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祠堂文化的现代意义及传承机制研究
——从信仰生态的角度看祠堂文化

2017-11-24 08:44张益民
新东方 2017年6期
关键词:宗族祠堂信仰

高 扬 张益民

中国人对于祠堂的信仰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先秦时期,《礼记·曲礼》上说:“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宗庙即是祠堂的前身,早期宗庙一般建在室内,后来才迁到室外,占单独一屋。汉朝时,有子孙后代为家族先人建立祠堂的,也有为功勋卓著的人单独建祠祭祀的。此时的祠堂继承了宗庙的含义。祠堂的大规模复兴是在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在他的《家礼》中详细制定了祠堂祭祀等系列规则,从此开始,我国祠堂祭祀制度基本完善。从明朝开始,直到清朝,统治阶级鼓励民间修谱建祠,祠堂修建蔚然成风,祠堂文化也达到鼎盛。简单说来,基层政权主管法治,而德治的功能主要由以祠堂为标志的宗族来承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封建社会统治。一直到建国之前,祠堂在中国人心目中都占据重要地位。建国以后,随着破四旧等一系列运动的开展,宗族势力被逐渐削弱,以祭祀为主的祠堂文化作为封建迷信被强力打压。加上乡镇村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健全了我国基层的政治制度,取代了宗族原有的政治职能,宗族和祠堂的功能领域大辐缩减,自然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

改革开放的深化不断解放着人们的思想,与此伴随的,一方面是科技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对以祠堂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重新关注。据2012年数据,我国300个常用姓氏中有近一半有自己的宗亲网[1]。经过五年发展,现在的数据应该更为可观。每个姓氏都有数个甚至数十个本姓祠堂,族人围绕这些祠堂举行各种活动。其活动形式非常灵活,大规模的如祭祖、小规模的如寻根、境外交流互访等。其中,寻根既包括国内的姓氏族群回到本姓氏的初祖居住地寻根,也包括世界各地华人华侨回国寻根。宗族以寻根、交流互访为名义的走出去的过程,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向外传播的过程,各地宗亲在交流的同时,增加信息沟通,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扩大文化影响,增强文化认同。

一、祠堂文化的现代表现

(一)敬宗

1.祭祀。供奉牌位和祭祀祖先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统称为敬宗。主要表现形式是平时的打扫供奉和重要节日的祭祀活动。调研中发现,基本上所有祠堂都设有专人负责,主要任务是祠堂的日常打扫和维护。关于祭祀,不同祠堂规定也不尽相同,有的祠堂规定每个月祭祀2次(初一、十五),有的则要天天祭祀,保证香火供品不间断,由祠堂维护人员负责。遇到重大节日进行祭祀时,族人们都会聚集在祠堂,先向祖先供奉香烛、花、果、牲畜等祭品,然后叩头行礼、还要念诵祭文,一是感谢祖先庇护,使得家族繁衍不息,二是祈求祖先继续保佑,福泽子孙后代。祠堂祭祀的作用,不仅承上(祭祀祖先),还要启下(教化后代),即祭祀过程中,要重申家规家训,借此教育子孙,规范族人。

海南本地群众对祠堂的尊重程度非常之高。每年清明和冬至,是祠堂祭祀的大日子,无论距离多远,家族子孙都会赶回祖宅参加活动。所以,许多华侨都会选择清明冬至期间回琼,祭祖顺便谈生意。海南的部分单位甚至会在安排重要工作时避开这些日子,以尊重当地群众的习俗。每个家族遇到大事,如婚(嫁、娶)、丧、添丁、加官,还有上大学等大事,都要先祭拜告祖之后,才能继续进行。如果结婚仪式没有祭祀祖先,代表新媳妇没有被家族接受,会被笑话。

2.建祠。敬宗的另一种表现是建立祠堂方面。每个姓氏都不只一个祠堂,有的有十几个,有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有的祠堂供奉的是开宗始祖,或开墓始祖,也有的是为了纪念有特殊贡献的人。调研发现,兴建祠堂正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更倾向于在家乡兴建祠堂,这种祠堂一般供奉其父辈或是祖辈。我们访谈了一位澳大利亚女华侨,在20世纪70年代跟随母亲出国,她在事业有成后回到故居,希望为父亲和叔叔建立一座祠堂,资金和图纸都已就绪,后因特殊原因没有建成。

(二)收族

收族功能是以祠堂祭祀为基础,在宗族活动中加强宗族凝聚力和祠堂影响力的过程,是缓慢渐进的过程。在现代社会,收族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巨大能量也在不断发挥,为部分地区带来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封建社会,一个姓氏的族人大都聚居在一起,不仅是生活居住在一起,有些生产也是密不可分的,此时的收族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实现,如族学教育,扶困济弱,纠纷处置,等等。进入现代社会,新型土地制度影响着农民的生产方式,生产逐渐分开,核心家庭成为主流。而且,越来越多的家庭搬离故土,迁居异地,族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紧密,许多族人虽然血缘很近,但是见面很少,交流更少。大家族式的聚居在此失去存在的必要条件,而逐渐瓦解。

这些变化为收族功能的发挥设置了障碍,迫使祠堂文化在现代化转向的过程中,必须作出适应性的改变。如族学教育方式,基本消失不见,而救助奖励、归属等教化方式经过改变保留了下来。

1.救助奖励。现代宗族组织继承了救助功能,如成立各种类型的基金会,一方面帮扶救助本族人氏(只要同一姓氏即可),如患重病人士、贫困学生等;另一方面是奖励,如对宗族有贡献的人、见义勇为的人、高考成绩优秀的考生等。每年八月份,许多姓氏的宗亲联谊会都会奖励优秀高考生,有的家族还将奖励范围扩大到中考生。这一功能现在已成为诸多宗亲会的“标配”,可以预见,这就是家族宗亲会的未来发展方向。

由于现在宗族大都没有族产,所以各种救助、奖励项目的资金,包括祭祀活动的花费,都是宗族成员自愿奉献的。在活动之前,由宗亲会发布捐款倡议,提供帐号,成员就会主动奉献。也有宗族组织在各种活动过程中,当场设立捐款台,接受族人捐赠。这种奉献跟寺庙教堂的奉献一样,奉献者是为了自己的心安,是做给祖宗看的,祈求的是祖宗的庇护。他们不介意是谁在管理、用什么样的方式管理这笔钱,因为即使出现贪污之类的情况,祖先也只会惩罚贪污的人,而作为捐款的个人,依旧会受到祖宗的保佑。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特殊的一点,宗族组织的成员,尤其是在农村,还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是相互熟悉的。这种情况下的奉献,有时会带有一种攀比和炫耀的心态。

2.归属。现代祠堂可以分成两类,一类祠堂只祭祀开宗始祖或开墓始祖(后文称此类祠堂为传统祠堂);另一类是可以接收后代族人的牌位进入祠堂,有专门负责的族人定期清扫,按时供奉,保证族人都可以接受祭祀(后文称此类祠堂为新型祠堂)。新型祠堂只接受本族的子孙后代牌位入祠安放,且还需要缴纳一定费用。祠堂所收费用一般用于祠堂的日常维护和修缮,也有家族直接用做宗亲会工作费用等。新型祠堂的数量相对较少,但是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调研发现,传统祠堂明显不如新型祠堂香火旺盛,新型祠堂的功能发挥较为完整。首先,三代以内亲属的祭祀活动是普遍且频繁的,后代族人在祭祀直系亲属时,也会同时祭祀开宗(开墓)始祖及其他祖先,所以新型祠堂中对祖先的祭祀频率明显高于传统祠堂。其次,新型祠堂由于可吸纳族人牌位,所以能够吸引更多的族人前来祭祀,前来祭拜的人数几倍于传统祠堂的祭拜人数,能聚合更多的子孙在家族祠堂的周围,这是祠堂收族的基础。而且,一个有直系亲属供奉的祠堂和一个只供奉开宗(开墓)始祖的祠堂相比,明显前者的吸引力要大得多,家族子孙在祖先祭祀中,通过重复、繁琐的祭祀仪式不断强化对祠堂的认同感,进而增加宗族和祠堂的凝聚力,这是祠堂收族的根本目的。

二、信仰生态的基本理论观点

生态平衡的观点是指自然界有其运行规律,人类在进行活动的时候要尊重自然规律,否则,自然必将会在适当的时候将恶果回馈给人类。生态平衡理论极具价值,因为他不仅限于自然界,还适用于人类社会,而且与自然界、人类社会一样,信仰世界也适用生态平衡的观点。

(一)信仰世界有其自身运行规律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2]703,“最初仅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的形象,现在又获得了社会的属性,成为历史力量的代表者。”[2]704信仰虽然属于上层建筑,但信仰世界是物质世界的反映,其本质也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所以也和物质世界一样,有其自身运行规律。任何一个新的信仰产品都是对原有信仰产品的扬弃,可以是深化和发展,也可以是批判和创新,不论哪种方式,都是脱胎于原有的信仰产品的。信仰世界的运行受外力干扰,可能会有短期的转道偏移,但是时间一过,仍会遵循原有的运行规律。

(二)信仰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

信仰产品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状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仰产品也在不断更新。弗洛姆说:“生活中的人,只能作为一个整体并在他的生活中,在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中来理解。”[3]作为信仰主体的人,其信仰水平是与物质世界的发展程度相关联的,供人类选择的信仰产品也同样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经济水平。

(三)信仰主体对信仰产品的需求会改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信仰主体思想意识也会发生变化,对信仰产品的需要也会发生改变。毛泽东同志说:“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到了一定时期农民会用他们自己的双手丢开这些菩萨,无需旁人过早地代疱丢菩萨。”[4]信仰主体的需求是受限于经济水平、风俗习惯的,当经济水平、风俗习惯等因素发生改变时,人们的信仰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即使是同一种信仰,其存在必要与否都可以发生改变。信仰产品在不同时期,吸引信仰主体的重点也是会发生改变的。

三、祠堂文化的信仰生态分析

为什么宗族、祠堂等经过20多年的限制,几近消亡之后,还会再重新受到群众的认同和支持?简单一句话就是群众仍然有祖先崇拜和归宗敬祖的需要。

(一)信仰产品的供应要与信仰主体的需要相平衡

无论是政治信仰还是宗教信仰,都是信仰世界中的产品,信仰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信仰世界中选择合适的商品。信仰世界中商品的供应量(种类,程度,内容等)应基本满足信仰主体的需要。信仰产品和信仰主体是相对独立的却又互相影响的关系,二者在相互影响中达到平衡状态,即信仰产品基本满足信仰主体的需要,其表现就是不会有大量新型的信仰出现。

祠堂的复兴就代表了人们的某些需要还没有被满足,需要祠堂和宗族文化来填补:人们有信仰的需求,有关于终极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渴望。这就决定了信仰产品存在的必要性——人们需要信仰产品。同时,人们还有其他需要,如归属感。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是逐渐丧失的,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的经典论点就是,人们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安全感,所以很多人宁愿依附于各种势力之下,只为了重新获得安全感。人们重新回归宗族、寻找宗族势力的保护就是途径之一。宗族组织现在着重强调的收族功能正恰恰满足了这种需要。再次,人们需要一种贴近他们生活的信仰。这种信仰能让信仰主体产生熟悉感,其语言和理论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接受。

(二)信仰产品的发展要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平衡

信仰产品是为了满足信仰主体关于心理、道德等方面的需要,而信仰主体关于心理、道德等方面的需要又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情况相紧密联系。即,信仰产品的发展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治形势。祠堂产生于封建社会,是统治阶级为了保证其统治秩序的平稳而着力提倡的,宗族组织是国家政权在基层的延伸,是国家政权的一部分。进入新时代以来,尤其是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现代,必然导致祠堂文化的变化发展,从原来的对内统治转移到以对内团结和对外交流为主,从原来的重视血缘的严谨的家族组织,到以姓氏为标记的松散的社会团体。这是现代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

(三)信仰产品的供应决定信仰主体的选择

信仰产品的具体内容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社会的浸染下逐渐形成,大体决定着信仰主体的选择,即信仰主体的选择,不会跳出信仰产品的范围。尤其是在单一信仰产品的环境中,信仰主体在只能选择该种信仰产品,他们没有其他的选择。所以信仰产品对于信仰主体来说,占先导性地位。祠堂文化是祖先崇拜,也是信仰产品中的一种,同样具有这一特点。封建社会时期,我国都是处在庞大的宗族文化统治下,每个家族有族长、族老负责家族内部事务,而国家政权就是将宗族模式扩大到整个国家,皇帝是整个国家的大家长,“三从”“三纲”是整个社会共同遵守的准则,在这种背景下,对祠堂和祖先的信仰是与生俱来的,是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即使经过短暂的断裂,但是一旦环境宽松,重生的种子已经埋下,当人们有信仰的需求时,种子就会开始发芽,自然而然成为首选。相比城市,农村里的信仰产品相对单一,其他信仰的群众基础都不如祠堂信仰的群众基础牢固,这种情况下,祠堂信仰已占据了先天的优势。

(四)信仰主体的需求决定信仰产品的发展方向

信仰主体对信仰产品有着反作用,信仰主体的需求影响着信仰产品的发展方向。祠堂文化虽然保留了下来,但是前文已经提到,其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是信仰主体在新时期的新需要,这种需要迫使信仰产品不断向前发展。可以说,信仰产品的发展方向是以信仰主体的需要为前进动力的,虽然这一过程非常缓慢,但确是以适应主体的需要为导向的。所以,换个角度来看,作为信仰主体可以发挥能动性,推动引导祠堂文化的发展方向,鼓励其发挥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

四、祠堂文化的现代应对

现代社会,群众对祠堂认同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有的是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益的,如有利于发挥家族的整合功能、吸引华侨回乡投资等;也有负面影响,如宗族势力凭借人多成为村霸,干预村干部选举,与周围其他村镇对抗、械斗等。所以,处理宗族问题,先要认清宗族势力的本质,不能只看到宗族势力,不看其本质,更不能简单将祠堂等于宗族。首先,宗族虽然以祠堂为关键祠,以血缘为纽带,以祖先为联结,实际上是民间团体,而且大都是没有注册和备案的民间团体。其次,宗族势力的形成,是个别族人为达到特定目的,借着祖宗祠堂的名义笼络本族群众而形成的民间团体。再次,现代社会的宗族势力,虽然有祖先血缘等先天联系,但是物质、信息交换等实际利益也发挥着重要的维系作用。要想根本解决宗族势力带来的问题,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发展,加强在基层的宣传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要想用这一理论教育人民,就要在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大众化的特色。大众化即是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思考、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基层的宣传,要用群众的语言,用群众能理解的思维方式,分析阐释群众关心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切实成为群众的信仰选择。信仰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所以可以尝试用信仰去解决信仰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渐替代祖先崇拜或民间信仰,这是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根本途径。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倾斜,通过社会福利保障来提高群众的安全感,解除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提高群众的幸福感。

(三)加强基层组织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基层组织是党、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最直接渠道,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满足他们的需要,是党和政府的形象的体现,也是团结群众的最有效的办法。反之,如果不能解决群众困难,基层群众势必向其他团体寻求帮助。应加强对基层群众的帮扶力度,缩短帮扶周期,对真正贫困和确实需要帮助的人,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帮扶时间。避免在帮扶过程中出现统一标准的情况,探索弹性帮扶制度,对特殊情况加大帮扶力度、增加帮扶次数。

(四)探索社会组织参与政府服务,全面满足群众的各方面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作为政府服务的补充,进一步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方式和范围,为群众提供中介、咨询、辅导培训等服务,具体如帮助务工人员与企业牵线搭桥,提供用工信息、对群众提供技能培训和后期配套服务等,为群众提供各项政策咨询和办事规则建议。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群众需要提供特色辅导培训等。

(五)加强对宗族组织的监督,引导宗族组织作用的发挥

明确宗族组织的身份定位,制定标准进行审核,合格的组织给予备案。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推动宗族组织的健康发展,鼓励宗族组织在弘扬孝、诚信等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作出探索,把家训家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充分发挥宗族组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道德水平提升,社会和谐进步做贡献。

[1]聂振强,林琳.发挥姓氏宗亲组织在统一战线及中国政党制度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M].//世界政党格局变迁与中国政党制度发展———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六辑)[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12:703.

[3]弗洛姆.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和局限[M].申荷永,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18.

[4]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M]//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

猜你喜欢
宗族祠堂信仰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信仰的旗帜
信仰之光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拆迁
论信仰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沈家祠堂
祠堂,祠堂
清代宗族祖坟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