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匠精神的边界和实践效用

2017-11-30 19:28张阳张力跃
职业教育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边界工匠精神

张阳+张力跃

摘要: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论述工匠精神的边界。静态层面从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探讨工匠精神的内涵边界,从德国、日本、中国的传统探讨工匠精神的文化边界;动态层面从“工匠—企业—机器”的博弈阐述工匠精神是通过匠艺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工匠精神的实践效用表现在利用内涵边界发展本土做特产品,利用文化边界借鉴国外做精产品,利用动态边界协同机制做靓产品,利用边界效用融合共赢做优产品。

关键词:工匠精神;边界;实践效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11-0005-04

从2016年“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到2017年“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阶段,呼唤工匠精神正当其时。但是,当前,工匠精神被泛化使用,移植嫁接到各个领域中。笔者拟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厘清工匠精神的边界,探讨工匠精神的实践效用,以期澄清对工匠精神边界的误区,使人们对工匠精神的定位能够回归理性。

一、静态层面: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文化边界

通过工匠精神、职业精神两个相互区别又关联的概念,可以厘清工匠精神的内涵;从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最多的两个国家——日本和德国的文化来思考工匠精神,可以展现不同国家工匠精神的特点,从而探讨工匠精神传承的文化基因,为我国工匠精神的培养和传承提供借鉴。

(一)内涵的边界: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区别及联系

1.从哲学角度看

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职业指参与社会分工、获取合理报酬的工作。职业的广泛性决定了职业精神的共性,是所有在职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各种精神的总和。工匠是职业的一种,指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匠人。所以,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个性化表现,职业精神寓于工匠精神或其他精神之中。

2.从逻辑学角度看

职业精神包含工匠精神。职业精神是上位概念,工匠精神是下位概念,工匠精神从属于职业精神。赵伟教授认为:提倡工匠精神,并不是要以此取代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涵括各行各业,工匠精神是特指物质资料或实体产品生产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精神。2017年颁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要大力培育工匠精神[1];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以上关于工匠精神的提法都是针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可见,工匠精神并不是放诸四海皆可适用。

3.从适用对象看

职业精神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而工匠精神的对象是物、产品。工匠精神凸显在制造业中,特指从事手工業劳动的人应具备的对产品的精益求精、对技能操作的精准、对工作的执着、对职业的奉献、对质量极致追求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往往被泛化到其他职业领域,比如教育学中呼唤工匠精神,与人们常说的“教书匠”就是有明确区别的,那多半是与工于模仿、亦步亦趋、没有个性、缺乏创造等词相关联的[3]。教育领域针对的对象是人,教师所应具有的兢兢业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工匠精神其实是职业精神,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和应履行的基本义务。

(二)文化的边界:德国、日本和中国的工匠精神

日本的工匠精神源于“职人文化”。“职人文化”是一种道德伦理和集体意识的反映。“职人”在技艺上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对父母、朋友、领导、组织等要具有感恩之心,在工作中要敬业恪职,对产品和细节要做到精益求精。具体表现在个人用一生时间钻研、做好一件事;行业常出现一个家庭十几代人只做一件事;公司多数没有成品检验流程,产品质量精确到无需检验。企业不着急“做大做全”,而是专注于某种商品或某种技术,重视消费者的体验与感受,建立长久的产品感情。如日本著名的“秋山木工”创始人秋山利辉,拥有一颗纯粹的匠人之心,专注于木工艺术,制造高级家具,虽只有几十名员工,却创造出每年11亿日元左右的销售额。他说:“我培养的不是能干的工匠,而是有修为、素养高的工匠,懂得关爱别人、尊重别人、替别人着想,如果有了这种人性的光辉,就会进入更高的境界,如果只是技能上突破的话,是没有神明帮助的,因为没有德行,就会有局限。所以说,真正顶尖的人、大师级的人,都是德在前面。[4]”由此可见,相对技术而言,日本更注重培养匠人的人品,传承匠人精神。

德国的工匠精神源于中世纪的“天职观”。“天职观”与日耳曼民族严谨扎实的作风一脉相承。天职就是个人要履行生活岗位所带来的世俗义务,经营为神所喜的生活。“天职观”使职业同时具备世俗性与神圣性,认为所有职业都是上帝创造的且各种职业平等,对上帝最大的虔诚就是勤奋工作、爱岗敬业。自中世纪始,德国的工匠精神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德国人的职业常态。德国匠人对上帝的敬畏表现在对职业的忠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因市场效益舍本逐末;对每件产品和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注重产品的革新与研发;对企业老板和工程技术人员默契配合,竭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德国学生在接受4年义务教育和2年发掘兴趣的定向教育后,约70%的学生会选择读职业中学。在德国人的观念中,培养一名技艺精湛的劳动者与培养一名学识渊博的大学生,同样能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5]。

中国的工匠精神具体体现在“业精于勤”的艰苦奋斗;“强而力行”的敬业奉献;“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6]。历史上,中国在饮食、服装、建筑、艺术等工艺制造中都有着让世界为之惊叹的智慧和高超技艺。古代的匠作坊分为官办匠作坊和家庭匠作坊。官办匠作坊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发展规模和速度远胜家庭匠作坊。传统的能工巧匠被官府召集到官办匠作坊,接受官府的匠艺教育,锤炼技艺,生产制造出服务于达官贵人的产品。由于官办匠作坊生产的产品多是为贵族定制,匠人多只注重手艺的精细,缺乏创新能力。普通匠人在家庭匠作坊生产劳动,只能接受民间匠艺教育,生产廉价实用的产品,技艺很难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现今,面对制造业产品的,在我国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endprint

二、动态层面:工匠精神形成中匠艺活动的博弈

当前,工匠主要是通过匠艺活动实现个体成长。工匠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匠艺活动的三个要素:匠人个体、机器和企业。匠人是匠艺活动的主体,承担着产品生产、制作和研发的任务;机器是匠艺活动的载体,帮助匠人实现高效率生产;企业为匠艺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场所,企业获利是匠艺活动得以开展的保证。因此,匠艺活动是企业通过雇佣匠人这一主体,利用机器这一载体,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匠人个体、机器与企业的博弈,其实质是主体、载体和目的的内在冲突。

(一)匠人和企业的博弈

我国匠人与企业的博弈主要是看企业是否有支持匠人形成工匠精神的环境。工匠是企业的雇员,企业应保障匠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包括薪金报酬合理、晋升渠道公平、法定假日休息和工作环境舒适。匠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经过简单模仿、机械操作的学徒阶段——独立操作、游刃有余的熟练者阶段——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的师傅阶段。当企业不能保障匠人的权益、为匠人的成长提供平台时,匠人就会选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或耐不住现实的诱惑,频频“跳槽”。这样,既不利于企业留住优秀匠人为其创造经济价值,也不利于匠人养成工匠精神,完善自身发展。

(二)匠人和机器的博弈

匠人与机器的博弈主要是看在当前机器换人的浪潮下,作为工匠精神形成主体的匠人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一方面,匠人发明使用机器,将大量知识输送到机器上,机器设备得到快速发展,逐渐解放了手,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匠人被机器异化,机器不断蚕食匠人的技能,甚至代替匠人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传统制造业的机器只是作为帮助人提高生产效率的工具而存在,而现代制造业“机器换人”直接将机器变成劳动力[7]。面对机器换人的浪潮,作为载体的机器会充当一丝不苟的工匠,匠人这一主体逐渐消失,还何谈工匠精神?因此,匠人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好奇心并不断地探索创新,终身钻研学习,这样才能在与机器的博弈中永葆生机和活力。

(三)企业和机器的博弈

企业与机器的博弈主要是看企业能否通过使用机器倒逼工匠精神突破传统,享受使用机器带来的技术红利。当机器具有较好的耐受力,且经过精心设计的机器和开发的软件程序更能保障产品的质量,同时从长远来看机器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时,企业就会选择机器。此时,企业需要更多的能够维护机器、专注于改进机器、具有创新能力的工匠。而当机器维护、折旧成本过高时,企业则不会选择机器。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企业开始大规模的使用机器,到现在席卷全国的“机器换人”浪潮,机器的每次革新发明和使用都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企业在“成本——收益”的权衡中做出选择,决定是否大规模使用机器。可见,倡导工匠精神不能仅局限于改进传统工艺,还应能够适应并且利用技术促进制造业的革新和发展。

三、实践层面:工匠精神的效用

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文化边界和匠艺活动的博弈,可借用费孝通先生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做特、做精、做靓、做优”四个方面阐明工匠精神的实践效用。

(一)“各美其美”,利用内涵边界,发展本土做特产品

当前,要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将产品做出特色、做到极致。在培养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应牢牢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逐步形成适合工匠发展的核心素质和关键能力,是发展本土做特产品的关键。工匠的核心素质应注重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性、遵循规律的科学性和立足国情的民族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基础,包括知识学习、技能运用的人文底蕴和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二是自主发展,包括乐学善学、善于思考的终身学习和人格完善、珍爱生命的健康生活;三是社会参与,包括认同国家、关注世界的责任担当和技术应用、问题解决的勇于创新。工匠所具备的核心素质将推动对产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形成,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制造出具有我国特色的优质产品。

(二)“美人之美”,利用文化边界,借鉴国外做精产品

面对当前我国工匠精神的缺失,应向制造业产品质量较高、工匠精神传承较好的日本和德国学习,将产品做精细、做精致。日本的“职人文化”表现出的是集体观念与道德伦理的完美结合。在工业化大生产条件下,日本将质量至上和组织文化融合到一起。日本全面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号召管理层和普通匠人要多沟通交流,并向普通匠人传授知识和技术,使工匠精神得以很好传承。德国“天职观”的传承从学生入手,通过“双元制”培养工匠的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3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70%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实际技能;以行业协会做保障,通过制定标准、盟约维护工匠的合法权益;在“小分工、大协同”理念下传承工匠精神。面对日本、德国制造水平的登峰造极,我国可借鉴日本和德国传承工匠精神的方式,将工匠精神融入制造业的人才培养中,将产品做精。

(三)“美美與共”,利用动态边界,协同机制做靓产品

面对“工匠——企业——机器”的博弈,结合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需要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行业运用协同机制将产品做靓,共同努力把我国的产品做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一方面,政府要加强职业教育立法和监管,明确在工匠精神传承中职业院校、企业和行业应承担的具体义务;另一方面,可通过电视、报纸、微博、微信等途径加大工匠精神的宣传,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大国工匠》很好地展示了我国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匠人们专注岗位、对职业技能完美和极致的追求,使我们重新认识了手工艺人作为一线劳动者敬业勤勉、追求卓越的品质。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制造业人才的摇篮,在教学中除了注重技艺的显性知识传授外,还应加强经验、秘诀、默会知识等隐性知识的传授,将工匠卓越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态度贯穿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工匠。企业、行业要为工匠精神的形成提供肥沃的土壤,鼓励匠人钻研和创新,同时要对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匠人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endprint

(四)“天下大同”,利用邊界效用,融合共赢做优产品

当前,需要我们贯穿合作的理念。在产品制造中,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在追求质量至上、工艺领先的同时,既要突出自身的特色,也要尊重别人的特点。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工匠之间应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实现共赢。产品质量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科学理论与工业实践相结合,需要制造业呼唤价值回归、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工匠精神。过去,我国依靠人口红利通过价格优势实现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现在“中国制造”要用一种标准规范的方式、长远创新的思维、兼收并蓄的态度,通过工匠精神的培养和传承提高工匠对职业的忠诚度,树立工作的尊严,推进技术革新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更好发展。

当前,中国迎来了培养工匠精神的好时代,大国工匠们正以其精益求精的态度、丰富的实践经验、努力刻苦的钻研,带动一项项工艺革新、完成一项项技术攻坚。明确工匠精神的边界,充分发挥工匠精神的实践效用,必将会使“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万玉凤.中国制造人才培养有了“路线图”[N].中国教育报,2017-02-15(01).

[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6-03-06(02).

[3]王静静.智慧教师拒做教书匠[A].吉林市东方智慧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全国智慧型教师培养体系建构模式学术会议一等奖论文集[C].吉林市东方智慧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2016.

[4]秋山利辉.“匠人精神”就是超越客户的要求[N].中国质量报,2015-12-25(01).

[5]辛斐斐.德国职业教育财政政策述评及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1):56-60.

[6]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7]刘晓,石伟平.“机器换人”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J].职教论坛,2016(10):33-37.

The Boundary and Practical Utility of Artisan Spirit

ZHANG Yang1,ZHANG Li-yue2

(1.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China;

2.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21,China)

Abstract: The boundary of artisan spirit can be discussed at both static and dynamic levels. At the static level, on the one hand, we discuss its connotative boundary from artisan spirit and professional spirit; on the other hand, we discuss the cultural boundary of artisan spirit from the tradition of Germany, Japan and China. At the dynamic level, artisan spirit is discussed from the current "Craftsman - Business - Machine" game, which is gradually formed and developed through the craft activities. The practical utility of artisan spirit is manifested as follows: developing the local special products by using connotation boundary, learning from abroad to do fine products by using cultural boundaries, using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to make beautiful products through the use of dynamic boundary, making win-win products by u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border.

Key words: artisan spirit; boundary; practical utilityendprint

猜你喜欢
边界工匠精神
深度拓宽文旅融合边界
守住你的边界
有边界和无边界
OF MALLS AND MUSEUMS
平行于电场的理想边界存在吗
人蚁边界防护网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