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2017-11-24 08:44侯雯晖
新东方 2017年6期
关键词:政治工作者海量政治

侯雯晖

一、大数据的特征与功能

2012年,联合国发布的《Big Date for Development:challenges&opportunities》白皮书指出:“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的出现将会深刻影响社会各领域。”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中也指出:深化大数据的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要“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所以,什么是大数据?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一书中指出,大数据的出现是信息爆炸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大数据即指“一种前所未见的形式,通过分析海量数据,获得价值巨大的服务、产品,或深遽的洞察力;大数据不但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方法论和价值观。”[1]大数据具有“5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大数据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数学算法和云计算来分析海量结构化数据(数字、符号等)与非结构化数据(文本、图像、声音、网页等),最终预测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而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将会大力改变科学研究的方法。当然,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例外。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也必将被赋予新的特点。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

1.利于实现资源信息的整合

现代大部分高校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已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业务系统,储存着大量的学生数据。这些数据来源有校园网、图书馆借书系统、学生管理平台、学生业务系统等,而从这些系统中得出的数据,包括消费记录、选课记录、成绩数据、奖罚记录等种类纷繁复杂,总量庞大,各类之间也相互关联。在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各部门间的联系较弱,资源整合的力度不够,未能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发挥自身功能。而现在进入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大可依托高校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对学生的定量化分析。比如,通过综合分析学生在校园网上的浏览数据,挖掘学生群体特征;通过整合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挖掘学生对热点问题的情感倾向与思想观点等。而学校各部门共同分享这些从数据中所得的学生群体特征与需求,便于各部门间协调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打造一个和谐健康稳定的校园环境,这对于顺利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有着极大作用。

2.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

以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从主观方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数据与定量化研究并不敏感,只是简单地试图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来推断工作中的因果关系,但这样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不可避免地具有片面性,往往不能对事物作出准确全面地判断。从客观方面来看,大数据技术出现之前,一般的计算机无法有效处理海量又不规则的数据,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客观技术层面缺乏支持。而在大数据时代,可以采集和处理海量数据,能够实现“样本=总体”的效果,更加全面精准地掌握学生的群体与个体动态。如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大学生们在网页、社交媒体中留下的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搜集与处理,分析得出学生群体关注度最高的社会热点事件。教师们则可以通过这一分析结果,调整课堂讲授内容,成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适时进行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再如,可以通过搜集学生线上对某知识点的讲解视频的观看率、停顿时间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与问题点,从而实现有针对性地给每位学生推送相对应的学习资料。

3.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预测作用

大数据技术功能不局限于了解、分析过去,它的核心功能在于预测未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往往依靠教师经验来分析预测学生的思想行为发展趋势,缺乏科学性,其准确性也受到质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面对学生突发紧急状况缺乏合理有效的机制,解决措施也往往滞后。但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群体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其生活、学习与互联网产生了紧密联系,他们往往更倾向于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意见,抒发自己的情感,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正可以利用大学生群体的这一特点,借助大数据的挖掘、整理、分析的技术及时监测学生在网络上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行为,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从而及时建立预防机制,采取预防措施。如各院各班级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若是能根据学生在微信、QQ等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朋友圈或说说,了解学生目前的情感走向,若一旦发现有学生的言谈行为处于非理智的边缘,及时对其进行疏通、鼓励和引导,就能有效的把危险事件遏制在萌芽状态里。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1.海量数据的真实性有待检验

大数据时代是个被海量数据包围的时代,而如何从庞杂的数据中找寻出真实有用的数据是大数据技术面临的一个挑战。我们依靠数据分析来得出结论,而结论有效的前提是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以往,我们常常根据调查问卷或访谈记录来对学生或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而大数据技术出现后,我们的调查来源更加广泛,如视频、语音等,数据获取更加便利,真实度也相对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数据完全可靠。所以,仍需做真实性的检验。例如,可以通过学生的图书馆借阅记录来分析学生对哪部分书感兴趣或近期的学习状况。但有些学生平日很少去图书馆并不意味着他近期没有好好学习,他可能是在自习室学习,也可能自行购买了所需要的书籍。同样,平日借阅图书多的学生并不一定是自己阅读的书目,也可能是他们帮其他学生借的。以上情况都说明数据的真实性有待验证,也存在着一定难度,若一味地依赖大数据技术,陷入数据万能论的误区,就会对某些学生造成误判,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2.学生的隐私数据需要保护

大数据技术的成熟,意味着个人数据的搜集日益方便、日益全面,这给我们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我们个人的隐私存在着隐患。大数据技术搜集的是综合信息,对于隐私信息还无法自动甄别,而大数据技术用在了思想政治工作上,必然要积累学生的个人信息和个人网上浏览数据,如微信、微博上发表的各种言论或照片。而高校也确实拥有着很全面的学生数据。如高校学生宿舍可以有学生出入宿舍、用水用电的数据,高校图书馆可以轻易获取学生图书借阅与返还数据,高校医务室可以获得学生的健康数据,而学生在高校校园网中留下的浏览记录就更多了,如下载的软件、浏览的网页、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的评论等,这些数据一旦泄露,进而被不法分子利用并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将会给当事人的生活与学习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所以,在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相关数据进行搜集时,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个人隐私数据的保护,如采取加密储存技术,制定相关的管理条例、工作人员规范自己的行为等,谨防学生数据的泄露。

3.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大数据技术的认识与运用能力尚待提高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的,如“填鸭式”理论教学等,在运用大数据技术,动态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上重视程度不够,这就削弱了工作的时效性,发挥的作用也就有限。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观上是因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大数据观念未能树立起来,客观上是因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运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有限。当前高校正在普及网络教学方式,若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提高自身的网络操作能力,就会对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造成限制,也会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在大数据时代,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潮流不可避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并深入了解大数据技术的原理,并主动提高自身运用大数据技术的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同时,教师应拿出魄力,在大数据时代中与时俱进,开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建立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三、对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思考

(一)观念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数据理念

任何工作都是从一定的工作理念出发的,理念在工作中起着方向性、主导性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积极培养大数据理念,学会从定性的分析与经验积累到定量的分析与管理转变。在以往的工作中,主要依赖于系统的经验总结来对学生进行分析与预判,这就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海量的教育数据蜂拥而至,通过对学生的相关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可以揭示各种教育因素间的相互关系,预测学生发展趋势。为了实现这种大数据的理念与思维,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需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形成党政工团部门齐抓共管,其他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的局面。另一方面,高校要搭建统一的大数据平台,这是因为高校学生海量数据具有分散性,每个学生的数据都分散在各个数据采集中心。所以,在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上协调、整合各个数据采集中心所获得的数据十分必要。

(二)方法创新: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积极搜集和分析数据,跟进学生的思想动态指导工作的开展。比如,高校各班辅导员可以把学生从大一开始自主参与的各类活动数据进行整理归类,把握住学生群体的喜好偏向,进而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思想政治工作,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其次,利用大数据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对待每个学生。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每个学生的数据的分析,能把握住学生个体的特点,同时也能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记录,方便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方案。最后,要通过大数据技术最大程度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测作用。大数据技术可以运用数学公式分析学生的海量数据,发现数据的规律,预测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如学生失恋时,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倾诉或寻求帮助,这时就需要辅导员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进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三)队伍建设创新:组建高校思想政治大数据搜集与分析团队

“大数据人才稀缺是当前世界面对的一个难题,思想政治教育要快速开展数据分析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要。”[2]当代高校基本实现了校园网全覆盖,校园一卡通制度,高校经过常年积累,拥有着学生在校园的海量活动轨迹数据,若不进行挖掘和使用,这些数据将会失去原本应有的价值。而对这些数据的搜集与分析又是一项技术活,若要求全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都熟练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状况进行分析是不现实的,而且往往会流于形式。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发挥实效性就需要建立专门的大数据分析团队。首先,要积极组织思想政治工作者参加大数据培训,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基本操作,树立起大数据理念。其次,要培训一批专业的大数据人才,学会精准化分析,解决硬件上的不足,开发软件上的新功能。最后,高校可以在思想政治班开设关于大数据技术的基础课程,使大数据技术在学生中普及。

[1]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胡树巧,谢玉进.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思想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猜你喜欢
政治工作者海量政治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海量GNSS数据产品的一站式快速获取方法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工作者的选拔与培养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政工人员综合素质的调查及对策
海量快递垃圾正在“围城”——“绿色快递”势在必行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一个图形所蕴含的“海量”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