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应如何作为

2017-11-30 08:15虎文华
职业教育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课程实施教师队伍建设中等职业学校

虎文华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的根基,在当地贫困农民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也为优化贫困区农业供给侧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现实是,在适应贫困区农业现代化—县域经济增长—以城带乡—全面小康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并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面向贫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课程设置和农业职业技术教师几乎为零。因此,加快建立以技术中心、创业中心、市场信息中心、学校农场为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体系,重点落实种—养—加—售等专业实训课程,以本土化的人力资本建构种—养—加—售等农业职业技术教师队伍,是中等职业学校落实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之策的根本。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精准扶贫;课程实施;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11-0040-05

一、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014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为中等职业学校精准扶贫提供了培养职业农民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课3大类,其中专业核心课分为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经济管理5个专业类。以半农半读、农学交替培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干部等为抓手,为全面提升贫困农民职业素养和技术培训点明了方向,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中职课程体系。2015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指出,西部有些省份扎堆开办汽修、护理、计算机、学前教育等专业,专业同质化严重。中等职业学校涉农类专业不断萎缩,专业设置不能立足于服务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涉农类专业招生困难,生源不足是导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同质化、城市倾向的首要原因,忽视当地贫困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的升级转型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不具吸引力的根本原因。“学龄人口数量的下降、高中教育的普及以及农村进城人口数量的不断提升,造成了县域职业学校生源数量的持续减少,使一批农村职业学校陷入发展困境。更重要的是,农村职业学校没有转变发展理念,固守学历教育的故土,忽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求,这些主观因素是农村职业学校停滞不前甚至萎缩的根本原因。[1]”在精准脱贫攻坚时期,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与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符,是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处于尴尬境地的具体体现。

(一)农牧业课程设置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国家贫困地区农牧业发展最为需要的是岗位技术、环节技术,最优路径是实习、实训教学,而现代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的课程开设上完全是模仿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对接农业产业发展中重要岗位、关键环节知识点的需要。以青海省互助县为例,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课程设置尚停留在计算机应用、机电技术应用、学前教育、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物流服务与管理、焊接技术应用、汽车维修专业、护理、食品发酵技术等10个专业,专业更新速度缓慢,农民靠种养业(蔬菜果品种植技术、牛羊猪养殖技术)为主要增收方式,而这方面的课程几乎为零。与以农业现代化推动县域经济增长,以城带乡促进全面小康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背景相去甚远。

(二)农业职业技术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于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对地膜覆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增产类农业实用技术,种养业增收类农业技术,快速致富的加工类农业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实习、实训教学成为必需,而现实是专业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严重不足。农业技术教师面对更加专业化的农业职业技术,面临着深层次改革。

中职学校内部,与城市化专业设置相匹配的教师完全不能支撑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县农广校、县农技站的农业技术培训教师稀缺,基层的农业技术培训以实用技术和种养技术为主,对快速致富的农产品加工类技术培训不足,导致贫困农民后劲发展能力断层,满足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另外,以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为农业技术教师的农民培训制度尚未建立,农民培训无章可依,社会力量参与农民技术培训的教师编制问题尚待解决。

二、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应有所作为

(一)中等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的根基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目标是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促进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农业职业技术的专业化发展,实现贫困农民增收致富和贫困区经济持续增长。现代化的农业需要职业农民,贫困农民到职业农民的转化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农民的技术培训和职业素质养成也要由中等职业学校来完成。农业部多年扶贫经验表明,以县为单位辐射到贫困村、贫困人口,是现阶段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有效进行的首要平台。县域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场,决定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方法能否生根发芽。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对象是贫困县“以地为生”、“靠农为生”的贫困务农农民,实现贫困农民到职业农民的成功转化和稳定就业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精准扶贫的出发点。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指出,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为招生重点,形成种养技术培训和销售管理能力提升的基层辐射力量,有利于贫困农民的生产、销售、创业全方位分类帮扶,这种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所产生的知识的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是课程间接转化和消化吸收的主要途径。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以农业职业教育为核心路径。农业职业教育是对农、林、牧、副、漁各业实用技术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包括对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农产品仓储、农产品物流等现代化农业技术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技术的实施和创新需要有广大贫困主体的参与,贫困区贫困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农业职业的养成训练需要由中等职业学校来承担。endprint

(二)中等职业学校是贫困农民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首要途径

职业农民是贫困区、贫困县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实现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增长是中等职业学校实现精准脱贫的价值体现。贫困农民到职业农民的转化过程代表着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从形成到积累的增长过程。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是贫困人口基本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来源。通过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的短期课堂教学,产生学习效应,通过实训环节的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动手能力,实现农业机械、生产原材料、计算机等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的融合,使技术知识凝结在劳动力身上,使其由劳动力变为人力资本。

从基本人力资本的形成,到专业人力资本的养成,中等职业学校是当地职业农民岗位培训的重要机构。以专业的职业农民课程为标准进行技术培训,可帮助其提升专业化的岗位知识和环节知识,帮助受教育者开拓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从而助推专业技能的提升,实现人力资本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中等职业学校在优化当地农业供给侧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汉书·食货志》载:“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贫困区和贫困人口长期贫困的原因,一方面是农产品价格过低。过低的农产品价格,导致增产不增收,米面等大量滞销,使农业生产陷入结构性矛盾的困境。另一方面由于不增收,限制了农民对农产品的加工能力。

农业供给侧是决定农民种什么、养什么的信息源,中等职业学校则是帮助农民解决“从哪里增收”问题的可靠路径。农产品竞争力差导致的被迫库存,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落实农业职业教育,提高产品质量和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国际扶贫办中心主任黄承伟认为,现阶段做好精准扶贫顶层设计,需要坚持战略性哲学思维,将扶贫开发置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2]。以“一村一品”区域地标品牌为农业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优化当地农业供给侧质量,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以種养业技术实现农业增效、以农产品初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农产品零售业发展为农业产业链增值。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以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与创业培训为第一平台,建设“一村一品”特色种养业品牌,提升农业供给侧质量,中等职业学校是农业技术进步落实到户到人的重要单位。

三、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如何作为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面向农村,农村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内生于中国农村的特有国情。中国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是走向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没有中等职业学校参与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便不是“职业教育”扶贫。因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的重要价值所在。

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应由五个部分组成:“技术培训中心、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创业指导中心、市场信息中心和学校农场。[3]”从目前农业职业技术推广体系来看,各部分的组成如图1所示。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是我国的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和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以县农技站和农科所为基层单位。市场信息中心以国家和地方信息中心为主。农业示范园区、菜篮子基地、粮改饲基地及家庭农牧场初步构成了农民实践学习的场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精准扶贫,应当充分利用农业职业教育扶贫实施的有利条件,在农业部门扶贫资源的基础上,成立创业指导中心,以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体系为基础,创业指导中心建设为重点,落实两部门《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完善农业职业技术教师队伍。

(一)课程实施

1.瞄准现代农业产业的主要环节组织课程教学设计,通过专业类实践课程进行岗位技术和环节技术的培训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最需要就是岗位技术和环节技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农民进行农业职业技术的实践、实习培训。农业职业教育是实现贫困的务农农民到有创收能力的职业农民成功转化的关键。农业职业技术中的岗位技术和环节技术构成了职业农民专业类实践课程展开的核心。中等职业学校解决当地贫困农民就业问题,实现贫困农民到职业农民的转化,首先,要瞄准现代农业产业的主要环节组织课程教学设计。岗位需要什么理论知识,课程教学就组织什么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无缺,以针对性为教学原则,追求岗位技术的熟练性和专业化。发挥好创业指导中心的功能,指导农民通过创业创造工作岗位,在职业农民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岗位技术和环节技术的培训。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体系中,创业指导为重心,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和技术培训并重,是实现农民创业成功,获得职业岗位的前提条件,也是全国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进行农业职业岗位技术和农业产业化环节技术培训的基础。

其次,要通过专业类实践课程进行岗位技术和环节技术的培训。职业农民的基本岗位包括种养员、农产品加工员、农产品营销员等。对应的岗位技术包括种养技术、加工技术、营销技术等。职业农民进行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的环节技术包括增产类(地膜覆盖栽培、粮油高产创建、畜禽繁育等实用技术)、增收类(不断更新的种养技术)和快速致富类(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农业职业技术。《职业农民培养方案》指定的种植类、畜禽养殖类、水产养殖类、农业工程类、经济管理类等五大专业类核心课程中,实践课程技术培训就是针对实用技术+种养技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以学校农场为实训基地,致力于培养农民的动手能力

由农业示范园区、菜篮子基地、粮改饲基地、家庭农牧场初步构建的学校农场是农民创业的样板,也是农民岗位技术和环节技术的实训基地。学校农场是三大中心农业职业技术落实到位的中心单元。种养类专业实践课程应充分利用农业部扶贫资源,依靠农业示范园区、菜篮子基地、粮改饲基地,以集中培训的形式,进行基本农业实用技术和种养技术的实习、实训,提升和更新种养员的种养技术。家庭农牧场作为农业示范园区、菜篮子基地、粮改饲基地等集中培训后的第二实践学习基地,是实施农业工程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场所。如农业工程类实践课课程——农产品储藏、农产品加工,经济管理类实践课程——农场经营管理、创意农业等。这种小型的实践、实习基地,在管理、加工、营销等岗位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环节技术上尤其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重要基地。它决定着农民的创业成果落实到哪里和怎样落实的问题,是当前学校农场建设的重中之重,决定着创业指导中心和技术培训中心“一户一策”精准扶贫方法是否能够“到户到人”。endprint

中等職业学校扶贫实施农业职业教育,应当以农业示范园区、菜篮子基地、粮改饲基地为集中培训的阵地,主要进行实用技术和种养技术的推广和培训。以家庭农牧场为个体培训的基地,主要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农产品营销技术的培训,打造农民增收的增长极。

3.以学校创业指导中心为平台,拓展农民自我发展和创新的能力

理论课程是重要的,但切不可空,亦不应泛。欲避免此种空而且泛的毛病,唯一方法即是先习而后学。习的对象是实践,学的对象是理论。所学的即是以习为根据,其所习的实践无法空泛,因此所学的理论亦不会空泛[4]。处于农业生产背景中的理论课程,应当在岗位技术知识和环节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普及农业从种养到加工等全产业链的知识,充分拓展农民的职业能力,则是公共基础课、专业类理论课及能力拓展课等农业职业技术理论课程的价值体现。

以学校创业指导中心为教学组织平台,班级授课形式的理论课程应结合农闲时间或充分利用半农后的半读时间,强制性规定当地农民进入学校课堂学习,改变农业生产慵懒的生产习惯和农民懒散的生活观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学校扶贫实施的有效性。以强制性的手段实现贫困农民到职业农民的快速转化。普及种养——加工——营销——管理的农业产业链知识,突破岗位制约,提升农民对农业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通过强制性的课堂学分制学习,培养积极主动应用农业新技术,懂农业科学知识的职业农民。学校颁发绿色证书、创业培训证书、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完善职业农民的职业性、专业性,全面完善农民的职业文化素质。

(二)加快贫困区人力资本建设,扩充农业职业技术师资队伍

中等职业学校农业职业技术课程实施落到实处,对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挑战。职业化的岗位技术和环节技术等关键技术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大量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或是专门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落实。贫困区农业专业类人力资本发展不成熟,中职学校专业类教师匮乏、创业培训教师断层,限制了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构建当地土专家、种养大户及当地行业各局技术人员、具有专业背景知识的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青年等本土化人力资本,引领农民自由全面发展,发展活的农村经济,才是农业职业技术获得进步的源泉。构建一批当地农业职业技术师资队伍,才是贫困农民摆脱贫困的最终落脚点。

1.以种养专业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

种养专业类不仅包括《职业农民培养方案》中规划的种植类、畜禽养殖类、水产养殖类等专业,还应当包括增产类的农业实用技术类专业。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是种养专业类教师队伍形成的主要渠道。种养类的教师队伍具有的教学能力结构特点是“种养技术实训课程能下乡,对应的理论课程能入校。”农业实用技术专业类教师的来源是县级农技站和农科所的基层农技人员。种养类专业教师的来源是当地农业生产的土专家和种养大户。扩招各高等院校及高职院校农业专业的学生,壮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规模,扩充基层农业技术人员队伍;打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制度,使土专家、种养大户成为种养专业类课程教师,打造一支升级版的本土化职业农民师资队伍,是建构中国特色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核心。

2.以创业指导中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内涵,重点建设加工、销售专业类教师队伍

适应贫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加工类技术是农民快速脱贫致富的关键。《方案》中对农产品精深加工类实践环节的技术培训课程和理论课程规划欠缺。贫困区特色农产品加工的课程培训无章可依。因此,以创业指导中心为运营机制,创业技术培训为重点,加大农业工程类、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培养力度,构建一支懂农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导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措施,也是中国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价值所在。

选聘具有自主办学能力的校长是扎实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精准扶贫的着力点,开拓能力强的中职校长也是吸引企业与学校充分融合的促进者。拥有创业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首先应掌握加工、经营、管理等全产业链的知识,具体掌握种养类技术、储藏销售类技术,尤其是加工类技术。具有创业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当从贫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出发。实行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校长聘任制,以有效联接学校和企业,吸引企业参与中职扶贫的积极性。

县域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等行业各局,是中等职业学校和县域行业资源有效对接、精准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导单位。行业各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是农业工程类、经济管理类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者。另外,具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青年也是创业指导中心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

参考文献:

[1]李政.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之需[J].教育发展研究,2016(9):69.

[2]黄承伟,叶韬.脱贫攻坚省级样板——贵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模式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298-300.

[3]石伟平.国际视野中的农村职教改革与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9(5):57-58.

[4]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1.

Strategi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HU Wen-hua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 an Shaanxi 710062, China)

Abstract: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human capital in the local poor peasants, and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ptimizing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in poverty areas. But the reality is that,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annot perform the due roles i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background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in poverty areas - county economic growth -city growth with village-overall prosperous society. The curriculum for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poverty areas and the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are almost zero. So,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up technical center, business center, market information center and school farm as a syste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implem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urses such as planting, breeding, processing, and selling, to construct the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by localized human capital, this is the fundamental way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实施教师队伍建设中等职业学校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高校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微视频实施与探索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热工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剪纸教学”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