁都可以利用它。

新媒体以最初仅仅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和手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交往方式,正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交往关系,重构着社会生活的话语体系、组织模式,生发出新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1]将新媒体作为传播工具、技术,应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可起到积极、正面作用,有助于提升主体的认同效果。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客体

(一)认同主体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体是指实践活动的人,客体则是人类活动的对象,主要从人和物的关系上区分。由此得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而非客体。

作为价值认同的主体,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性:一是人自身的现实结构和规定性,主要指人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条件;二是人在其对象性关系中的“为我”倾向,一定的主体总是以客体是否能够满足自已的需要来评价其价值,这里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就是“为我”性质的体现;三是人的主动自为性,主体通过建立对象性关系成为主客体关系的首动者,并且还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改变现实,用各种方式力求保持自己在这一主客体关系中的主动地位。[2]

(二)认同客体

认同是主体对客体的活动,认同过程实质上是通过认同对象作用于认同主体的过程,这也可以理解为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传播工具的互动过程。现在提炼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是最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高度抽象性,以及极高的总体性,决定它必须转化成具体的价值观,并通过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说理教化,才能促人认同,并化为行动。[3]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

价值认同可分为自然认同、同化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阶段。自然认同是认同的前提,同化认同是认同的关键,行为认同是认同的目标和归宿。这三个阶段的认同相互联系,由浅入深达到内化层面。

自然认同是指主体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形下与客体对象自然接触,从而对客体产生认可和赞同,是一种直觉体验、感性认识,是一种最基本的认同体验。

同化认同是在自然认同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对象产生肯定、喜爱的态度,即主体在情感上愿意接受客体对象,因而是广泛的、深刻的和相对稳定的认同。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4]同化认同是理性层面的认同,较之自然认同,更具主动性、自觉性、深刻性、持久性。

行为认同主要是在自然认同、同化认同的基础上,促使主体承认、认可和接受核心价值的结果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即主体自己的行为自觉、主动接受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在现实生活中,强化认同的进行往往需要结合利益所产生的源动力。正是因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所以“人们在教育他时必须从他个人的利益人手”[6]。

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践行机制

根据上述认同机制,需要明确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观认为包括教育活动在内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基于平等地位上的理性交往,主张双方通过协商的方式实现沟通”[7]。这就要求主体和客体都应在新媒体工具中介的联结下,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

首先,从认同主体——大学生的角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上,应不断强化“人”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挖掘大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大学生认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受大学生主体利益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对大学生的主体利益和现实利益给予密切的关注,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其要求,这样有助于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的感性认知和道德认知,由被动、消极地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的灌输式教育向主动、积极的自觉认同转变。

其次,从认同的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客体要对践行的主体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指导性。这客观上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简单、冰冷的24个字的组合,而应该对其进行深度发掘:一方面,从内容上,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需要详尽地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个词的内涵、外延、意义、现状及践行途径,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从而使其更主动地接受、认同和内化,从而成为主体行为的指导;另一方面,要使其富有生动的、形象的、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形式。因此,要采用文字、图像、动漫、音频、视频等现代年青大学生较易接受的表现形式,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开展双向互动,促使大学生认同价值观,并转化为行动。

最后,从认同的工具——新媒体的角度看,在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的优势,把认同的主体和客体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更好地完成认同。这就要求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具备的优势,提高客体宣传和传播的频度和强度,占领新媒体阵地,产生强大的影响力,促成价值观认同。

[1]刘奇.新媒体环境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策略[J].教育探索,2013,(12):136-137.

[2]焦玉玲.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的主体性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12,(5):30-33.

[3]郭建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路径与机制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4,(1):11-1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6-42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6]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戒[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120.

[7]操菊花,田辉玉.交往理论观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10-112.

汉 泰灵嘉神范

G641

A

1673-7725(2017)10-0150-03

2017-08-05

本文系2015年度广东金融学院课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项目编号:15XJ02-09)的研究成果。

谢志均(1977-),男,广东梅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研究。

猜你喜欢
客体价值观主体
我的价值观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