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民间形象分析

2017-11-14 00:31陈彦廷
闽台文化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郑成功漳州民间

陈彦廷

(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民间形象分析

陈彦廷

(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闽南民间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郑氏父子的民间传说,郑氏父子在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大体是根据真实的行迹进行改编,其改编模式也都是套入民众耳熟能详的情节模式,赋予主角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脸谱。这种改编也体现了正统观念与民间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透过民间观念,我们可以获得观察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不同视角,获得新的思考。

民间传说;民间观念;郑成功;郑芝龙

闽南民间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民间传说,由于郑氏父子是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严正的历史研究学者多已论及,本文拟从闽南民间传说解读分析郑氏父子的民间形象。

一、民间传说中的郑芝龙形象特点

郑芝龙早年习于海事,活跃于东南沿海,一度成为掌控垄断东洋、南洋贸易的具有军事性质的商业集团。其后归顺明朝,又转而降清。因其子郑成功坚持抗清,最终受其牵连而被清廷处决,辉煌一世的人生以凄凉黯淡收场。郑芝龙先是海盗,后为贰臣,因此其形象在历史上近于负面。《清史稿》郑成功传云:“父芝龙,明季入海,从颜思齐为盗。思齐死,代领其众。”不留情面地将其与民间称为开台王的颜思齐一并定性为“盗”,清人编纂的史书《清史列传》更直接将之列入逆臣传,其定性与《清史稿》相当:“郑芝龙,福建南安人。明末,入海寇颜思齐党为盗,后受抚,累官总兵。”该传记亦连类而及地记载了明清鼎革之际郑氏家族在沿海地区的政治、军事活动,立于正统王朝的史观而将郑氏领导的在沿海的抗争活动视为寇乱。随着清廷最终平复南方动荡,统治日渐巩固,政局日渐稳定,清人更将郑成功与历代各为其主、奋战到底的忠臣义士等同视之,黄宗羲《郑成功传》载:“逮康熙三十九年,仁皇帝圣旨:‘朱成功系明室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敕遣官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如田横故事。置守塚,建祠祀之。’”至“光绪初,德宗允船政大臣沈葆桢疏请为郑成功立祠台湾。”近代以来更为国人视作民族英雄。反观其父亲郑芝龙,与其子郑成功日后所得的评价对比实不可同日而语。但在民间故事中的郑芝龙形象却并不负面,反而可谓英雄本色。《泉州讲古新编》收录有《纵横海上、平台先驱——郑芝龙》,绘声绘色地讲述了郑芝龙波澜壮阔的一生,建构了不同于史传郑芝龙的民间形象。

其一,文武兼修。郑芝龙自幼不好读书,好动不好静,“爱散爱佚佗,弄拳比步”,跟随其堂舅黄邦玉学功夫。这与其父郑绍祖的初衷颇有不合,于是要求郑芝龙兄弟白昼读书,夜晚习武,郑芝龙兄弟也因此文武兼修。郑芝龙的体魄之强,水性之熟,可于“潜江摸针”一节故事中见得。“郑芝龙敢从五马江泅去海咧,撩人船索,爬起去大海船咧,徛在船头,跳落去海咧,还会在空中翻身、抛碾斗,就像现时的跳水运动员。”有一次在安海码头遇见一洋人船长带着其新婚夫人在甲板上看风景,夫人的钻石别针不慎掉入水里。由于是定情之物,船长夫妇都十分紧张在意。郑芝龙见状,竟然要价五百两帮他们捞起那钻石别针,也果真将这水底捞针的任务顺利完成。故事中提到郑芝龙兄弟不好读书,主要是不喜欢读四书五经,而对当时新流行的《三国》《水浒》却烂熟于心,更以阮氏兄弟自居,以此说明郑芝龙的路见不平在情理之中。其次,对于富有的洋人船长,郑芝龙的拔刀相助是有偿的,这在故事的讲述者看来是一种生意头脑,不以为过。于是,少年郑芝龙的形象在故事中也就初步定格为英雄好汉的形象。

其“文”的素质主要表现为学习与语言的天赋。由于观念的冲突,郑芝龙与父亲郑绍祖失和,愤而出走,乘船去澳门投奔其舅黄程,由黄程安排进入李旦的隆华行,一路上不仅学会了不少航行知识,更学会了“吕宋的达加诺话”“佛郎机的葡萄牙话”。正是凭借其过人的天赋与出色的能力,使得郑芝龙在南洋的航海生涯中崭露头角,并得到一些前辈的赏识与提携。

其二,智勇双全。由于其少年时期的学习与训练而获得文武兼修的素质,在具体执行实务、创建事业的活动中更表现为智勇双全。由于明朝廷的禁海政策,当时活跃于海洋的大多数商业集团都属于走私团伙,被官方视为海盗。又值当时为西方殖民者开拓东方市场的时代,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先后来到东方,与南洋商路上的华人时有冲突。加之走私团伙往往演变为海盗,以海上劫掠为业。因此,一个航海商队时常要面对三股势力的侵扰:官府、西方殖民者与海盗。这也使得航海商队必然具备武装性质,乃至亦商亦盗,不得不与其余几股势力斗智斗勇,以求生存。

郑芝龙正是在此背景之下进行着他的航海生涯,在其首次负责航行业务时,便遭到了海盗李魁奇的打劫,出师不利。但郑芝龙趁李魁奇侥幸得手、傲慢轻敌之时,略施小计,便将李魁奇团伙的二头目生擒。又如其后立足台湾进攻厦门,郑军船行半路即返回,如此数日,使厦门守军戒备松懈,厦门因此一鼓而下。在其后数败官兵、痛击荷兰侵略者的大小战役中,也多是以智取胜。

智取之外,更不乏武勇。如在与李魁奇决战的一场武斗中,双方从船上斗到水里,最终以郑芝龙取胜、全歼李魁奇集团收场。而集中体现郑芝龙智勇双全品质的,是其仅带领郑芝燕一人便敢深入荷兰海军旗舰与荷兰人谈判一事。此事极具故事演绎的色彩,实为“单刀赴会”一节的重演,较之其子郑成功虎渡桥退敌,不止是两军对阵,更兼深入虎穴,其胆识勇气可见。谈判不成,继而身陷险境,又能沉稳应对,投其所好、以利诱之,最后与荷兰人订立了贸易协议。尽管这份协议双方都不满足,以致不久之后又爆发正面冲突。在此单就其只身深入险境,又沉着机智应对,得以全身而退,可见其智勇双全的特点。

其三,侠商义盗。郑芝龙团伙在海上的活动,是具备武装的亦商亦盗的性质。但郑芝龙又不同于其他海盗,其团伙立足台湾,具备强大实力之后,一心想受朝廷招安,洗刷海盗之名,从而取得合法经商的权益。因此其行事必然带有侠义之风,以示其非盗匪性质。泉漳大旱,郑芝龙料定必有奸商会囤货居奇,哄抬粮价,于是以海盗的行径截获其他商人运往大陆的粮船,名为“借粮”,但客观上确实防止了奸商趁机渔利的情况,以此接济灾民,帮助泉漳灾民度过难关。再如其后攻破金门,却对金门守将林柘礼遇有加,又“下令各将领带兵救火、抢救伤员、安葬死者。百姓受损失的,发救济金,恢复城内外秩序。”又于攻下厦门之后,严禁烧杀抢劫。其后数败官兵,亦皆网开一面,不赶尽杀绝,无非以战求和,观其行事确乎有梁山好汉之风。

尤其难能可贵者,在于郑芝龙其实不乏民族气节。在荷兰人的海军旗舰上,面对荷兰侵略者,大义凛然地断然回绝对方的一切条件,除非对方退出台湾,停止侵略,再以平等的地位进行通商,也因此而谈判破裂,郑芝龙暂时地受到荷兰人的软禁。加之其后痛击荷兰舰队,打败了当时横行世界的海上霸主,实为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尽管其日后降清,晚节不保,也因此换来人生凄凄惨惨的结局,但对于郑芝龙在这一系列事件中体现出的民族大义,是可以肯定的。

二、民间传说中的郑成功形象特点

通过分析有关郑成功的一些民间传说,可以得出郑成功民间形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宅心仁厚。在“郑成功激战海澄城”这一则传说中。史传记载在康熙九年郑成功围漳州,固山金砺自浙江来援,成功兵败入守海澄城。民间故事即在此史实背景下进行演绎,郑成功所部遭遇清将固山金砺的围困,“日子一久,城内粮秣即将告罄。郑成功和大家一样,每天只喝一点稀粥。”“侍卫们特地煮点好吃的东西给他吃,都被他分给大家共享。”以见其爱兵如子之心,肯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又如“龙海桥国姓爷吟诗”一则,面对落难而来投奔的老渔民,“听了老渔民的哭诉和他背上小孩子的悲啼,郑成功和周围的将士无不潸然泪下。”这种同情心也未尝不是宅心仁厚的一种体现。再如东征成功之后,对于战败的荷兰人并不赶尽杀绝,还准许他们载私人积蓄归国,离开台湾。其仁厚之心自兵民而及于次要之敌,荷兰殖民者亦蒙其宽宥,以此而避免了不必要之杀孽。惟其如此,郑成功方能得人心、孚众望,以极悬殊的力量差距,而能与满清周旋,终于收复台湾,成就一番事业。更重要者,在于郑成功为民族大义始终奋战,此种精神对近代国人的鼓舞尤其巨大。因此,郑成功之仁厚实为大仁大义,非为笼络人心之手段。

其二,礼贤下士。仁厚之心不但能爱人,也能得人,这表现为郑成功礼贤下士之举动。如“哑谜招贤”一则传说,甘辉、林泗二人特来投军,猜破了郑成功所出哑谜,“这两壮士正要通报姓名,人群中忽然有人喊道:‘国姓爷来了!’只见国姓爷满脸笑容,匆匆跑来,脚下只穿着布袜,远远就抱着拳致意……”。这一情节显然改编自许攸进曹营,曹操跣足出迎之典故。考察故事讲述者的用意,却在于表现国姓爷求贤若渴的心境及礼贤下士的胸怀。此外,在“海生伯领航”一节故事中,郑成功在练兵场接见一位老渔翁海生伯,不因其年纪大而轻视其作用,而是扬其所长,让其担任航海的领航人。台湾何斌冒死前来呈献台湾海图,郑成功不仅言听计从,更尊其为军师。由于郑成功如此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因此能得众人死力,前有甘辉、林泗投军效命,帐下新添虎将,其后之海生伯、何斌等人,虽是残烛之年,亦得各尽其能。如海生伯后来在船队有难之时及时出现,帮助船队成功返航。至于何斌所献海图,更坚定了郑成功取台湾的决心,且何斌是台湾通事,熟悉当地之事,国姓爷东征得其助力盖不在小。

其三,机智沉着。在郑成功与清军抗争的传说中,无不可见其机智沉着的性格,以及高明的军事智慧与过人意志。这集中体现于“郑成功激战海澄城”此则传说中与固山金砺的恶战中。在此仅以两处细节为例,其一:固山金砺集中炮火轰击海澄城,双方激战正酣,“郑成功身披盔甲,腰佩宝刀,气宇轩昂地站在台上继续观察敌情、指挥战斗。部将甘辉一见形势危险,急忙把他拉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刚一离开,将台就被清军的炮火击中,‘轰’的一声炸个粉碎。”在炮火纷飞的最前线,郑成功竟还“气宇轩昂”地站在台上观察敌情、指挥战斗,其沉着之气概令人赞叹;其二:在海澄城被困数月几乎陷入断粮的情况下,清军刻意放一群鸭子在壕沟里,以刺探城中虚实。郑成功不仅不宰杀这群鸭子,反而全部集中喂养,放回清营。这一来,清军以为城中粮草尚且丰裕,无奈再次强攻城池,终于大败而回。郑成功当时所处困境并非不艰难,而能依旧头脑清醒、不为眼前小利所诱,从而一眼识破清军之计,可见其沉着品质与足智多谋。民间传说中的郑成功每次破敌,多以智取,从而使孤军一旅得以数败强敌,赢得生机。

其四,刚毅神勇。民间故事中的郑成功,其仁厚有如刘玄德,而其刚毅神勇又如关云长。所谓神勇,语出《史记》张守节之《正义》引田光答语曰:“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武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因此关云长单刀赴会,泰然处之。民间传说对于国姓爷形象的加工似乎也与此类似。在“郑成功虎渡桥退敌”一则故事中,清军的总督陈锦尽起手下两万五千军兵来夺桥,甘辉向郑成功求援。郑成功亲自到前线,“甘辉见他只带了潘伯亮及十多个随行护卫”,待陈锦带着王进来到万松关下走近桥头看时,“桥头上,果然只有三五骑,郑成功勒马按剑站在当中,左有甘辉、右有潘伯亮,后两名将士高挑两盏灯笼,旌旗上大书一个‘郑’字。”此一情节,非仅有单刀赴会之神勇,更有张翼德长板桥头之气概。因此引起了清军的惊疑、猜测,随后“两支长号‘嘟——嘟——’地吹响。不知是空谷回声,还是惊动了两岸山头上的虎群,只听万松关前至瑞竹岩上及至西山峰顶,连绵群山虎啸狼嚎”,清军中顿时产生了混乱,转头逃离,乱军中互相踩踏,这时瑞竹岩上矢石俱下,清军大溃。有此一战,后人多称郑成功以“虎威”退敌,抛开故事本身的传奇色彩不说,正是一种超乎常人想象的置诸险境,足以给人心理上的震慑,由此引发清军内部的恐慌氛围,才会在长号鸣响之后不战自乱。细品这则故事,实与“长板桥”“空城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民间赋予郑成功相当正面、足以媲美古之贤相、良将的形象,尊崇敬仰之意至今犹然。这大体与近代知识分子所塑造的民族英雄形象互为表里,更使得史传里的人物焕然生动,提供了许多可供玩味的细节。

三、郑氏父子民间形象中的民间观念

十七世纪以来,世界早已进入大航海时代,至明朝末年正是西方殖民势力深入中国东南沿海之际,明朝廷内忧外患,无暇东顾。当此之时,郑氏父子崛起于东南,亦商亦军,成为横行南洋的巨型商业帝国,直至受朝廷招安,为国家保卫海疆。明亡后,郑芝龙一度拥护南明小朝廷,但终究因一念之差而降清。其子郑成功则坚决抗清,至于大陆形势不可为之时,乃转而入台,驱逐荷兰殖民者,建立割据政权。

立足于清廷的立场,郑成功的抵抗行动毕竟是负隅顽抗。而战乱对地方社会造成的破坏更无可估量。在新朝确立统治、地方社会秩序恢复安定之后,再讲述过去伤痛的历史时,战乱的罪责亦往往由失败者承担,因此在地方志的叙述中,郑成功似乎多有暴行。仅以漳州地方为例,康熙《龙溪县志》载:“(郑成功)寇海澄,破九都,陷云霄,攻漳浦,入浮宫,掠峨山。旋又陷诏安、平和,遂袭漳浦,而澄又叛我。成功遂围长泰,龙溪震动,鸡犬夜惊。群雄鼎峙,如汤沸火,六年之间乱靡有定。顺治九年,败我陈锦军于江东,遂围郡城。逢知来援,食人炊骨。幸而古县告捷,重围乃解。即墨之守虽固,睢阳之城已空。于是朝廷下议抚之令,而削发登岸终无定局。越明年而郡城遂陷。乃命世子王提师入闽,而郑堕城池,焚庐舍,数百年保聚之区一旦几比长城之窟,悲夫!”观其言辞,其创之深、痛之巨无以言表。夹行小注云:“善人李耀宗使僧收其遗骸,得七十三万人,为塚瘗之南关外,碑曰‘同归所’。”后加之清廷的迁界政策,百姓流亡:“沿海之民迁徙内地,死亡未久继以流移兵荒,洊至十不存三。覆亡妇女杂卒伍之列,耕牛纷战马之场,沿海荆榛,群姓死亡。自龙湖启土以来,未有若此之甚也!”其记叙或有夸大之处,总之对战乱的厌弃、对和平安定的渴望是人之常情,则可从这段带着沉痛情绪的记载中见得,而对于战争双方尤其失败者则不免视为“暴”而多有控诉。

由于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郑成功被知识分子塑造为一个“民族英雄”的典型,陈忠纯对此有深入细致的分析,认为“郑成功作为‘反清英雄’首先被革命者大力颂扬,民国成立后,又作为‘民族英雄’被官方及知识界广为宣传。”抗战胜利后“又被作为光复台湾的精神象征而受到国人的进一步推崇。”因此,郑成功民族英雄之形象,经历这一系列建构的过程,至今早已深入人心。我们从民间故事中所得的郑成功形象,近乎是一种英雄人物的传说模型,其中所借鉴的人物品性及情节,亦多来源于民众耳熟能详的小说演义。对于民众而言,他们不仅熟悉这一类品性和情节,也因其熟悉而更乐于接受,最终以此形式对其敬仰的人物进行演绎。

当正统史观被解构,多元化的史观使得站在不同角度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成为可能。随着人们对正统史观所认为的海盗身份有了新的认识,以及当代中国由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海洋文明转化的历程,明末以来活跃于东南沿海的海盗集团被赋予了早期中国捍卫海权的实践意义。在上述条件下,今人对郑氏父子的看法亦当有所修正——郑成功不仅是民族英雄,郑芝龙也不能被单纯地定性为海盗头目,他们身上都承担着中国文明海洋性的积极意义。尤其郑芝龙曾在料罗湾海战中挫败荷兰舰队,这是在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之前,更早的一次与西方海上殖民势力较量中取胜的事迹。

如上文所分析,在民间故事中的郑芝龙形象不仅不为负面,且光辉万丈,迥异于官方以郑芝龙为海盗逆臣的观念,直与郑成功媲美。其背后实际也反映了正统观念与民间观念的不同,民间观念向来认为虎父无犬子,出于对郑成功的无限景仰,民间观念中自然不会过于轻视其父郑芝龙。况且在闽南民间观念中,出海经商,原就是为了讨生活,虽犯禁走私,亦是出于无奈,也在所不惜,因此在民间观念里并不以此行径为大过。

在史观转换与民间观念的双重作用下,民间传说对郑芝龙的形象进行了重构,其重构方法其实与讲述郑成功传说相差无多,亦即以主角一生的基本行迹套入其喜闻乐见之模式中。《泉州讲古新编》中收录的《纵横海上、平台先驱——郑芝龙》正是以说书的形式,赋予郑芝龙梁山好汉式的脸谱。如郑芝龙之劫富济贫,曾在泉漳大旱之时赈济灾民,广施恩德,令百姓无限感念。又如以战斗促使朝廷招安,不以攻城略地为要务,更善待败军之将及城中居民。《台湾郑氏始末》载:“毓英驶进,伏出,弓弩齐发,遂擒毓英。芝龙以礼遣还,属道向者就抚意。”因此,礼遇官军或许确有其事,除此其余事迹不详有无,或许正如说书人认为的那样,历史人物也可能受小说故事的影响而有意无意地于其自身采用如此行为方式,但很大程度上恐怕也属于民间观念在水浒故事的影响下添进来的艺术想象。

四、结 语

郑氏父子在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大体是根据真实的行迹进行改编,其改变模式也都是套入民众耳熟能详的情节模式,赋予主角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脸谱。也正是由于其耳熟能详与喜闻乐见,其改编后的故事与形象才能更为亲切,更能为民间所接受。同时,这种改编也体现了正统观念与民间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民间观念的载体主要有民间传说,通过一定的模式表达民间观念、表达民间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臧否。透过民间观念,我们可以获得观察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不同视角,获得新的思考。

注释:

[1][8](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传十一·郑成功》,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158页。

[2](清)不著撰人:《清史列传》卷八十《逆臣传·郑芝龙》,王锺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691页。

[3](清)黄宗羲:《郑成功传》,《台湾文献丛刊》第25种,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5年,第47页。

[4](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传十一·郑成功》,第9168页。

[5]吴建生主编:《泉州讲古新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49页。

[6]吴建生主编:《泉州讲古新编》,第454页。

[7]吴建生主编:《泉州讲古新编》,第472页。

[9]卢奕醒、郑炳炎编:《漳州历史名人传说:闽地多雄杰(下)》,《漳州民间故事丛书》,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第33页。

[10]卢奕醒、郑炳炎编:《漳州历史名人传说:闽地多雄杰(下)》,第40页。

[11]卢奕醒、郑炳炎编:《漳州历史名人传说:闽地多雄杰(下)》,第61页。

[12]卢奕醒、郑炳炎编:《漳州历史名人传说:闽地多雄杰(下)》,第47页。

[13]卢奕醒、郑炳炎编:《漳州历史名人传说:闽地多雄杰(下)》,第48页。

[14]卢奕醒、郑炳炎编:《漳州历史名人传说:闽地多雄杰(下)》,第54页。

[15]卢奕醒、郑炳炎编:《漳州历史名人传说:闽地多雄杰(下)》,第33页。

[16]卢奕醒、郑炳炎编:《漳州历史名人传说:闽地多雄杰(下)》,第34~37页。

[17](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集解,(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30页。

[18]卢奕醒、郑炳炎编:《漳州历史名人传说:闽地多雄杰(下)》,第44页。

[19]卢奕醒、郑炳炎编:《漳州历史名人传说:闽地多雄杰(下)》,第45页。

[20][21][22](清)江国栋修,陈元麟、庄亨阳、蔡汝森纂:康熙《龙溪县志》卷四《兵防·兵乱附》,《漳州地方文献丛刊·府县志辑之一》,漳州:漳州市图书馆影印本衙藏板,2005年,第58页。

[23]陈忠纯:《近代国人对郑成功形象的塑造与精神的传承——以报刊文献中的郑成功传记为中心》,《台湾研究集刊》2013年第5期。

[24]可参看倪乐雄:《郑成功时代的海权实践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25](清)沈云:《台湾郑氏始末》,《台湾文献丛刊》第15种,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5年,第4页。

〔责任编辑 李 弢〕

Analysis of Images of Zheng Zhilong and Zheng Chenggong in Folklore

Chen Yanting

In Minnan area has spread many folk legends about Zheng Zhilong and his son Zheng Chenggong.Their images in folklore are generally adapted to the real,and the protagonist is set into the familiar story of the plot mode,presented with the familiar face.There show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rthodox idea and the folk idea.We can get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ical figures and historical events,and acquire the new viewpoint through the concept of folk.

folk legends,folk idea,Zheng Chenggong,Zheng Zhilong

陈彦廷(1993~),男,广东揭阳人,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郑成功漳州民间
情调漳州
林语堂的漳州情结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作品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小嘎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