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网络化体育教育建设研究

2017-11-28 08:25李晓婵王治国
少年体育训练 2017年5期
关键词:网络化互联网+体育

李晓婵,于 鹤,王治国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

探讨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网络化体育教育建设研究

李晓婵,于 鹤,王治国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

1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体育教育

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得以发展迅猛。近半个世纪以来,以微电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一批高技术、新技术、新能源以及生物工程的运用,正把人类从工业社会推向所谓“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我们通俗地认为,“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它的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13年,政府政策首次推出是在2015年3月。“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在教育领域中教育信息化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正深入到各层次、各学科教学中。高校教育又是众多教育领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是国家重要人才资源输出地,也是培养国家未来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重要接班人的基地。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好“互联网+”新的形势,进行高校体育教育网络化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事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制定“互联网 + ”行动计划,同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这一系列的文件颁布表明“互联网+ ”开始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此背景下,结合“互联网+”研究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建设创新模式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挑战。

2016年5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加强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年发展的意见》,文件中第二条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中的第5条提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创和创新体育教学资源,不断增强教学吸引力”的新高度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育课程建设,对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形成共享优质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高校网络化体育课程建设的意义

从理论上讲,高校网络化体育课程建设可以丰富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手段及获取知识的途径、学习方式,同时能够为各级政府对高校体育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依据,并为其创新体育教育优质资源运作、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模式,拓宽高校体育发展的途径,为后续的研究者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高校网络化体育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是:有利于丰富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多元化学习,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民族的团结;结合“互联网+”体育课程建设研究可为辽宁省顺利实施开展高校体育课程网络化建设起到推进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满足其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的需求,促进大连海洋大学“一体两位多维度”的网络体育课程建设;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竞争力提升,深入挖掘和充分释放互联网+能量,驱动体育教育模式创新发展,促进区域和国家的教育战略发展。

3 高校网络化体育课程建设面临的挑战

3.1 有效应用的缺失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进行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根本目标,在于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有效应用。我国大部分学校已经完成了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建设阶段,校园内部有各种各样系统和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以门户的形式为学校教师应用于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获取到更多的有用信息和全方位的学习服务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建设网络化体育课程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应符合事物从质变到量变的发展规律,要研究去建构一套应用机制以及相适应的保障系统,才能解决和促进网络化体育课程的未来的建设和发展。

做好课程建设的系统规划是建设网络化体育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网络化体育课程的建设既离不开可靠的信息技术,也不离开人的设计,两方面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有效用度的提升。那么如何去考量哪几个方面的信息手段和方法在建设体育课程中是有效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每一种技术真正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是否对体育网络课程建设有意义。例如,结合信息技术手段,选择课程开发的形式,把部分课程及项目做成微课的形式、部分理论课程可尝试用资源共享课或者慕课的形式将其呈现,既能克服环境和天气条件的限制,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丰富的移动宽带网络和各种学习终端等,最后以平台的形式将建设的内容进行呈现并加以管理,建立一个新的体育教育课程结构。哪些体育课程内容适合这么做,做的程度又是多少,有一个什么样的百分比分布等,需要我们进行细致地研究和归类,构建一个比较有效的应用模式。

3.2 可持续发展程度较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审视“互联网+”时代在教育行业未来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和角色,可知高校体育课程网络化建设已融入到未来高校教育发展不容忽视的部分。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课程建设是否能够持续满足和服务于学生的未来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在已有的建设基础上能否继续提升和扩展课程形式及内容。课程模式的有效应用是网络化体育课程建设的根本目标,可持续发展是网络化体育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两者都需要进行系统地规划。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是符合学校课程发展的需求,也是适应未来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变革的需求。

4 高校网络化体育教育建设的体系结构

4.1 改革的内容

进入新时期以来,课程建设与教学都在不断地深入与改革,与之相适应的体育课程建设实践也在教学中和不断探索中逐渐完善,建立适合当前教改实际的课程内容体系,力求突破原有的较为单一的课程内容(以项目为主的课程内容),加强体育人文方面内容的建设,强化精神教育对人的激励与发展功能,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体能知识与技能、情谊表现与合作精神,通过“互联网+”的加入,使其能表现出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健康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具体改革的内容分为4个部分: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课程建设的意义及价值取向;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课程建设的具体手段;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课程建设的理论构建;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课程建设的动态运行模式实践。

4.2 建设的具体板块内容

(1)教学专区:线上教学辅助板块、随机教学板块。(2)社会体育专区:社会体育热点问题、运动损伤、营养、健康、校园体育文化等。(3)娱乐体育专区:体育英雄会、擂台赛、挑战赛、运动达人秀、体育之星等方式呈现。

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教师信息素质能力及社会发展的特点基础上,归纳出模型具体应用模式,选取一定数量的学生对模型进行学习检验,对动态模型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将根据评价结果,对动态实施模型尚需完善的地方做出进一步探讨和修正。

[1]杨炜明,廖书.大数据背景下统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

[2]谢燕歌,洪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

[3]杨应宝.区域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

G807.4

A

1674-151X(2017)05-074-02

投稿日期:2017-03-08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高教研究课题——基于“互联网+”的高校网络化体育教育模式研究(编号:GHYB160072)。

李晓婵(1981~),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网络化互联网+体育
借助军民协同创新发展,构建网络化模拟军事训练体系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地铁网络化运营乘客信息需求阐述
我们的“体育梦”
新闻业经营管理的网络化思维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