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就业指导工作路径探微

2017-11-30 10:14陈赟皓
理论观察 2017年9期
关键词:就业率职业指导就业指导

陈赟皓

摘要: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都着重提出了“就业”。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显得尤为重要。面对规模庞大的毕业生群体,高校如何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是面临的新挑战。现有的研究成果或以毕业生的角度从就业观的偏差着手,或从宏观政策、学校体制改革的角度落笔,寻求提升就业工作效度的方法,但是直接开展就业指导事务的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应当如何面对挑战却鲜少提及。本文从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的视角出发,探寻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效度的路径。

关键词:就业率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十八大报告又强调: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不止一次提到“就业”一词,充分体现了“就业是民生之本”。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1年至2017年之间,我国高校毕业生以每年2%-5%的增量逐年增多。从2011年的约660万人到2017年的约795万人。七年间累计高校毕业生达到5075万(图一),而每年全社会新增就業岗位只有约1000万,加上失业待岗人员,往届未就业毕业生,每年约有1500万人新进人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巨大。

一、就业率掩饰下的就业难题

我国从1999年施行高校扩招,高等教育迈人大众化,也是同年,教育部开始公布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招生中引入市场化监督机制,督促高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培养社会所需、能力对口的高质量毕业生是其最初目的,但如今就业率已经几乎成为了适龄高三学生家庭评判学校与选择专业的唯一标准。以就业率为尚导致了很多弊端:对于学生本人,所选学校专业可能并不喜欢,缺乏兴趣作为导向,不易发挥个人所长,自然难以学有所成;对于国家,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专业(例如生物工程、外交学、国际政治、航空航天工程等专业)很多学生都是被调剂,难以录取到兴趣对口、成绩优异的生源。

就业率之于高校的重要程度更是不言而喻,特别是大部分声誉并不出众的非211、985高校。2003年《教育部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议高校设置的主要依据和参数:凡就业率低的学校,一般不得评为优秀;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得好的学校,适当核拨经费: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或停止招生。”就业率不但影响国家拨款和学生生源,更甚而决定了学校的“生死存亡”。这就导致了部分高校在就业季弹精竭虑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其中不乏一些“被就业”的情况,甚至导致部分毕业生的前途和发展受到影响。

国家每年公布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0%以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数字已经称得上是充分就业了,但是这其中真正找到预期理想工作的学生有多少?半年后的离职率又是多少?甚至于真正去就业协议书上公司报道的学生又有多少?越高的就业率也许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各大媒体不断报道的“就业形势严峻”、“最难就业年”是否是对90%以上就业率的一种讽刺?在就业率掩藏下的实际就业情况着实堪忧,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效度刻不容缓。

二、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的困境

1994年《职业指导办法》出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其中就明确了就业指导人员应当具备的条件和素质,其中有一条:“经过相应的资格培训并考核合格,持有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指导资格证书》”。但实际情况是:

(一)专业化水平不足

大部分高校就业工作者都是行政分配而来,专业对口为思政教育或职业发展类的少之又少。且在上岗前几乎没有经历过职业指导的专类培训:

(二)本身社会经验欠缺

大多数高校就业工作者来自于或曾经来自于应届毕业的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刚毕业离开学校又进入学校任职,与社会、市场存在固有的脱节现象:

(三)身兼数职.难于自我发展

大部分就业工作者身兼数职,不仅需要负责学生就业数据整理维护、就业信息录入、用人单位的沟通往来、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毕业手续办理、就业政策的咨询服务以及学生的职业指导。还可能又是专职辅导员,多个班级的班主任,兼顾团学事务或学生会发展,即使有志在就业指导方面潜心研究,在如此高强度的事务围困下也恐难挤出时间成本:

(四)工作中原则性和灵活性难以统一

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情况有指标性要求,学生对学校开展就业指导、招聘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信息有要求,学校——学生两极的要求最终落点都在高校就业工作者身上,就业工作者长期处在两难境地,工作中难以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

(五)任务繁杂,重复率高

精英教育“大众化”以来,适龄人学人员激增,2006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其中要求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不低于1:200,但对于职业指导人员,该比例要求下降到1:500。人数有限的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长期面临着工作量大,任务繁杂的困境。并且就业指导工作年复一年,即使在当年里,由于与大学生的价值观有出入,相同的工作也可能多次返工,重复率极高。

(六)默默无闻.缺乏显示度,受重视程度不高

就业工作多为日常事务的管理以及对学生的服务,缺乏向上级沟通传达的环节,唯一需要上达的内容只有最终的就业率。即使创造性地施行一些有利于就业的政策,受限于就业工作长期见效的特点,也难于发声。在职位晋升中就可以明显看出,从事共青团工作的干部更加容易被选拔晋升。且在知网收录的所有关乎就业的文献。要么从学生角度出发,阐述学生就业观的偏差及对策,要么从国家、社会宏观层面出发,列举各类政策的利弊并加以修整,鲜少有从高校基层工作者的视角去分析看待就业问题的文字。侧面体现了基层就业工作者的不被重视。

三、对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上述各类困境的包围下,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极易产生职业倦怠,表现包括:1.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失去创造力和工作热情,变得消极;2.对工作对象的疏离——对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完成学校的任务失去动机;3.心理损害特别是指向自我的强烈消极情绪——敷衍工作并对未来失去期待;4.组织无效能感——工作成就体验下降,懒于为教学做充分准备,不再对工作尽心尽力。所以,探讨正确科学的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化对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就业率职业指导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如何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