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性与应用性兼备的戏曲通论
——评《淮剧艺术通论》

2017-11-02 06:52林明理
文化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淮剧著者戏曲

林明理

(中国台湾,台东 95058)

【责任编辑:周丹】

【文化纵横·文化书评】

学术性与应用性兼备的戏曲通论
——评《淮剧艺术通论》

林明理

(中国台湾,台东 95058)

《淮剧艺术通论》是对淮剧艺术进行探索的研究成果。作者主要研究了淮剧艺术的生成史、流变史以及淮剧艺术各种类型的艺术创造,将淮剧艺术全景式的宏观把握与微观的作品个案相结合,达到一种对淮剧艺术的宏观把握。

孙晓东;淮剧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剧*淮剧,又名江淮戏,是江苏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民间说唱“门叹词”与苏北“香火戏”结合的基础上,吸收里下河“徽班”和京剧的一些艺术精华发展而成的地方剧种,具有非常鲜明的苏北地域文化特色。2008年6月淮剧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孙晓东教授*孙晓东,江苏盐城人,现为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是精于戏剧文学的学者,尤其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史的考察、江苏省内各淮剧团的调查及持续地在戏曲领域耕耘播种或推广上,都有着深厚的影响与贡献。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的《淮剧艺术通论》,是一部影响深远、兼备学术性和应用性的著作。著者为了学术研究对戏曲史料加以悉心收集并拓宽领域,广泛涉猎淮剧音乐、唱腔流派、锣鼓、知名剧作、表演艺术家等专题研究,对淮剧艺术进行了多方面探讨,极具可读性;同时他这一淮剧的研究成果,也是对淮剧艺术和中国戏曲文化关系领域进行深度研究的一项新收获。

孙晓东.《淮剧艺术通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本书的基础内容是对江苏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淮剧”发展史的细腻撰述和现况之研究。著者之所以将淮剧的美学特征及其文学性、表演的演技、音乐及舞台进行系统描述,是因为在此之前的十九世纪以后迄今,文献对淮剧作品集、地方戏曲通论或淮剧发展史较为鲜见,而著者经过多年的论证与探源,将史料与文论结合,让淮剧总体研究脉络清晰,体现出一种重构淮剧史的意识。

一、丰富翔实的主体内容

著者在“导论”中对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并在2008年6月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淮剧做了扼要的宏观描述,说明了本书的主体结构,充分地传承了戏曲艺术精髓,也为本书论述提供了必要的铺垫。书中的主体内容共九章,主要论述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淮剧发展历史。著者首先通过对淮剧定义的考辨,进一步明晰了淮剧以江淮方言为基础,是属流传于江苏、安徽以及上海部分地区的地方性戏曲;接着通过对淮剧产生时的起源期、雏形期、早期、成熟期这四个阶段的梳理,揭示了淮剧从“门叹词”到“江淮戏”的孕育过程,论述了淮剧在建国后正式定名之后的发展,指出了淮剧在政治引导下的繁盛、十年浩劫中的一息生机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淮剧重建的努力,并分析了淮剧在九十年代面临的观众日益变少、队伍日趋变小、地域日渐萎缩的困境与原因及应对的措施。

2.淮剧的美学特征。淮剧是戏剧的一种,不仅具有戏曲共同的综合性、通俗性、地方性及写意性的美学特征,而且同时作为一种地方戏剧还具有着一些个性化美学特征。著者在对淮剧具有戏剧共性的美学特征祥加论述的同时,着重指出淮剧所独具的悲情特征及具备的文艺的本真性。

3.淮剧剧目及其文学性。剧目是一个剧种重要的核心组成,著者在对淮剧传统剧目、现代剧目进行概要介绍的同时,又从抒情性、审美性、教化性、通俗性等四个方面论述淮剧文本的文学性。这样的探索十分重要,也是前人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个方面。

4.淮剧表演。著作分为演技、音乐、舞台等三个篇章对淮剧表演艺术的历史演变、表演特点、角色行当、音乐形态与流派及服饰、脸谱、舞台布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地探究,尤其书中对采用许多本土的一些民间音乐素材及重要的曲谱、唱腔的探讨更具地方特色。

5.淮剧经典作品赏析。淮剧通过音乐、舞蹈、语言来表演故事,历经两百余年的演绎,保留下了许多代表性的剧目,著者对剧种的古典、现代、都市新淮剧这三种较为代表性的剧目类型进行了细致地赏析,尤其对经典作品的唱腔艺术的论述较为独到。

6.淮剧表演艺术家。淮剧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淮剧艺术家的智慧和努力,对他们艺术贡献的评述无疑会使人们对淮剧的认识更加全面。著者选取了淮剧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筱文艳、何叫天、马秀英、刘少峰、陈德林、梁伟平、陈澄等老、中、青三代共七位表演艺术家,对他们的从艺道路,创立的流派唱腔及对社会的贡献与影响等方面加以深入撰述与评述,充分彰显了他们对于淮剧艺术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7.淮剧传承发展与保护。在外来文化、新的传播方式等的冲击下,淮剧也与全国其他地方性剧种一样,面临着观众人数锐减、人才供应不足等种种窘境,面临着传承发展与保护的考量和问题,为此,著者曾专门组织调研组对江苏、上海两个省(市)的一些淮剧团、淮剧学习班、从事淮剧研究工作的相关人员以及部分普通民众进行了调查,并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分析、总结,客观分析了淮剧现在面临的生存状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这种立足于田野调查的研究,使得著作有别于一般理论论述的空泛,而具有了较强的实践操作性。

二、独具创新的研究体系

1.本书的研究价值,主要显示在致力于探索淮剧所出现的重大发展经历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书中特别对淮剧表演的特点、服饰、脸谱、音乐流派及经典作品进行了考察,并深入了解淮剧的形成背景、实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影响及作用,并给予其适当的社会地位,试图让读者了解,淮剧除了是庶民文化的表现及延伸特定族群的情感记忆以外,也可提升为一种区域文化的认同,从而使全书具有了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

2.本书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著者有着独到的理解与原则,以一种特有的“历史还原法”和“历史的美评与批评”去思考,同时还打破了旧思维,广泛地用叙事学和美学等研究方法,充分收集第一手原文资料,并认真梳理和引述重要文献后进行论述。他开启了广博而细腻的研究视野,让淮剧文化渗透扎根到盐城人民的血脉里,并务实地提出淮剧具有文化渗透及文化认同的深刻内涵的新见解。

3.在内容上具有前瞻性,填补了以往国内同类文献著作的某些空白,显示出二十一世纪淮剧发展史的新视野。著者致力于淮剧研究的完整面貌,史论结合,特别是对以往淮剧史著作所缺失的剧作文本的文学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因而获得诸多学者的肯定及公正的学术评价。书中对筱文艳、何叫天、马秀英、刘少峰、陈德林、梁伟平、陈澄等淮剧杰出的表演艺术家的评述及经典作品的解读更显著者的研究功力。

淮剧艺术源远流长,是苏北人传统文化最为立体的展现,它曾是百姓生活中喜庆堂会中的娱乐,将真善美渗透到民心,也实现了族群的文化记忆之间的情感交流。著者长期以来不遗余力地推动淮剧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并为盐城这块热土孕育滋生的淮剧剧团贡献才智,协助打造一个艺术品牌,硕果累累。目前,新淮剧多以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为主流,著者在撰述中将淮剧的演变及目前问题加以呈现,期许未来将现代台词、配乐、流行语加以应用或借用影视、魔幻等现代艺术品种的元素与淮剧固有的艺术手法相融合,使观者产生了共振,进而提升审美文化内涵与品性。同时,著者也在舞台灯光、戏曲音乐、人物服装及舞台道具等方面进行了新探索。因而,此书是著者不断推出的具有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弘扬了淮剧文化。此外,著者亦十分重视文本的艺术本体,包括故事性、传奇性及著名人物形象塑造的典型性描述等,让文本得以提高到臻于完善的创作水平,同时这也是著者总结、观察与研究成功经验,并为攀登淮剧艺术研究打好更深厚基础所做出的努力。

著者近年来,除了教学与专于这项研究之外,他几乎臻于完善、宏观把握并对淮剧艺术研究提供了这一个重要的文本,也广泛地对中国戏曲文化提供了帮助。他让读者充分了解到淮剧扎根于农村、贴近百姓的淮剧音乐力的表现以及具有清新的乡土气息与粗狂奔放的阳刚魅力的同时,也看到淮剧所具有的丰富的艺术形态,既朴素而优美。而著者对淮剧洞见及文化史述、戏曲美学、经典曲调选录等客观性的撰述,以及在文本最后对淮剧出路的探索与革新,让此书有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因而,此书具有的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对淮剧爱好者及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最有益的启示。

因此,由于淮剧戏曲本身的价值,并取决于戏剧的本体的重要性,未来如何让传统的价值与现代淮剧之间融合,让这项文化传承具有了思想深度及普及性,这是著者需要加以深切体会的。著者如能再继续研究,加以推广至国际的学界交流,并再多多关注淮剧发展的新困难和如何改善经营形式的新挑战以及其在蕴含的族群认知问题上加以深入研究,让淮剧艺术研究真正地成为地域文化研究,使其更具有文化传承的典范价值及现实意义,这或许是淮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再现辉煌的真正关键所在。

I226

A

1673-7725(2017)10-0234-03

2017-08-15

林明理(1961-),女,台湾云林县人,曾任屏东师院讲师,现为文艺协会理事,诗人,评论家。

猜你喜欢
淮剧著者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传承淮剧国粹 丰厚人生底蕴
——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中心小学“淮腔今韵”文化项目掠影
《第二胜者法王宗喀巴传》著者考
参考文献著录时“等”的西文应使用“et al.”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淮剧的发展状况及其文化解读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