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阈下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2017-11-20 09:26王忠国
新闻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认同

【内容提要】互动是人类传播的本质特征,没有互动就没有传播。人类就是通过社会互动建立彼此的联系。社会互动的过程就是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就是彼此意义分享和交换的过程,也是相互达成共识的过程。共通意义空间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是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也是56个民族之间共通意义空间不断扩大的历史。因此,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有效的途径应该从其前提入手,建构互动空间。互动空间的建构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各民族的自我认同和相互认同。互动空间的建构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有助于巩固民族团结的成果,有助于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关键词】共通意义空间 互动空间 认同

交往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马克思看来,交往体现了人类总体活动的关系性。这个关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相对应的物质交往;一是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尤其是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互动理论有着紧密相关性。互动是人类传播的本质特征,没有互动,就没有传播,就没有社会。这为我们从传播学视阈研究新疆高校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出发点。

一、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提:共通意义空间

人类通过象征性社会互动保持彼此之间的联系。社会互动的过程就是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就是彼此意义分享和交换的过程,也是相互达成共识的过程。然而在传播过程中要“达到意义交换,交换双方必须要有共通意义空间的存在。”①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互动传播得以成立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招来误解”②;二是“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③。由于受到语言、文字、地域等多样化条件限制,每个个体或者民族的意义空间不会完全相同。但是由于共通意义空间(如下图所示)的存在,使得个体或者每个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成为可能。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经历了近百年的屈辱史。中国近百年历史也是中国寻求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史。在寻求民族解放和独立过程中,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向自觉的转变。但是,作为民族实体,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几千年过程。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④经过几千年的“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各民族单位的共通意义空间不断拓展,逐步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

首先,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离不开对汉字符号及其意义的理解、掌握和使用。中华民族家园“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北到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形成一个地理单元。这个地区在古代居民的概念里是人类得以生息的、唯一的一块土地”⑤,就是这块土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生存的物理空间。各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经济、政治等往来需要促使了先秦各民族之间文字符号借用和兼用现象出现。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从秦汉到明清各民族语言符号互学已经成为一种实际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汉语言间的影响已从词汇层面扩展到语音、语法层面”。⑥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之间语言符号相互借用是非常普遍的。“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并不具备精确的表音功能,这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⑦汉字符号以其独特优势被各民族所共同理解、掌握和使用。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需要,作为中国56个民族共同财富的汉字符号“就担负起承载中华文化的重任,几千年来与中华文化相伴而行,尽管饱经沧桑,却能同舟共济,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不朽篇章”。⑧在共通意义空间建构方面,文字符号的统一是各民族得以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基础。

其次,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中华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大体一致的生活经验,进而形成了统一的文化背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一个多元的统一体”⑨,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相伴而生,又与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存空间紧密相连。中华民族所依托的生存空间西部是帕米尔高原、西南是青藏高原、北面是广漠、东南是大海。这样的生存空间使得中华民族很难受到外部影响,在“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⑩内自成独立的地理单元。这个地理单元南北和东西跨度较大,造就了农业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和狩猎文化等多元区域性文化。中国各民族在相对独立而内部自成体系的生存空间里就可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共通意义空间不断扩大,逐漸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是中国各民族生活经验分享的结果,是中国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

第三,统一的文字符号与共享的社会经验和交融的中华文化之间互为因果。文字符号不仅承载文化,更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在共同生活的家园里,有些少数民族除了使用本民族文字符号,还使用其他民族文字符号。汉族主要使用汉字符号,有时也会使用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统一促进了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同时,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在不断形成的过程中,必然促进各民族之间互相借用彼此文字符号,从而促进了文字符号的统一。文字符号统一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是各民族生活交往交流交融所决定的,也是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所决定的,更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所决定的。

二、交往交流交融的途径:建构互动空间

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由于语言文字的使用、宗教信仰等因素,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存在高度集中现象。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人口的分布格局为“以天山为界,南疆以维吾尔族聚居为主,北疆以汉族聚居为主;哈萨克族主要聚居于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的边境县市”。11根据杨振等学者对2000~2010年新疆人口分布调查,维吾尔族人口高度集中于南疆三地州的县域,哈萨克族人口高度集中在新疆北部。维吾尔族人口和哈萨克族人口的空间分布呈现集中连片;汉族人口与回族人口则是在天山北坡经济带与北疆西部地区高度集中,汉族人口与回族人口集中程度低于维吾尔族人口和哈萨克族人口分布,呈现出不连续的分布状态,分散分布较为明显。12新疆各民族这种集中现象导致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在物理空间上的隔离,进而导致文化空间隔离、心理空间隔离,不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这种空间隔离容易造成信息闭塞,从而被疆内外暴恐分子利用。疆内外恐怖分子利用暴恐活动和歪曲社会事件造成各民族之间的心理隔离、社会隔离和空间隔离。endprint

空间的隔离不利于共通意义空间的建构,不利于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因此,建构互动空间是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途径,也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需要。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通过“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13,为新疆各民族群众创造你来我往,我来你往的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和共享的社会条件。生活在共同社区的各民族群众可以协同做事,相互学习,共同参与文化娱乐活动,实现共同分享新疆稳定团结的幸福生活和“一带一路”发展的成果。幼儿园、中小学及高校实施民汉合校、民汉合班、民汉合宿等形式,让各族青少年从小到大都一起玩、一起学、一起生活、一起成长。通过建构互动空间,实现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各民族的自我认同和相互认同。

三、交往交流交融的目的:五个认同

交往交流是一种社会互动的传播过程,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其主要功能在于扩大交往交流双方共通意义空间,加深彼此的认知和理解。而交融“则是指不同的民族通过相互间的长期相处,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取长补短,民族交往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不断加强,是一个各民族间相互接近并彼此认同的稳定状态和过程”。14这个过程就是各民族之间在互动中实现统一的社会自我的过程,也是个人社会化过程。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个体自然会积极主动地作用于社会,参与到保障社会秩序和社会整合的社会协作关系中去。

通过建构互动空间,让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语言文字符号成为一种现实需要,成为分享社会经验和文化的需要,从而夯实共通意义空间建构过程中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通过建构互动空间,各民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和共享过程中加深彼此了解和理解,加深彼此感情,缩短彼此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好地实现各民族自我认同和相互认同。各民族的“认同是团结的前提,没有认同就没有团结;认同是团结的根基,没有认同,团结就是无本之木”。15各民族自我认同和相互认同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有助于巩固民族团结的成果,有助于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注释:

①李淼.从共通的意义空間谈海峡两岸影像艺术的交流与互动——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为例[J].东南传播,2013(09):20-24.

②③郭庆光.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上)[J].国际新闻界,1998(02):41-48.

④⑤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3-4.

⑥赵江民.民族交往视域下的新疆民汉语言接触[J].新疆社会科学,2012(06):157-162.

⑦⑧王立军.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N].光明日报,2017-01-15(012).

⑨陈连开.关于中华民族结构的学术新体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评述[J].民族研究,1992(06):21-28+11.

⑩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4):3-21.

11李松等.新疆主要民族空间分布格局演变——基于1982~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J].人口研究,2015(04):78-86.

12杨振等.新疆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研究,2016(12):2333-2346.

13子木.坚持“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5(02):1.

14阿依古力·依明.刍议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理论:内涵、特征及影响因素[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6(03):40-45.

15习近平用“五个认同”巩固生命线[DB/OL]. 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5-09/30/content_11672173.htm

作者简介:王忠国,昌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播学理论及应用、网络舆情理论

编辑:孟凌霄endprint

猜你喜欢
认同
试论现代中国文学认同的价值取向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好莱坞影片的美国文化认同性诉求
“认同”视角下辅导员心理辅导谈话技巧研究
舆论场理性族群的认同与构建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